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余世存先生《家世》一书,颇有感触,未及读完就萌生写我的父母家庭的念头。想想自己已到而立之年,额头鬓角白发已生,却谈不上事业有为,工作学识无所建树,但父母和家庭教育培养让我踏实的过活这三十年,确有必要思考梳理。如余先生在书中序言所说,“我们中国人的人生立得晚,将立未立或立起来时总是忙碌异常而少有心思做这类‘自我整理’。”念此,忆苦思甜也罢,慎终追远也好,吾虽达而立之年,但阅历、经验和认知层面仍有欠缺,斗胆一试,对父母家庭做一个不完备的“总结”,亦待后续可修可补。
一
开始我也想从家乡文化环境中寻找乡土文化对家族的影响,无奈学识浅薄,总结不出家乡有何文化底蕴。我的家乡鲁山地处河南西部,平原与山地接壤地带,算是历史悠久的县镇,县名由来已久,春秋之前就有鲁阳之称呼,但从我的熟知的文化层面上来说,历史上鲁山文化名人并不多,墨子故里(存争议)、刘姓始祖刘累、在评传小说中较活现的岳飞部将牛皋算是可圈可点之人,其它我有印象的还有元次山碑(在我高中母校校园),有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一首《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从中看出,鲁山的山水环境应是不错的,现在家乡大力发展旅游业看来也是顺其自然而为。
从历史文化上寻根受个人学识所限,未能溯本求源,但也可以看出家乡缺乏文化的主题性,无甚鲜明之特点。如果非得溯本求源从历史文化环境讲起对社会人的影响,那么就从河南这个大的地域环境说起。河南自古是中原腹地,繁盛绵延数千年,文化、语言、民族、理念、饮食早已互相交织分不清楚,缺乏形成特色文化的天然土壤。
这种情形下河南人也形成了鲜明的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土”,河南的方言就很土,给现代人的感觉就是难登大雅之堂,至于网上流传诸多的河南话段子我都不再一一列举,有时电影电视中偶尔蹦出来一两句河南话我们自己也觉得不中听,惹人发笑。“土”往后延伸一个意思是易落地生根,另一个意思是老实能干活,这是第二个特点,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将河南人称为“中国的吉卜赛人”,称如果没有国界的话河南人可以走遍地球生根发芽,并高度赞扬了河南人老实踏实能干的特点,这个从现代社会中河南大规模向外省输出“农民工”就可以看出。第三个特点就是精明,这与前面所说的老实并不冲突,河南人老实但不笨,有着精明钻营劲儿但有时也会聪明过头,前些年社会上、网络上大规模声讨河南人行骗行径,就侧面反映了河南人精明的一面,但太精明了便是另一个极端了,反而影响到自己。
当然,有着这种天然特点的地域环境,处于社会人的李家也是跟着“沾光”的。
二
实在的,我对李家祖上是否辉煌过并无了解过,既然无大人物传说故事流传给子孙后代,便只有老实平凡之说了。幼时没有资讯的年代,小孩子之间比牛,便是跟大人物同性者与有荣焉,记得李鹏当国家总理时,村里李性的小孩吹牛时都有了光彩。
村里有两家大姓--李、杨,至于李家这一支从哪里来,少时上了学懂了点知识后如此询问爷爷,爷爷神秘的让我把小脚丫伸出来,指着小脚趾甲上增生的一片指甲,说我们家的人很早是从山西大槐树迁过来的,这个增生的指甲便是证据,只要是大槐树那边过来的人都有。这个说法暂且解决了家族从哪里来的地域问题。
