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图书网> 人际关系> 我们的内心冲突> 【精神分析试验文本】我们内心的冲突

【精神分析试验文本】我们内心的冲突

对“【精神分析试验文本】我们内心的冲突”的回应

ww 2011-03-10 04:03:20

因为社恐,没有朋友,我有过视恐,余恐,现在大致好了,现在理想化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相距甚远,被分裂,拉扯,折磨的痛苦,敌视更强大自己优秀的人,只接受弱于自己的人,哪怕是男朋友交往,内心又追求完美,既矛盾又冲突,想要朋友又吝啬付出害怕失去,又怕别人超过自己,我这到底是怎么了???您能推介相关治疗解决内心冲突的书给我么

诗人心理师徐凌 2011-02-15 14:19:51

【心理治疗手记】(经典精神分析语境纪实C) Foyt / Da

欲望必须从文字上去理解,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而无意识或者就是他者的话语       
  
    ——(法)雅克.拉康
  
  
  
克莱因蓝,关于持续的心理治疗、关于精神分析、关于悠游而下、关于纽带、关于斩首之约、关于黑暗中的微笑、关于赤蛱碟和洛丽塔、关于道路的规则、爱情是否第一?诅咒你、如果你不。关于世界和裤子、轮辐和树桠下面的被等待和等待着的戈多。关于我在叙述的《沉下去,或者游》、是考虑的时候了。是低俗的爱情、还是高尚的痛苦?你不知道的我的痛苦,就像人类不清楚动物的痛苦。我不排除我至今还怒火万丈、喝酒吃菜、用爱情相互取暖。一些甜蜜的忧郁渐渐膨胀开来、它们不可能是祢柔软天堂里惟一的上帝。
  
深陷于精神分析,深陷于拉康的语境和霍尼的背叛,如果扬弃是为了发展,那么背叛是不是最最崇高的爱?道听途说的被迫切掉了一侧卵巢的女生,男人无法理解那种由内及外的伤感与落寞,乃至伤害,赤裸裸的伤害。
  
由此决定不再把她作为爱人?男人只能局限于菲乐斯快感之中,而女人则既能享受菲乐斯快感也可能享受他者带来的其他快感。这个他者是纯粹的他者,也就是说在曾经的永在的妻子的胁迫下,他找到了母亲的昔日之爱、和他自己的童年——爱自己的过往。他不再需要一个此在的妻子,说谎的强势的妻子,肆无忌惮的妻子,貌似和美的妻子,忽悠来忽悠去的妻子。她其实或许只是一个乳房,或者旧日之爱、亲情爱怜、或是什么乱七八糟的表述均告失败的X;或者她只是负责伤害、以及无穷伤害的媒介、或者说他者即一切。也就是说能指的他者、是第一个到来的、能指的S1。对男人来说、删除记忆就回归宁静,S1是他行动与快乐的界限与可能。与男人不同、对女人来说,S1则是一个可以选择的伙伴。她与它的关系允许她可以逾越任何所指,而到达熵的边界。这其实就是一道由语言或者说由谎言设置的虚幻边界,而只有爱她的男人会以为界限有效存在。当女人们获得更多自由时,其实逾越语言许可的微薄快乐是冒犯、是毒害、是侵吞、是灭亡;对男人来说、S1则似乎是一个终点,而对与他过往爱过的女人来说、S1的的确确是一道可以自由开启的门。
  
是否存在排除了性意味的爱?自体之爱、移情之爱、他者之爱……我们知道,拉康一直将原始压抑与进入语言等而视之。从她开始说话的那一刻起,就在那一刻而不是之前,我就知道有压抑发生了。我们因此认为,早在某人说出“我渴”、或者“我爱你”之前很久的某个神秘时刻。就已经有原始的压抑发生了。而弗洛伊德观察倒的 Foyt/Da 游戏正是我们做出这种推测的有效证明。
  
在《超越快乐原则》中、弗氏记录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故事说的是他18个月大的外孙,那时他的母亲经常不在家。在其母亲离家外出时,这个小孩子常常独自玩儿一种缠线板游戏:弗洛伊德注意到,在游戏中,每当这个孩子把缠线板扔出去,他就说 Foyt,相当于德语中的“去”;而每当他把缠线板拉回来,他就说Da,相当于德语中的“这里”。弗洛伊德对这个现象作了一番深思后认为,对孩子来说,这个游戏具备了一个象征的仪式,那是一种排解母亲的缺席所带来的焦虑的方式。
  
拉康进一步思考了这个现象,认为这个游戏非常典型地显示了儿童是如何进入象征域的,或者说进入语言结构的。拉康认为,处于想象界中的幼儿,和退行的成人,他的世界仅仅就是母子的世界;而这个世界是非常简单的,因为他与母亲的关系,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他的欲望与母亲的关系,只有两种可能:饱满或者欠缺,在场或者缺席。缠线板游戏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此游戏更为关键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幼儿进入语言的最初时刻。很显然,最初的这一组对立音素(Foyt/Da)在幼儿的存在体验中是与对其母亲的欲望幻象紧密相连的;但是拉康认为,它们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这预示了第一缕语言的阳光从幼儿体验到的裂缝中照射了进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完全可以把Foyt/Da视为幼儿最初的话语;其实,即使是在这种语境中,仍然可以看到压抑的发生,这就是对母亲的欲望的压抑。虽然压抑的动力不是来自父亲的名字,但是幼儿已经开始把自己和母亲分离开来——尽管这种分离就在与母亲统一的幻象中进行。世界从此不再是母子的二元世界,凭借这一对对立的音素,幼儿自己和自己说话。这表明他不再只是母亲的一个附件;更重要的是,他开始以符号的方式来把握自己的世界。
  
