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凡 (图书编辑,出版人)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dearjasper1990
出版这本《菲洛梅娜》最初的缘由是因为伟大的朱迪丹奇爵士。
去年年初,朱迪丹奇爵士主演的电影《菲洛梅娜》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生活在意大利的小伙伴在Line上激动的向我反复强调这部电影引起的轰动和其最终一定会问鼎金狮的必然性。从那时起我就对这部当时尚不知剧情但由我最喜欢的女演员主演的佳片充满希望。而最后的结果是其虽失意金狮,却也问鼎了威尼斯9项大奖。
而后差不多是去年12月的时候,Liz终于搞到了这部电影的盗版评审版本并且在第一时间传给了我,我无法和你确切描述我当时看完的感觉,心中有一份压抑,更多的是不知所措和震撼。
我并不想谈论这部电影的政治映射和宗教批判意味,真正让我动容的是朱迪丹奇爵士用最内敛,最不露锋芒的方式来诠释菲洛梅娜,她对性爱美好的怀念让人心碎,但是随之而来的“美好之物皆有罪”结论,是否更让人唏嘘,受尽煎熬与委屈,却永远不吝赞美周遭人事,她的温煦包容天性才让《菲洛梅娜》不应有恨的恕爱结论,有了和情人理的逻辑。至于儿子是不是同志,对一位母亲来说有什么差别呢?一句“他是我儿子。我没有抛弃他”又是多温暖有力的母亲臂膀,寻亲途中她曾想到教堂告解,追求再见儿子一面,何罪之有呢?
当时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引进这部电影原著小说的简体中文版权,而后就是漫长的等待,直到今年2月奥斯卡过后我终于收到了英国麦克米伦公司的版权回复,接下来的步骤就是说服我们社长在一年内出版第二本同志小说(第一本为《单身》)以及和版权代理公司竞价,和韦恩斯坦发行公司谈判剧照使用,和台湾麦田出版公司商讨翻译引进。这一切虽非顺风顺水,但也幸运的得到了Nancy,Nick,Kingston等很多人的帮助。
一切尘埃落定,我于今年6月终于见到了译稿,也正是在编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这个故事的另一面。。。
如果说电影中我们是和母亲一起寻找儿子的话,在小说中则是和儿子一起寻找母亲,在这番寻的过程中更多惊人而敏感的黑幕开始涌现出来:
天主教娈童及贩卖婴孩,好莱坞女星买卖儿童,爱尔兰政府傀儡政权,美国两党博弈丑闻,艾滋病的爆发,SM以及人性的缺陷和扭曲。
而更为重要的这个故事的核心却依然褒有爱和希望。
(更多剧情我就不剧透了)
从《单身》到《菲洛梅娜》我以两本“同志小说”向爱致礼。
2014/11/14 于北京
责编手记
《菲洛梅娜》热门书评
-
绝不原谅
26有用 0无用 张躲躲 2014-11-24
受了同名电影《菲洛梅娜》和本书内容简介的误导,我误以为这本传记小说本身就是讲菲洛梅娜寻找失散五十年的儿子的故事。但是真的把整本书看下来,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这是一本太厚重的书,涉及好多宗教、历史、社会和心理学问题,“寻子”反倒成为一个引子。天主教的生育观和伦理观成为整个故事的引线。整本书的写作风格走的...
-
一场艰难痛苦的寻亲之旅
16有用 0无用 蓝晓潸 2014-11-17
今日随手翻手机里的新闻时看到一则说夫妻苦寻被拐儿子十年,终在离自己家不到4公里外的邻村找到。照片中的一家人抱头痛哭的场面让人的心揪成一团,但看完新闻后又重重的松了一口气,由衷替这一家人感到高兴。虽然经过了十年漫长的寻找与等待,这其中的艰辛自不必言说,但总归是在有生之年一家团聚,结局圆满。我们总是看到...
-
“菲洛梅娜”不仅是失乐园,更是麦克的现代政治哲学
14有用 0无用 段小七 2014-12-29
《菲洛梅娜》是英国记者马丁•西克史密斯的纪实作品。说的是1952年,一个叫菲洛梅娜的天主教徒的未婚生孩子麦克,三岁时被爱尔兰的尚恩罗斯修道院强行与母亲分开,送往美国天主教徒家庭领养。之后五十年中,麦克活在“被母亲抛弃”的心理暗示中,一生都在梦想着寻找生...
-
一个人的历史
12有用 3无用 小R_优雅de刺猬 2014-11-08
大学的时候(唉,现在知识框架貌似还停留在那个阶段),每一本教材,都在叨叨人口普查数据,当时特别不理解,总觉得那数据靠谱么?不就是查黑户么?如果是经常看The Economist的选手,也会经常看到分析demographic figures的文章。那么问题来了,老外为啥这么看重人口普查?汗颜的是,读了...
-
寻找真实的自己
10有用 16无用 胡阿忧 2014-11-18
“人啊,找到你自己吧”,希腊神山上的铭文这样告诫人们。企业管理大家德鲁克在书中也多有表露此类观点,即“正确认识企业自身,才能为管理创造更多实效和有用的管理学方法、手段”。认识自己,通常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最困难的环节;不论你是作家、还是画家、亦或是个理发师,都难以亲手创造自己满意的自己;所谓创作,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