爷爷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少时亡父,兄弟二人仅靠爷爷劳作为生,爷爷一生种地劳动,未离开过农村,忠厚老实;略通文字,写得一笔不错的毛笔字,至今每年家里春联都是爷爷亲笔所书。也由此“特长”,常被邀请处理些村里行政事务,渐渐的在庄上也有些许威信。父亲兄弟姊妹六人,他排行第二。他生前和我交流时,我了解到他小时候吃到的苦,幼时家里孩子多,生逢那个不缺乏精神信仰却无温饱的动乱年代,缺少粮食,常常吃不饱饭,还要上工赚工分,种地、砍柴、喂牲口,样样都干,正是吃壮饭长身体的年纪,却无粮食可吃仅靠红薯充饥,大伯、父亲、三叔饿得面黄肌瘦但肚子很大,父亲告诉我说经常吃红薯就是这样子,至今大伯、三叔不爱吃红薯。父亲那一代少年时期的吃苦耐劳肯干持家,应该说现在仍有保留,父亲兄妹几个都不懒,会干活,能做家务,最大的特色就是都下得了厨房烧得一手好菜。应该说,这和他们年轻时吃苦劳作的经历是一脉相承的。
如果说勤劳肯干是爷爷那一辈遵循,父辈们后天经历也可培养出来的人生品格,那么勤俭节约是爷爷那一辈坚持至今的坚持了。爷爷奶奶保持了一贯的朴素、节约,从我小时上桌吃饭就告诫我,吃饭要按量盛,吃完碗里不准留饭;吃饭时饭粒不准掉到桌子上,不浪费一粒粮食;剩菜剩饭要么喂牲口,要么留好下顿接着吃。他们是这么要求我们的,也是这么做了一辈子,堂弟小时调皮吃饭撒一桌子没少挨二老训斥;前年,八十多岁的老两口在家吃剩饭闹肚子疼,被紧急送往医院住了一段时间;去年堂弟媳妇生孩子,奶奶欢天喜地去照顾,没几天气冲冲的回去了,原因是堂弟家里剩菜剩饭统统都倒掉,她看不惯浪费粮食。在子女成家立业后,家庭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二老在村里穿着从不光鲜,儿女们给买的新衣不舍得穿,一直朴素示人。这样传统保守的家风到我们第三代已经弱化的不得了了,时代在变在前进,在我们这一代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同时,他们仍坚守着宝贵的朴素的、勤俭持家的传统。抛开道德是非不谈,可以看到,我们家风的传承也有保守固执的一面。
爷爷忠厚、平和、平实、善良的性格传承了下来,三代以来无有大奸大恶之人。在我记忆中父亲一直是温和的,连动手打孩子都很少,父亲的忠厚、温和的长者之风为他攒下了不少的威信,我那年轻时顽劣的两个舅舅在父亲生前都很服他,家里的事或朋友的事很多人主动找他商量,请他拿主意。父亲的这种品行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我自小就被家族中人称为老实孩子,品行端正,成长以来我也谨言慎行,谨遵做事先做人的道理,这也是受父亲的影响。虽说忠厚老实渗透到家族血液当中去,但老实不代表易受欺负,没有脾气,四叔年轻时和三叔争吵,脾气上来竟操起菜刀砍向三叔,在三叔腿上留了一道伤疤。我虽说从小被称为老实孩子,但脾气上来也被家里人称“犟得像头驴”。最让家里人头疼、性格最不像李家人的是五弟(排行第五),自小顽劣不堪,自小久经棍棒教育却一直无好转,信佛的大姆一度失望的认为这是前世的“报应”,全家人拿他没办法。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几年想不到五弟竟然愈来愈稳重,全不复少年之模样,实令全家人欣慰。总的来说,虽有性格暴躁之突变,但温和、平实的基因还是在家族的血液中起着主要作用的。
家人的另一个特征就是重教育。爷爷略通文字,但受文化教育的程度不高,奶奶根本就没有上过学,一辈子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就这样一个家庭,至今已培养出2个硕士、6个大学生,后面几个堂弟堂妹应该会让这个数字继续上涨。这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已然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成就。听父亲讲起,他和大伯当年考大学是奶奶拿着棍子打着去参加考试的。