再回来考察焦虑、紧张、愤怒、等神经症性倾向的症状,看这个简单的词——表现(acting out)、以精神分析的语境考察:压抑——表达——表现;神经症患者其实是唯一没有从强大的现实那里遇到过抵抗的“幸运之人”;他们是“唯一能够提供一个实在的人”。如果我们能够摒弃症状以及对于罹患精神疾病者一贯的歧视、污名化、禁忌、等等世俗的包含祸心的刻意区分;而试图建立一门真正的关于人的科学的话,神经症患者、他们似乎才是唯一真正的科学家,而不是精神分析学家。如果我们承认,对于精神症患者来说,整个象征世界都是他的实在,精神症患者因为内在的冲突、精神错乱的发作或者幻觉的产生揭示了说话的人的基本关系;换句话说、他们以不表达换取来的症状的表现、以他们所谓的症状揭示了人的存在和人的一般现实。基尔凯郭尔曾经的一句设问:“人啊,你到底是有病,还是有罪?”病——症状,不是罪、不该遭受症状意外的罪与罚。欲望必须从文字上去理解,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而无意识或者就是他者的话语。而他者不是别的,就是语言,就是一套给定的约定俗成的规则。对于目前进行的经典精神分析的治疗,阻抗来自于对自由联想的抗拒,意象对话的粗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重回治疗联盟、体味治疗情境及精神分析语境、重回我们最熟悉的却又一次次被忽略和遗弃的语言本身。言语与语言、表达与表现的区分恰恰对应了精神分析学领域中的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分及内在联系。语言的法则无意识地支配着个体有意识的语言行为;但这种支配因为症状则表现为不是滴水不漏、无懈可击的。一旦这种法则建立得不够坚固,表达被习得的关系模式或者防御压抑。那么个人的语言行为就会出现紊乱,这时就表现为精神分析学领域的所谓症状。而症状导致自我的本质显现为无一例外的挫败。
  
表现(acting out)、是精神分析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病人与精神分析师不能仅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它。如果我们从这个词的原初字义上出发,也就是说,将它理解为“显现于外表,显现出来”,那么我们基本上就把握住了这个术语的意义。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同时将它与精神分析语境联系起来。这个术语最初为弗洛伊德使用。在弗氏的著作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重点,那就是重复的行为和难堪的回忆的对立。如果过去的事件在记忆中被压抑,那么他就会在行为中表达自己;但当主体不能回忆过去的事件时,他必定会通过症状性的表现而重复它。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帮助主体(以自由联想及分析情境和语境)回忆起过去的事件、从而打破重复的循环。表现针对的行为特指那种强迫性行为,主体自己似乎并不知道这些行为的意义。因为无意识其实是主体自己都不跟自己说的秘密。
  
再看拉康的发展,他认为对表现的这种认识虽然正确但不够完美,因为他忽视了他者。当拉康声称表现来自于回忆往事的失败时,它所强调的是回忆的主体间的维度。换句话说,回忆并不仅限于使某事回到意识中,还意味着通过语言与他者交流这件事。因此,他者的拒绝或主体的阻抗就导致了回忆的不可能。但主体禁言或者他者变为“聋子”时,主体就不能用词语向它传递任何信息,从而不得不以行为(声称、退行、情色移情、见诸行动)来表达加密的信息。因为表现、是除了有分析价值的梦以外、主体向他者传递加密信息的另一种有效方式。解密的任务交给了他者,主体对此则无能为力。

诗人心理师徐凌 2011-02-12 01:15:01

http://site.douban.com/108314/room/44126/

《符号的断裂》
心理師徐凌的自选詩集(1998—2003)
作者: 徐凌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江西.南昌)
出版年: 2003年12月
页数: 178页
字数: 130千字
定价: 18.7元
装帧: 简装
ISBN: 9787806475331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994146/
http://site.douban.com/widget/articles/171586/

《潘神之舞》徐凌自選詩集(2006-2009)



http://site.douban.com/108314/room/44174/
http://site.douban.com/widget/articles/171399/
http://www.psymap.cn/jigou/213/

克萊因藍心理文化
詩人心理師徐凌心理治療手記

诗人心理师徐凌 2011-02-12 01:05:00

【心理治疗手记】(经典精神分析语境纪实E) 重提治疗联盟

(续)
【心理治疗师之路Erotized transferen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98de40100b5xh.html
  
