还没看之前以为作者只有一个人,没想到是整合了很多作品的一本书。也好,可以看到更多不同的角度。
关于食物,读得有滋有味,认识了一些新食材。关于作者,也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几位。
想要写笔记,但是要填页数这回事实在是……
所以就写篇不怎么正统的评论,把那些有感触的片段记下来。
1.Watching the English: The Hidden Rules of English Behaviour 英国人的自我调侃:Our relationship with food and cooking is more like a sort of uneasy, uncommitted cohabitation. It is ambivalent, often discordant, and highly fickle.
2.曹乃谦——1949年农历正月十五出生于陕西省应县下马峪村。大专文化,现已退休。1986年三十七岁时因与朋友打赌,开始小说创作。
3.新井一二三——1962年生,日本早稻田政治经济学系毕业。现执教于日本明治大学。中文著作有《台湾为何教我哭》、《没有了鲔鱼,没有了奶油》、《伪东京》、《我这一代东京人》等。
《日式拉面的台湾因缘》
为了打进国际市场,1971年日清食品推出的全球第一种杯面"Cup Noodle" 果然在世界各国打手欢迎, Ramen终于从日本的”国民食“再上一层楼,成为了”世界食“。——新井一二三
4.《鳝的学问》
至于到底要怎么料理才好吃呢?对我而言,坐在街头木板凳上,配着米酒头加保力达B大啖鳝鱼面的滋味,与坐在高雅的餐厅里,细品盘中嗞嗞作响韭黄鳝糊,浅酌杯中温润盈香的黄酒,实是一般无二,难分轩轾。常闻中口争评美食,蔚然成风,若是合了物性,应了人性,顺了天性,酒酣耳热之际,抚掌言欢,何食不美!——方力行
5.庄祖宜——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硕士,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候选人。留学期间迷上做菜,一发不可收拾,2006年毅然放下博士论文,进入麻州剑桥厨艺学院研习法意烹饪,随后到香港在餐厅做学徒。目前专职饮食写作,以做菜和思考一切与食物有关的问题为人生志业。
6.顾彬——1945年生于德国。1973年获波恩大学汉学博士学位,1974年于北京学习汉语,曾先后任教于柏林自由大学和波恩大学,2011年退休后,任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
7.《大蒜、生姜和辣椒》
男人或女人都以为,美人身上不应该有大蒜的味道。我完全不同意。一个美人发不出蒜味儿的话,她不算美,没有吸引力,因为她会比我早死。她早死,她的美有什么用呢?因此我只能主张:世界上的美女团结起来吃大蒜。——顾彬
8.《”垃圾“食物》
真正垃圾的不是食物,而是观念,是错误、偏颇、病态的饮食观,我们经常强迫自己吞下想叫你掏钱买健康养生食品的商人所制造的耸人听闻的垃圾概念,错怪了一项项美味的食材,对不起自己的嘴巴,又把日子搞得难过,这才是人生里糟糕的悲剧。——谢忠道
9.《我老了,所以伤得起》
……所以我可以高兴万分地以文学的修辞和思维告诉自己:别管那么多了,想吃啥就吃啥,地球危机多得很,地震风灾车祸水淹谋杀误杀自杀,任何一种意外都可以让我跟世界拜拜,吃了再说,吃进嘴巴再说,更何况,还是那句老话,我老了,老了,其实非常”伤得起“,吃也快死不吃也快死,何苦薄待自己?
……
吃食不再哀殇,也毋需勇气,只要你口袋有足够的钞票,胃肠有足够的纳量。吃食万岁,我是快乐的中年男子。——马家辉
10.《崩坏的士林夜市》
但我的意思是,士林夜市这样完全没有统筹性的、一窝蜂都卖一样的台湾美食,真的是正确的吗?说老实话,那些摊位我几乎看了一辈子,很多摊位是去年才开始卖台湾牛肉面的,在那之前根本没看他们做过半碗牛肉面啊!能够在半年之内做出一碗好的台湾牛肉面,那就真的是台湾奇迹了。——朱学恒
11.《偶遇》
一边打着饱嗝一边想,偶然遇到了几个饼,就能让今天的日子香气缭绕,多好啊!只要活着,馋,而有得吃,千金不换。现在该来杯茶了。——亮轩
12.《原味》
简单,自然容不下多余的添加物,当我咀嚼着用老面团发酵的全麦面包,我尝到了”老酵母“的微酸和“麦子”的甜味,而我犹记得初次尝到这种自然发酵的面包时,直觉反应是“难吃",但如今辨得出”原味“的味蕾却被它自然的味道感动,我也知道,这种原味食物没有掺入改良剂、膨松剂或香精,会带给我的身心更多的能量。——杨锦郁
杂记
《汤圆与白香饼》热门书评
-
一个吃货是写不好书评的——只说碱水面
3有用 0无用 费老师菲 2014-01-07
第58页有说日式拉面,说到‘只可惜在中国大陆,碱水面的做法已经失传,唯独在日本流传到今天,即日式“中国面”。’这貌似是日本友人新井一二三写的一篇散文。我生平最讨厌自以为是不考证了,认为以讹传讹乃是人间一大害。尤其在我热爱的美食界,怎么能允许这么多谬误发生呢,多伤我这颗红彤彤的吃货的心。以往我只知道中...
-
杂记
0有用 0无用 夏千弦 2014-12-15
还没看之前以为作者只有一个人,没想到是整合了很多作品的一本书。也好,可以看到更多不同的角度。 关于食物,读得有滋有味,认识了一些新食材。关于作者,也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几位。 ...
-
视觉美味
0有用 0无用 咸麦圈 2015-05-12
很有味道的一本书,文笔细腻而质朴,看得出的良好教养和对平淡生活的心满意足。印象深刻有两篇:”母亲的哭声“,”米饭大事“。这是一本编著的书,所以本能地对每篇作者的成长背景好奇。除了唯一一个92年出生的90后,其他作者大都是家庭安顿,事业稳定的中产阶级。因此,写的也都是中年人的生活感悟,出言透语中有中年...
-
吃,也是需要学习滴(by 焦桐序言)
0有用 0无用 王小胆 2013-05-03
传说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耕种,收获谷物;伏羲氏教民结网,捕鱼打捞,开拓了人类的饮食资源;黄帝发明陶盆瓦器,用谷物蒸饭熬粥……这些关于饮食的传说, 自然,是后人追记撰写而成的,不免穿凿附会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这是可以理解的,在饮食生活极不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