奶奶是个没有文化的人,但她是明大理的,比一些所谓文化人还要懂得学习对孩子人生的重要性,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懂得教育孩子去学习并付诸于行动;她的“棍棒”落下也是有重点的,她教育我的父母,孩子有时需要打,但打孩子不许打头部、扇耳光,可以打屁股、手掌等身肉厚的部分。父亲兄弟姊妹六个上学能上到什么程度,她和爷爷就供到什么程度,只父亲这一代就出了1个硕士、2个大学生,其他3个都是高中毕业,这在当时的年代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但她做到了,并且影响到整个家族对教育的重视。到我们这一代几个大点的孩子上学期间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这也是受家庭大环境的影响的。三叔上学读的师范,毕业后在中学教过数学,后来转到政府上班了,我读小学、初中时候和大姐、二姐没少受过三叔的辅导,一到周末就到家里给我们三个辅导功课,应该说,我们三个上学期间成绩都不错,有一份好底子,很大一份功劳是属于三叔的,虽然那时我们几个都很怕他,但现在我感谢他。
三
据说,当年奶奶棍棒教子进考场考大学,大伯是硬着头皮进去了,竟然一举而中,毕业后先是在中学教书,后走上仕途,“学而优则仕”,应该是平民人家当时最好的前途了。而父亲也许是血液里倔强因子发挥了作用,执拗着没去考试。带着河南人身上“吉卜赛人”的天性,父亲背起背包和同乡年轻人到外闯荡做生意去了,期间也收获了一门姻缘,也就是认识了我的母亲。父母在外漂泊的经历,尤其是母亲,全国大部分地方她都去过,对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来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得他们的人生格局跳出来农村狭窄的视角,不拘泥于农民旧时传统的思维,对很多事情的看法见解都有开放、开明的观点,这对他们所给予孩子的教育也是有益的。
父亲年轻时候的事迹大多是母亲告诉我的,他们是在在外漂泊过程中相恋后来结合的。她说父亲年轻时一表人才,长的很帅,也很有才。这时母亲总记得“挖苦”我一下,你长得和你爸挺像,但你还是没有你爸帅,尤其是眼睛,你没有你爸眼睛大,何况你是单眼皮,你爸是双眼皮;你爸会吹笛子、口琴,会拉二胡;……母亲追忆起父亲来是一脸神往,还爱拿我作比较,我一般也接受这种“打击”,主动承认子不如父,虽然工作生活中也有人称赞我“帅”。可能我继承父亲的优点不多,母亲对我是不太满意的,但父亲温和的脾性我是勉强沿袭继承下来了。在我记忆中父亲一直是温和的,很少对我们发脾气,很少动手打我们,从我奶奶起家族里秉承“棍棒出孝子”的家教后,父亲的少动手甚至不动手,对子女后天性格的影响是有效的。至于父亲多才多艺以及对音乐有较好的辨识度,我是无所继承,我对“1234567”念成“哆来咪发嗦拉西”实在是颠倒不过来。母亲所说的父亲懂音乐在我记事之后应该表现的很少了,但我知道父亲识得音乐简谱,我上小学初中的音乐课本他随手捡起,就能识谱教我唱里面的歌曲。
你爸是个好人,但好人不长命,母亲是这么说父亲的。父亲是个真正的好人,他活了四十岁,一生吃苦无数,该到他享受生活、享受子女人伦之乐的时间,他的生命却戛然而止。父亲在外闯荡几年后,就到县里梁洼镇的国企煤矿去谋生,从最基层的工人干起,到组长、生产队长,到后来的副矿长,事业正隆时却因一场病延喘五六年之久,恰逢上个世纪末单位效益不佳,国企体制改革,医药费单位没帮上什么忙,他辛苦攒下还算殷实的家底也随他而去,财富由他创造亦由他带走。但父亲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是个宽厚、知礼的好人,却也不乏智慧精明。“上得了厅堂”,他从基层步步干起,有基层经验也有领导能力,说话办事很有思路,常给亲人朋友出谋划策;也“下得了厨房”,食人间烟火,他对父母至孝,礼妻子,爱孩子,脾气随和,勤劳能做家务,还烧得一手好菜,以前家里来客人都是父亲主厨。父亲的品格赢得了周围亲友的信任,在这种氛围下,耳濡目染的我不可避免的受到父亲的部分影响。