●现在可以说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98de40100bjdc.html
  
  
治疗联盟是在病人与分析师相互作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对一的、互动的操作性和建设性的合作关系。这种相互作用是病人与治疗师之间的真实人格特征的相互作用。病人对这种关系的扭曲或错误知觉并不全是移情的作用,还部分由于病人人格结构中一些相对稳定的特质所决定,病人人格结构的这些特质与他们的建立并保持稳定的客体关系的能力直接相关。
  
由于以上原因,治疗师针对病人的焦虑、怀疑、恐惧和不现实的期望,或病人对治疗师的感情所做的澄清,不应该被当做移情去释义,尤其在分析开始阶段。这种分析性澄清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病人进入和建立有意义的治疗联盟的能力。这种治疗联盟的重要性不能被低估。因为治疗联盟在病人与治疗师之间提供了一个稳定而又积极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得病人与治疗师双方能够建设性地投入到治疗工作中。这种治疗联盟容许病人的自我发生分裂,病人分裂的自我中有一种观察性自我,观察性自我与治疗师结合为一种工作关系,治疗联盟允许这部分自我在分析和矫正由防御性自我对抗内部的威胁时所引起的病理性防御的过程中,逐渐与治疗师发生积极的认同。保持此种治疗性分裂,以及在治疗联盟中与治疗师保持真正的、纯粹的治疗关系,都需要保持自体—客体的分化,要求能忍受和控制矛盾的情感体验,要求有能力在这种关系里区分现实与基于自由联想和治疗情境的再体验而产生的“幻想”。
  
治疗师自己的人格对建立治疗联盟同样有着重大影响。治疗师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只是一个移情客体进入到分析治疗过程与治疗情境里来的。为此,就应该明确识别治疗师在分析关系中的过度主动或不当参入。不仅如此,还应该认识到,治疗师的真实人格特征还可能干扰基本关系的建立,还会干扰在分析过程中取得双方满意的修通。要维持这种治疗联盟,还要求病人有能力区分在与治疗师的关系中体验到的成熟与幼稚的方面。治疗联盟有其双重作用。一方面,它对分析过程中所发生的自我退行起着阻碍作用;而另一方面,治疗联盟作为分析情境的一个基本构成,会阻碍对由移情性神经症所激起的对于治疗师欲望、感情和幻想的评估和测量乃至分析。在许多病理状况中,包括有些性格神经症、边缘型人格障碍以及较严重的神经症,在治疗联盟与移情性神经症之间可能存有临床意义的鉴别几乎是不可能的。
  
治疗联盟起源于建立客体关系的能力以及现实检验的能力有关的自我资源的激活。治疗师将其注意力指向引出病人能建立这种关系的潜能上,这种客体关系能够缓和移情性神经症中所包含的不可避免的扭曲和退行。自我的这些潜能与前生殖器期冲突的解决有密切的关系,并且这种构成治疗联盟的客体关系必须经过有效的移情分析。
  
(后记):
  
治疗联盟的这些基本特征必须要经过第三单元治疗的仔细评估和理解,最终与移情性神经症极阶段的分析相结合。临床上对癔症患者的分析过程可以说明与支持这一情况。尽管癔症病人在最初的移情性神经症倾向中表现出了俄狄浦斯期的内容,但治疗师已经知道在癔症发生过程中的潜隐的口欲期因素的重要性。在对癔症患者分析的结束阶段,有一点会变得越来越明晰:俄狄浦斯期冲突的解决依赖于更早期、起源于前生殖器期的冲突的解决。这些通常是口欲期的冲突于早期的客体关系、以及接受现实和现实边界的能力正相关。而正是这些成分构成了治疗联盟发展的基础。

诗人心理师徐凌 2011-02-12 01:04:07

【心理治疗手记】(经典精神分析语境纪实D) 现在可以说了

(续)
  
【心理治疗师之路Erotized transferen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98de40100b5xh.html
  
心理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动力学:
  
在精神分析过程中,患者要经历回忆和再体验两个过程。回忆是指意识渐渐向儿童早期延伸,神经症的核心就是在那一时期形成的,儿童本能生活发生扭曲和阻碍就是从这一阶段开始的。因此,使潜意识意识化是通过使这些曾经经历的事件的再体验而实现的。此种再体验通常是经由使用幻想、联想、推理和象征、类比等间接方式在治疗室中实现的。对于经过成功分析的患者来说,这不仅仅意味着言语自传性的再建构。患者早年形成的内部信念与价值都必将得以再评估与修正,这样就可以促进而不是妨碍患者的积极建构功能。再体验是指在治疗关系的分析情境里再次实践体验那些过往以及事件。
  
  (一)移情阶段:
  
通过自由联想,患者固着于不成熟水平的心理机制的潜隐模式又再现出来,且相对较少伪装。自由联想的内容是患者个人体验中的那些事件和幻想。当患者在治疗联盟的分析设置里将这些内容讲出来时、患者也会渐渐把这些事件和幻想发生时所伴随的情感投注到治疗师身上。患者把原初指向早期客体的情感转移到治疗师身上,于是,在患者心中,治疗师一会儿是朋友、一会儿是敌人;或者一个好人、或是一个不能满足其需要并要给予惩罚的恶人;或者是一个爱的对象,或是一个恨的对象;就像其早期客体所经历的一样,要么恨、要么爱。此外、患者对治疗师的感情越来越像患者对正在谈及的那个特定的人的感情。更确切地说,这个人就是患者潜意识正在谈及的那个(些)被整合的人。这种现象就是移情阶段中典型的动力心理治疗性移情。
  
