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买了一栋市郊别墅,要用美式风格装修,美其名曰“随意,就算不搞卫生也不显脏”。我说“我喜欢日系风格的,就算是逼仄的空间也布置得井井有条”,朋友说“那你就去弄个几平米的小屋,弄个草席睡地上,没榻榻米就不算日系”,我一时气结,但找不到词来反驳,只能翻白眼却不能翻脸,土豪朋友只能抱大腿。
这本书是我忘了带借书证(是的,真的有这么蠢的人,而且还是处女座),直接在图书馆就地翻完的,带着赏心悦目的满足回家了。
除了第一个案例我在《知日·家宅》里就见过之外,其他的案例好像都是在台湾建、日本或台湾本地的设计师的作品。我们内地的青年还在为上万一平的蜗居生活不懈奋斗,人家已经在私有土地上随心所欲地盖起了自己梦想的家,空间极具想象力,又无限贴合自然和生活,怎能不让人羡慕得咬碎牙?
讲真,以前的人们比我们这代人懂得生活和审美。湖南农家的屋子,黑瓦青砖白墙,抖耸的屋檐暗示着这片土地上多雨的气候,天井的设计让室内走廊仍光线充足,晾晒衣服方便,夏天空气流动带来凉爽,且增加了和自然亲近的界面,有了一家子共同活动和关注的空间;泉州这边的民厝,屋檐美轮美奂,带着些宗教信仰的神兽,屋外是有西洋风格拱形门廊的露台,洋溢着中西结合的特殊美感,但绝不拒人以千里之外,泉州人在这样的房子里安心住着,拜拜、晒衣,都是很琐碎的有味生活。现代建筑先验作品好像第一联想就是大裤衩水立方了。现在的我们,受教育程度应该是越来越高才是,对建筑的审美却越来越粗糙,房价的高企也让人未敢去思考更多形而上的意义。
诸多案例里,总结起来,日式家居风格就是喜好木质家具、留白、简洁。但如果光止于此,便是东施效颦了。
伟大的作品无一不是先总结想要的生活方式,舍弃累赘的部分,根据生活需要创造想要的空间。空间建成后,会与人的生活产生一种互动,在某种程度上既是平台、玩具,也是规范行为的轨道,不同的人住进同一座房子也会焕发不同的生命力。
又,这些作品的业主有很高的审美品味,极致地追求细节,喜欢借用大自然,利用光和影制造风景,喜欢木头的亲近感。在设计时,会把追求简约、古朴的精神追求带进家居,总是透露着一股禅意,让人觉得平静又温暖。所以,夫妻俩品味一致很重要啊,你要北欧和日系极简,老婆要宫廷奢华风、搞个大地红十字绣,简直没法走下去了。
我相信只有全心全意热爱生活的人才会省得花心思,肯花时间思考想要什么样的家,在预算框架内让自己的环境变得更合心意。就冲这热爱的感情,他们的家就会涌出一种美感。
-------------------与主题不相关的分界线------------------------------------
今天翻出朋友送给我的Davidoff的香水,滴了一滴在手腕,这甜美的气息好比战甲,让我不化妆就出门了,而且还觉得自己美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