父亲虽没有上过大学,但好读书,喜读史书。这也许跟家庭教育环境有关,父亲兄弟几个都喜欢读书,我们这一代兄妹几人也大多爱读书。家中好读书以大伯尤甚,大伯家中藏书也颇丰,多经典历史文化典籍和外文经典,对少年时代的我,大伯家无疑是个梦寐以求的宝库,我上学空余就喜欢到大伯家书房看书,也许是那个时代课程教育的影响,我大量阅读了外国经典小说著作,后来发觉外国人思想思维写作方法与现实教育传统相差较大,慢慢转向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书籍中去,但西方小说著述无疑也开拓了我的思维,给了我平等、民主、自由的观念。我受父亲影响,也对历史地理痴迷,那时常和父亲一起讨论历史,父亲也不以我年小而忽视我的意见,如此也促进了我在历史地理课程上的进步,从小我的历史地理都是班级上最好的,语文底子也非常之好。父亲教我知礼、守礼,注重对我礼仪的养成,他教我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从小节处保持良好形象。自小他带我勤洗澡、勤剪发,不蓄胡须,教我做一个干净的人,他在去世前的一天,在病床上看到我几天未打理的头发,嘱托我现在长大了,男孩子以后要注意个人形象了,头发要勤洗要收拾的利利索索。我至今仍记得并做得。
相对于父亲的宽,母亲对我们的要求就严多了,她很好的秉承奶奶的棍棒理论,坚信对于孩子来说,皮肉的记性要比脑子好。自我记事从小到大挨的打基本上来自母亲,她对我们的很多要求基本是靠棍来监督贯彻的,所以从小我都不怕父亲,但怕母亲。母亲只有初中文化,但对子女的教育无疑是非常重视的,小学时我先是在老家农村读了两年小学,母亲发现我读书还是个苗子,怕在农村耽误了,便让父亲把我转学到父亲所在单位的小学;又读了两年发现我读书还是快料儿,又让父亲花钱找门路给办了商品粮户口,转学到县城最好的小学去读书。古有“孟母三迁”,母亲也不遑多让,她虽然文化不高,但多年走南闯北增进了她的见识,开阔了眼界,加之我家一贯对教育的重视,使得母亲对我们的学习要求近乎偏执了,当时到县城转学还有入学考试,母亲顶着七月酷暑,每天骑车带我到学校找老师给我指点辅导功课。入了学之后四年级的一次中考,考完试回到家我对母亲说考的不好,母亲生气了立马把我揍了一顿,不过后来的考试结果让我和母亲傻眼了--我考了班级第三名,这应该是我记忆中挨打最冤的一次了。母亲对我学习的要求一直持续到现在,甚至我工作之后她还时常在电话中询问我学习了没有,到这两年才很少问起。
母亲无疑是坚强的,从我父亲去世起,我和姐姐还小,她一人扛下了家庭所有的负担。姐姐出嫁时,她认为完成了父亲留给她的一项任务;我上大学、工作、结婚,至此她才认为彻底完成了父亲留给她的任务。她任劳而少恩怨,满心想着都是她的一双儿女能过好、活好,至于生活的艰难、无奈无望,她大多憋在了心里。跟父亲一样,她爱干活,爱干净,她每次一来我郑州的家里,都是先收拾屋子,回老家前也是把屋子收拾利索,能洗的衣物全部洗了才走。虽说母亲对我们学习上要求很严,但在生活上一直宠着我,要求比较随便,这多少也影响了我的人生习惯,稍懒易随意。培养一个好习惯不容易,等我后来多明白时已经晚了。
母亲也是跟潮流的,她很乐意接受新事物,这点我觉得我遗传了母亲的优点,我一直对新事物、新思想有较好的接受度。她现在可以用手机跟我、儿媳妇聊QQ,可以在QQ群里和朋友聊天,懂得用微信发语音,前些日子还打电话请教我如何发空间状态。但母亲在思想观念上还有保守固执的一面,她迷恋于家族传统观念,并且信奉神佛和命理之说,我考上大学后她不顾身体孱弱非要奔波去到佛祖面前还愿;我多次用科学给她解释鬼神的荒谬,但她从来不信我的学说,性格里的偏执让我每次都是白费口舌。其实这也是受家庭大环境的影响,祖父辈、父辈们对此说一直持保留态度,甚至于相信,但我们这一代孩子都是疑且不信的,从小与大人争辩,这也说明了家庭对我们年轻一代的科学教育还是有效的。其实母亲这样,我想到一个更深的原因,就是在父亲病后多年治疗未愈,母亲也许对此产生了绝望,祈求在神佛中获得希望,亦望此庇护她的儿女。我同情并理解母亲在精神上的寄求,在心里包容她,我爱母亲。