然而、随着患者未解决的童年期态度的出现,并经由幻想投射给治疗师而到起治疗作用。于是,治疗师就成了患者在幻想中合成的人物。这些人物代表了患者早期环境中各种不同的重要人物。那些早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客体关系再次被激活,并带着它们最初的部分动力。患者渐渐地就会按照自己真正是什么人来看待自己,他们会发现分析之前的自己弥漫着未实现、未表达、彼此矛盾的众多需求。通过对移情潜意识来源的分析、把移情作为精神动力性的治疗力量,是经典精神分析(以及后来的移情焦点治疗)的独特方法。将回忆和再体验这两个过程合并使用,就可以自然地使患者对自己心理功能的缺陷获得更深的领悟进而修通。
  
  (二)移情性神经症阶段:
  
移情性神经症通常发生在短程心理治疗中期、治疗性移情和治疗性脱落发生之后,是由分析治疗的第二各阶段发展起来的。患者在开始阶段渴望改善心理健康、缓解或治愈症状,而在发展出移情性神经症之后的治疗单元里,患者不再持续表现出这种动机。更确切地说,患者投身到与治疗师的持续斗争(或者示爱)之中,经过调整与妥协及重新严格设置,患者继续接受分析治疗的强有力的动力就是渴望从治疗师那里获得一些情感上的满足,这一点表现的越发明显。在这个阶段,对患者来说,移情情绪的满足比治疗开始时对于症状的纾解以及心理日益健康的持续渴求更为重要。在这个阶段、儿童期未解决的重要潜意识问题开始主宰着患者的言行。这些问题带来的所有被压抑的情感、欲望、全部在移情中浮现出来。患者无意识地力求再次抓住在儿童期已经被迫而无奈地丧失的一切。
  
移情性神经症是由儿童期的本能生活中的三种特征所支配:快乐原则(在有效的现实检查出现之前)、矛盾性和强迫性重复。移情性神经症在分析设置中出现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尽管对有些具有移情退行倾向的患者,尤其是对癔症色彩比较浓厚的女患者来说,移情成分和移情性神经症可能会较早出现。对移情性神经症的整体理解和处理最能检验治疗师是否接受过充分的经典精神分析的训练。
  
持续这一阶段的治疗、杜绝反移情见诸行动,对患者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情境进行持续分析后,直至患者的最早婴儿期(样)冲突完全呈现。唯有如此,患者的移情性神经症才会开始减弱。(预计在12次—24次高频率治疗之后、即一至两个月的每周三次分析治疗结束。)这标志着治疗处于第二与第三个阶段的过渡期。分析治疗的结束阶段就在此时开始。但是,这也是一个必须渐进的过程,此过程并非、甚至也不是以患者最后一次拜访治疗师作为结束的。然而,如果患者的重要问题的潜意识根源经由有效分析而暴露的相当充分,在患者的情绪危机再次频繁出现时,患者就可以通过自由联想,体会和移置治疗情境,不需要他人的助力,自己解决那些过去完全由治疗师修通与释义的冲突。患者处理这一问题的部分能力依赖于内化以及对于治疗师分析能力及人格魅力的认同。经过一个不稳定阶段后,对潜意识的暂时性关注的意识减弱。有效的压抑又会部分地重新建立。患者就会体验到较少的内省和自我分析的需要,渐渐地就更有能力在更成熟的水平上,在更加满意的基础上应对生活。
  
  ——(随后要谈的即:“治疗联盟”)
  
  (—未完—)

诗人心理师徐凌 2011-02-12 01:01:35

【心理治疗手记】(经典精神分析语境纪实D) 现在可以说了

欲望必须从文字上去理解,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而无意识或者就是他者的话语       
  
    ——(法)雅克.拉康
  
  
  
克莱因蓝,关于持续的心理治疗、关于精神分析、关于悠游而下、关于纽带、关于斩首之约、关于黑暗中的微笑、关于赤蛱碟和洛丽塔、关于道路的规则、爱情是否第一?诅咒你、如果你不。关于世界和裤子、轮辐和树桠下面的被等待和等待着的戈多。关于我在叙述的《沉下去,或者游》、是考虑的时候了。是低俗的爱情、还是高尚的痛苦?你不知道的我的痛苦,就像人类不清楚动物的痛苦。我不排除我至今还怒火万丈、喝酒吃菜、用爱情相互取暖。一些甜蜜的忧郁渐渐膨胀开来、它们不可能是祢柔软天堂里惟一的上帝。
  
深陷于精神分析,深陷于拉康的语境和霍尼的背叛,如果扬弃是为了发展,那么背叛是不是最最崇高的爱?道听途说的被迫切掉了一侧卵巢的女生,男人无法理解那种由内及外的伤感与落寞,乃至伤害,赤裸裸的伤害。
  
由此决定不再把她作为爱人?男人只能局限于菲乐斯快感之中,而女人则既能享受菲乐斯快感也可能享受他者带来的其他快感。这个他者是纯粹的他者,也就是说在曾经的永在的妻子的胁迫下,他找到了母亲的昔日之爱、和他自己的童年——爱自己的过往。他不再需要一个此在的妻子,说谎的强势的妻子,肆无忌惮的妻子,貌似和美的妻子,忽悠来忽悠去的妻子。她其实或许只是一个乳房,或者旧日之爱、亲情爱怜、或是什么乱七八糟的表述均告失败的X;或者她只是负责伤害、以及无穷伤害的媒介、或者说他者即一切。也就是说能指的他者、是第一个到来的、能指的S1。对男人来说、删除记忆就回归宁静,S1是他行动与快乐的界限与可能。与男人不同、对女人来说,S1则是一个可以选择的伙伴。她与它的关系允许她可以逾越任何所指,而到达熵的边界。这其实就是一道由语言或者说由谎言设置的虚幻边界,而只有爱她的男人会以为界限有效存在。当女人们获得更多自由时,其实逾越语言许可的微薄快乐是冒犯、是毒害、是侵吞、是灭亡;对男人来说、S1则似乎是一个终点,而对与他过往爱过的女人来说、S1的的确确是一道可以自由开启的门。
  
是否存在排除了性意味的爱?自体之爱、移情之爱、他者之爱……我们知道,拉康一直将原始压抑与进入语言等而视之。从她开始说话的那一刻起,就在那一刻而不是之前,我就知道有压抑发生了。我们因此认为,早在某人说出“我渴”、或者“我爱你”之前很久的某个神秘时刻。就已经有原始的压抑发生了。而弗洛伊德观察倒的 Foyt/Da 游戏正是我们做出这种推测的有效证明。
  
在《超越快乐原则》中、弗氏记录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故事说的是他18个月大的外孙,那时他的母亲经常不在家。在其母亲离家外出时,这个小孩子常常独自玩儿一种缠线板游戏:弗洛伊德注意到,在游戏中,每当这个孩子把缠线板扔出去,他就说 Foyt,相当于德语中的“去”;而每当他把缠线板拉回来,他就说Da,相当于德语中的“这里”。弗洛伊德对这个现象作了一番深思后认为,对孩子来说,这个游戏具备了一个象征的仪式,那是一种排解母亲的缺席所带来的焦虑的方式。
  
拉康进一步思考了这个现象,认为这个游戏非常典型地显示了儿童是如何进入象征域的,或者说进入语言结构的。拉康认为,处于想象界中的幼儿,和退行的成人,他的世界仅仅就是母子的世界;而这个世界是非常简单的,因为他与母亲的关系,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他的欲望与母亲的关系,只有两种可能:饱满或者欠缺,在场或者缺席。缠线板游戏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此游戏更为关键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幼儿进入语言的最初时刻。很显然,最初的这一组对立音素(Foyt/Da)在幼儿的存在体验中是与对其母亲的欲望幻象紧密相连的;但是拉康认为,它们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这预示了第一缕语言的阳光从幼儿体验到的裂缝中照射了进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完全可以把Foyt/Da视为幼儿最初的话语;其实,即使是在这种语境中,仍然可以看到压抑的发生,这就是对母亲的欲望的压抑。虽然压抑的动力不是来自父亲的名字,但是幼儿已经开始把自己和母亲分离开来——尽管这种分离就在与母亲统一的幻象中进行。世界从此不再是母子的二元世界,凭借这一对对立的音素,幼儿自己和自己说话。这表明他不再只是母亲的一个附件;更重要的是,他开始以符号的方式来把握自己的世界。
  
再回来考察焦虑、紧张、愤怒、等神经症性倾向的症状,看这个简单的词——表现(acting out)、以精神分析的语境考察:压抑——表达——表现;神经症患者其实是唯一没有从强大的现实那里遇到过抵抗的“幸运之人”;他们是“唯一能够提供一个实在的人”。如果我们能够摒弃症状以及对于罹患精神疾病者一贯的歧视、污名化、禁忌、等等世俗的包含祸心的刻意区分;而试图建立一门真正的关于人的科学的话,神经症患者、他们似乎才是唯一真正的科学家,而不是精神分析学家。如果我们承认,对于精神症患者来说,整个象征世界都是他的实在,精神症患者因为内在的冲突、精神错乱的发作或者幻觉的产生揭示了说话的人的基本关系;换句话说、他们以不表达换取来的症状的表现、以他们所谓的症状揭示了人的存在和人的一般现实。基尔凯郭尔曾经的一句设问:“人啊,你到底是有病,还是有罪?”病——症状,不是罪、不该遭受症状意外的罪与罚。欲望必须从文字上去理解,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而无意识或者就是他者的话语。而他者不是别的,就是语言,就是一套给定的约定俗成的规则。对于目前进行的经典精神分析的治疗,阻抗来自于对自由联想的抗拒,意象对话的粗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重回治疗联盟、体味治疗情境及精神分析语境、重回我们最熟悉的却又一次次被忽略和遗弃的语言本身。言语与语言、表达与表现的区分恰恰对应了精神分析学领域中的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分及内在联系。语言的法则无意识地支配着个体有意识的语言行为;但这种支配因为症状则表现为不是滴水不漏、无懈可击的。一旦这种法则建立得不够坚固,表达被习得的关系模式或者防御压抑。那么个人的语言行为就会出现紊乱,这时就表现为精神分析学领域的所谓症状。而症状导致自我的本质显现为无一例外的挫败。
  