五
把父母亲人这样梳理一遍,尽量希望平静、客观、理性的去述说,但中间仍有几次感慨,父亲的英年早逝是我心中最大的遗憾,如果他还在,我想我现在会更好。真正的生命旅程都是从零开始的,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哪一环都是遗憾,若能以完满的人生姿态与社会去碰撞,经历才谈得上可能完全理解并实现人生。但毕竟世界是残缺的,这样的人太少。
我已经知足了,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家庭,但父母亲人为我们充当了渡船人,把我们渡向彼岸,渡向幸福光明。应该说,父亲这一代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农村,认清了农村之外的格局,又把我们第三代人送到了大城市,现在我们堂兄妹多人都生活在了郑州,并找到了各自的事业。去年,家里第四代中第一个男丁来到世上,也算是“四世同堂”了。但这对于生活在中国普通一家庭来说,是很大的福分了。
尽管现代家庭渐渐从传统的“四世同堂”演变为从西方社会舶来的“小家庭”,但家族的意义、亲人的意义不该也不应该被现代潮流所拍在沙滩上消逝。我们只有在继承的层面上才可能将好的家风、家规显现出来,后代人可以记住前代人的教训,在这个既功利又理性的社会上明白存在的意义,去珍惜生活,慎终追远,继往开来。
谨以此文献给我至亲的家人。
家世
《家世》热门书评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读《家世》
2有用 0无用 许多沙子 2014-10-28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n...
-
一本书提升我灵魂的高度
2有用 0无用 Anlan 2016-10-23
文/Anlan我还深深地记得那样一个瞬间,在一间屋子里,我独自一人,趴在床上,闭着双眼,思考过去十年本应努力奋斗的青春时光,追悔莫及。现在,已是在这个世界存在的第26个年头,走上了工作岗位,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有了现实的规划,期盼着未来几年后的自己将要成为的那个模样,为自己制定了一系列的学习计划,告诫自...
-
家世
1有用 0无用 梓轩 2015-05-26
近日读余世存先生《家世》一书,颇有感触,未及读完就萌生写我的父母家庭的念头。想想自己已到而立之年,额头鬓角白发已生,却谈不上事业有为,工作学识无所建树,但父母和家庭教育培养让我踏实的过活这三十年,确有必要思考梳理。如余先生在书中序言所说,“我们中国人的人生立得晚,将立未立或立起来时总是忙碌异常而少有...
-
承优良家风,以垂范后世
——余世存《家世》
1有用 0无用 差评小公主 2016-09-12
14家百年家族传记,追寻几代中国人逝去的家族传承。 17位家族精英传奇,重温中断一个世纪的大家风范。作者以平和质朴的笔调,旨在唤回当代家庭伦理和教育,说清一个人的来处,以指明其去处。 初读余世存的文字,一支生花妙笔,字里行间尽是文气和正气,一本《家世》,...
-
余世存的浮誇
1有用 1无用 。Anapali 2014-06-06
我是看小鳳姐的節目知道的這本書 但是卻沒有給我帶來讀書的喜悅 尤其是最後幾篇 什麼蔡文彬 志鵬 的給我一種受到侮辱的感覺 我想在那個年代 他們所受到的應該算是微不足道的 尤其是志鵬 那樣的人家 在陜北農村多得是 現在依然如此 那樣多的文字描寫兒時的苦難 就像 選秀節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