表现(acting out)、是精神分析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病人与精神分析师不能仅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它。如果我们从这个词的原初字义上出发,也就是说,将它理解为“显现于外表,显现出来”,那么我们基本上就把握住了这个术语的意义。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同时将它与精神分析语境联系起来。这个术语最初为弗洛伊德使用。在弗氏的著作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重点,那就是重复的行为和难堪的回忆的对立。如果过去的事件在记忆中被压抑,那么他就会在行为中表达自己;但当主体不能回忆过去的事件时,他必定会通过症状性的表现而重复它。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帮助主体(以自由联想及分析情境和语境)回忆起过去的事件、从而打破重复的循环。表现针对的行为特指那种强迫性行为,主体自己似乎并不知道这些行为的意义。因为无意识其实是主体自己都不跟自己说的秘密。
  
再看拉康的发展,他认为对表现的这种认识虽然正确但不够完美,因为他忽视了他者。当拉康声称表现来自于回忆往事的失败时,它所强调的是回忆的主体间的维度。换句话说,回忆并不仅限于使某事回到意识中,还意味着通过语言与他者交流这件事。因此,他者的拒绝或主体的阻抗就导致了回忆的不可能。但主体禁言或者他者变为“聋子”时,主体就不能用词语向它传递任何信息,从而不得不以行为(声称、退行、情色移情、见诸行动)来表达加密的信息。因为表现、是除了有分析价值的梦以外、主体向他者传递加密信息的另一种有效方式。解密的任务交给了他者,主体对此则无能为力。

诗人心理师徐凌 2011-02-12 00:58:41

【徐凌心理治疗手记】(经典精神分析语境纪实B)依恋与丧失

2008年11月10日 PM19:30—20:20
  
心理动力性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手记——
  
难堪、压抑;症状使然?或者基于对自由联想的阻抗。治疗序列中治疗师的见诸行动和对于病人没有界限的行为(双向的自我疆域混乱)及戏剧性描述;心理治疗师一定要谨慎,需要持克制、观望的态度(抱持)。如果治疗师此时与咨客产生较大的共情乃至负性移情或反移情见诸行动,问题可能会由此变得极其麻烦(比如治疗性脱落)。如果治疗师与咨客的接触有私人关系的倾向,心理治疗则更为困难。
  
本次结束的治疗、咨客的感受是:“安全”;而作为治疗师,我的感受则是:“依恋”。一直关注着“依恋”(attachment)的自体形成与发展。患者2岁前存在的不安全依恋与学龄前就开始出现的不良的社会性、不良的亲子及同辈关系,愤怒以及不良的行为自控有关。当儿童形成了消极的自体或客体表象时,或者当她们无意识地采取策略(心理防御机制层面的)来处理那些对现实检查造成损害的、与依恋相关的思想和情绪时,她们就会更加容易罹患心理疾病。
  
父母离异、父亲早逝,创伤经历造成的,以及更早的母亲的养育方式同依恋模式有着对应的关系:
  
  
  
  * 安全依恋型儿童 倾向于有敏锐的母亲
  
  * 焦虑/矛盾型儿童 倾向于有无应答的母亲
  
  * 焦虑/回避型儿童 倾向于有无应答的而且具有控制性的母亲
  
  * 回避/矛盾型儿童 倾向于有高度控制性的母亲
  
  
成年咨客出现的有关难堪、恐惧、焦虑、持续地莫名的紧张症状……
  
以上的依恋发展模式清晰地说明了它与精神病理现象的内在关系。以某种普遍层面来观察、一切心理问题其实都是关系的问题;而人、倾其一生都在处理过往及当下关系中的分离和依恋,对抗着那种莫名的焦虑与丧失感;与依恋人物分离的心理与现实的威胁以及亲子关系中的防御过程和扭曲的交流方式(或者不交流)则导致恐惧、丧失、愤怒、莫名紧张和悲伤情绪以症状的形式表达出来。自婴儿期以来、特定的情绪伴随于个体对能否得到某位依恋人物的内心评估中。这些情绪通常服务于个体重要的动机功能、自我检查功能和交流功能。依恋过程对于儿童期焦虑障碍和恐怖症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而焦虑可以被认为是不安全依恋的根本性问题。(其间具体的分型:“真性恐怖症”:儿童惧怕环境中的某些东西、如蜘蛛或者蛇;“假性恐怖症”pseudo-phobias:如对于鸡、马、等并不可怕的动物的恐惧;以及拒绝上学和广场恐怖等。)提示当儿童体验到与父母分离时,以及当父母威胁(或离异成为事实)要抛弃他们时,他们会感觉到强烈的愤怒。普通的但会造成应激的分离常常会引起愤怒,这种愤怒向父母传递儿童对分离的感受方面时很实用;并且此种长期的分离之后愤怒和敌意会相应增加。然而,当这种长期的分离与令人恐怖的威胁结合在一起时,或者当儿童的照料者误解了这种愤怒并以更大的愤怒或脱离接触(disengagement)来做出反应时,儿童就会感受到强烈的恨。对成年咨客的考察,可以知晓对儿童来说这可能是破坏性的和功能不良的。最初,愤怒是指向父母的。但是,由于指向父母的愤怒可能会威胁岌岌可危的抚养关系,所以儿童的愤怒通常会被压抑并造成现实的内心冲突或者指向其他目标、例如指向成年后的同辈、亲密关系、甚至是自己或者治疗情境下的治疗师。
  
回到有可能发生过的现实情境来评估与考察,三种情况的依恋受阻非常可能与儿童以后抑郁的发展正相关:
  
  
  
  * 当儿童的父母离异或一方去世并且儿童体验到自己对接踵而至的境况没有控制能力时,她就可能发展出一种无望感和绝望,这是对创伤事件的反应。
  
  
  
  * 当儿童尽管付出很多努力但仍不能建立与照料者的稳定与安全的关系时,她会形成一种失败的自体模型。于是,任何后续的丧失或失望都可能被感知为对她注定是失败者的反映。
  
  
  
  * 当一方父母传递给儿童她是无能的或不可爱的信息时,儿童就会发展出不可爱的自体和不爱他的客体的代偿模型。于是儿童、包括以后的成人就会越是在面临需要的时候、越对于他人(或事物)表现出敌意和拒绝。
  
  
  
  总结:
  
  
  
与依恋相关的境况,如分离和丧失会导致不同的当前和以后的痛苦表现及内心冲突、思维定式或者行为模式。丧失、预示了这位成年病人多方面的障碍,包括外在的泛化的紧张、抑郁、焦虑和双向人格障碍。某种程度上,丧失体验的类型可能会分别影响不同精神病理现象的发展。
  
安全—依恋,病人与治疗师双双感受到的精神分析取向治疗带来的情绪体验。
  
安全依恋是病人面临重大应激或持续创伤时的保护要素。近年来国外研究证实了通过安全性人物和采用成熟防御对焦虑、愤怒、悲伤、紧张与挫败等负性情绪进行管理是让个体在其生命周期中免于各种精神病理现象的重要性保护因素。

诗人心理师徐凌 2011-02-12 00:57:41

【徐凌心理治疗手记】(经典精神分析语境纪实A)心理治疗师之路Erotized transference

一切无意识皆由压抑产生。
  
   ——雅克.拉康
  
  
  
人的相逢实是必然,或者不日、或是永生;尘终将归尘、土终归于土。此间、或有为所当为或曰“见诸行动”的纷扰与不快;有退避、争执、陷落、因了症状的预设而注定的邪恶和精致的业障与意淫的哀伤。而鹿鸣之什是停驻在欲望顶端的上古冤魂、以投射性认同隔断五月间地震的田园。该与此间结束的没有被断然结束、招致而今以爱的名义的卑微的伤害。地震,连蚂蚁的仓库都毁于一旦。伊朗的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如是说。图标上氤氲的【克萊因藍】“大略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止,文理自然,恣態橫行。” —— 蘇軾於某一年的後半夜的告诫。其他诸如Melanie Klein —— 梅勒妮.克萊因;此克萊因、非彼克萊因。在暮秋的午夜你们结伴逃入健康。(flight into health)解放碑美女与美腿尽处的粘附性认同患者,而我们面临的人类世界其实也是建立在控制的前提上的。所谓国家便是暴力机器。对治疗性控制的反感往往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治疗师本人无法完成对自己父母的认同;一是对患者的一致性反认同的反映,很多粘附性认同者的确十分反感他们的父母对自己的控制,虽然他们其实又需要一定的控制。我比较不幸运而又幸运的是,从事过医疗临床工作。这让我面对控制时的很多阉割焦虑和被害焦虑能够得到处理、但其实隐患重重。我并不害怕自己的过度暴露及不符合设置与规则的几个小建议会毁灭我的病人或者我自己。但她们大多没有能力根据自己的情况修改或放弃这些建议。譬如串串香和KTV们由此隐患渐渐疯长。其实对于粘附性认同者来说,治疗师提出的建议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建议这个行为的出现。这倒符合形式主义作家的口号:形式便是内容。提建议这种形式会让他们感到,“哦,有双眼睛替我看着周围的事情呢。”从而感到安全,能够敢于探索治疗师的内心世界,逐渐过渡到接纳和认同治疗师的功能。但当地震频发、由负性移情产生的、并移置到治疗情境下的病人的其他关系被基于彼此的症状而被决然导入治疗序列时、仇恨的种子即已被迫埋下。基于症状的制造、关系的引入、暧昧的增长与氤氲、滥用合理化、不合时宜非专业控制的见诸行动,反向形成……攻击或者冲突的泛化、诋毁、言语相加。脱落也是治疗中最常见的危机事件。一般来说,有以下五个因素会造成脱落,按照实际发生过的顺序罗列如下:(1)负性移情。患者把仇恨的内在客体“存放”到治疗师那里,并试图希望通过离开治疗师这种行为能够离开这些客体。或者患者多次威胁要中断治疗作为抗议治疗师的方式,抗议治疗师没有能够提供患者想要的理想的治疗。(譬如她说过的:“我恨你,但我不会结束治疗”)(2)自恋。患者体验到和治疗师的竞争(包含她基于症状和移情引入治疗室的过往的外部关系)和嫉妒,因为治疗师的助人能力比自己强而感到羞辱,通过逃离治疗而逃离这种羞辱感并且通过逃离“打败”治疗师。或者患者对治疗师的其他患者或者治疗师的其他兴趣感到嫉妒。或者引荐新的治疗对象、以移情的方式打败治疗师、使治疗师混乱、或者干脆让治疗师陷入激烈的人际漩涡或者道德感的自责、直至质疑其自身职业素养(3)依赖。由于在正性移情中依赖感增加,让患者感到焦虑,所以离开治疗从而避免和依赖感相关的焦虑。或者以制造症状和使治疗师混乱来代偿此种依赖所产生的焦虑(4)害怕伤害治疗师/要保护治疗师。患者感到自己内心的情绪对治疗师来说难以承受,故决定离开。同时会感受到内疚或者羞耻。或者在引入治疗序列的关系中一贯维护治疗师,但当治疗结束或者移情关系噶然而止时对治疗师进行道德审判的激烈言行也可被看做此一种情况的反向形成(5)来自患者家庭的或者现实人际关系的压力要求退出治疗,当治疗的改变被家庭或者朋友关系认为是破坏了家庭或亲密关系系统的平衡时。有些患者会抗拒辅助治疗。其可能的无意识意义可能使测试治疗师是不是真的关心自己设定下的限制,或者看患者能不能控制治疗师,或者是表达了对探索性治疗的阻抗和攻击。其实此个案的核心冲突似乎在于性取向,或者是双向人格障碍的核心;有26%-91%的边缘人格障碍者有创伤史。(Perry and Herman,1993; Zanarini et al,1997)在移情焦点治疗中,这些创伤会被激活,这时候治疗师需要分析患者对受害者和施害者的双重认同。同时治疗师需要注意的是,在危机情况中治疗师容易出现反移情付诸行动(对于情色移情的反移情),经常表现为简单的支持患者,而错过了理解被激发的客体关系配对的机会,或者保持表面上的中立性,实际上是僵化或者抛弃患者,导致治疗终结。乃至以爱上患者或者象征层面及现实层面的身体接触来见诸行动以冒险并结束治疗。自我的塌陷的结果昭示:其实不暴露是必须的,弗洛伊德与拉康的告诫需要被重视;镜像绝对重要;设置绝对必要;检讨已经枉然、督导在进行;自我分析一直没有停止。我们都是好孩子、也都是小病人。会质疑自己职业与自我的定力。会考虑是否该结束职业生涯。如果还需要继续、则需注意界限的划定,让患者们有一个三维的空间。面对情色移情、躯体的接触是要非常小心的,据说有种身体治疗,比较提倡躯体的接触。但是从粘附性认同者的紧缩的肢体看来,估计他们似乎已经太缺少舒展肢体的空间。所谓肌肤饥渴。所以有时候我们应该征求他们对我们座位的距离的意见。或者选择催眠床还是传统的藤椅。那么,是拒绝隐喻,还是将隐喻进行到底??是接受、面对、还是骄傲地活者。我信奉尼采的那样一句话:“没能杀死我,只能使我更强大”。因为,以精神分析的观点:我们都是病人,甚至治疗师病的更重;  
  (未完)
  
  (治疗性脱落理论部分引自李孟潮、依本人具体案例做了阐释与跟进)

沉重的肉身 2010-12-06 12:14:38

一塌糊涂的人是因为不懂得选择吗?不是不懂,而是无法做出选择,他们总是不断处在分裂之中

Walkhead 2010-07-19 15:14:05

一塌糊涂的人肯定不懂得选择,懂得选择的人绝大多数生活平淡稳定。成功的人,既懂得选择,又是幸运儿。至少,每个人都应该是努力做一个理性的人。很多自诩耿直个敢说敢做的人,其实是在不断地伤害别人,也同时伤害自己。

刘彦希 2010-04-27 23:14:45

少数人成就伟业 大部分人做了这些人的背景 还不忘说起“我本来可以…” 在做选择的时候 面对巨大的压力困难 我们内心很难不冲突 也很少选择不妥协 向生命发出挑战 选择面对冲突 掀开迷雾般的面纱看到真理 就是这条痛苦的路通向成功 自由

《我们的内心冲突》热门书评


书名: 我们的内心冲突
作者: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译者: 俆光兴  |  [美] 卡伦·霍妮
出版年: 2008-5
页数: 134
定价: 24.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霍妮文集
ISBN: 9787806859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