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初版于十年前,而这20位学界以及科普界大牛的活跃期大概在40-20年前。思想的潮水已经滚滚向前去了,编者约翰·布罗克曼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也许用特定历史时期“数位杰出学者及其思想的群像”来概括书中内容更为合适。一个人概述自己的工作,剩下一堆人吐槽,热爱八卦的jms开心死了!
1.前言:战场在哪?
前言中对人文学科傲慢、自闭、高贵、冷艳的吐槽,对引起和积累误解的术语的冷眼,以及一声“全世界科学家们(实为科学家中的科普工作者)联合起来”的鬼叫,真是让我羞愧到无地自容。因为这一年来,楼主生活在某“哲学从业者”的“压迫”之下(Honey if you are reading, I still want you back),渐渐学会了妥协,开始过一种没羞没臊的生活。这时突然看到这样的话:“...很多艺术家——和很多从事关于艺术写作的“知识分子”——依然陷在尼采的圈套中不能自拔,玩着希望、暴力和消沉的游戏,把世界的一些古老陈旧的观念一直玩到死..." 我心里真是。。。借用尼采的一句话,上帝死了,只不过上帝的名字叫爽。
如雷贯耳的道金斯、古尔德、盖尔曼们纷纷跳出来抽楼主的嘴巴子:害怕的恐慌的拼命否认的一味抵赖的掩耳盗铃的螳臂当车的是他们!不是我们。科学和哲学之间、科学和人文学科统治的知识分子话语权之间的战线从来就没有模糊过,反而越来越尖锐。战场没有消失,战场在那里!科学家们终于意识到不可能通过与会双方亲切友好的洽谈来解决问题了。本书压根就没想伪造一个科学与人文学科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虚假场景,完完全全就是科学家的逆袭!科学的逆袭、在老欧洲的诺曼底登陆、恢复自然哲学的精神,怎么说都不为过。
但是同时,这些写科普读物的科学家们,在科学界内部也饱受争议。还记得”生活大爆炸"中sheldon 是怎么瞧不起他们的院长“一个写科普的中学老师”的吗?每一个圈子都有一种维系自身神秘封闭高贵冷艳的趋势。但这绝不是说,科普工作者奋战在一条有前方却没有后方的战线上,毕竟他们中的大多数如果不是科研领域大牛,至少也是受益者。
就算是这些同行之间,各种观点的争论也比比皆是。不过科学家之间的争论颇具君子之风,与社会学者拍桌子瞪眼的豪放气概不可同日而语。这让想看八卦的jms有些不满。我认为这些人中最犀利的就属丹尼尔·丹尼特了,也许是在哲学界的同行之间受了些微刺激,当别人都做学术讨论的时候丫在做人身攻击。。。
另外还有一点不同意见,我不认为此时此刻科学的逆袭已经进入到公众领域了。外部压力是明显感受到的:这让更多的科普工作者联合起来,让同行同业的人们知道该去哪里找到组织。我猜逆袭这件事情,很快会发生,而且未必是走“占领公共话语”这一曲线救国的道路。
2.科普的谱系
看一下目录,也许你已经认识他们中一半的名字,或是知晓其中一半的观点。但是,你未必能说出他们(各自观点)之间的恩怨情仇。这也是我阅读时主要关注的,比如古尔德和道金斯在进化问题的理解上的差异。最让我诧异的是:居然道金斯是主流古尔德是逆袭...
理查德·道金斯:基因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动物是基因的生存机器。
史蒂芬·古尔德:扯淡,选择是多层次的,基因到生物体到种群。另外自然选择也不是回回起作用,内部结构限制和随机中断平衡也很重要。
丹尼尔·丹尼特:LS那仨观点没一个你原创的!另外虽然有人说LZ犯了“贪婪还原论”的错误,我还是挺他的。。。
理查德·道金斯:感谢老丹尼尔!虽然“贪婪还原论”的帽子就是你扣的。还原就是解释,不还原不成!基因万岁!不但在生物体内有,文化里也有,这样的复制元我们叫它“觅母”(meme)。
乔治·威廉斯:。。。吵个鬼啊。。。基因是信息层面的,复制元是物质层面的。。。鸡同鸭讲。。。
布莱恩·古德温:。。。物理学家路过。。。
史蒂芬·古尔德:当家子别走!瞧一瞧看一看!《论生长与结构》!
布莱恩·古德温:@史蒂芬·古尔德 啧啧!我就喜欢动力系统!结构主义是个好东西啊!!!
理查德·道金斯:我去。。。你知道那玩意儿过时多少年了么。。。
史蒂夫·琼斯:有人么?有人听我讲讲蜗牛么?
史蒂芬·古尔德:嗯,我以前也是研究蜗牛的,这个蜗牛啊。。。
理查德·道金斯:蜗牛好吃。
------------------------------------未完,占位---------------------------------------
科学的逆袭
对“科学的逆袭”的回应
《第三种文化》热门书评
-
科学的逆袭
7有用 1无用 230个空间群 2012-05-31
本书初版于十年前,而这20位学界以及科普界大牛的活跃期大概在40-20年前。思想的潮水已经滚滚向前去了,编者约翰·布罗克曼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也许用特定历史时期“数位杰出学者及其思想的群像”来概括书中内容更为合适。一个人概述自己的工作,剩下一堆人吐槽,热爱八卦的jms开心死了!1.前言:战场在哪?前言...
-
第三种文化:将科学用白话说出来
3有用 0无用 桃夭宜家 2012-06-06
第三种文化,提倡打破人文学科与科学的刚性分野,融汇贯通之。全书基本都选择了有才华的科研者,着自己之笔墨,讲一家之学术。这也不是新近的发现,原文中也承认早在60年代就有此萌芽。而在中国,钱学森先生的夫人蒋英,便是将艺术与音乐引进科研的传说中的女人。打破分野,不是新论点,似乎也一直都活在大家的常识之中。...
-
《第三种文化》作者布罗克曼建立的网站
1有用 0无用 彬大哥哥 2015-03-16
布罗克曼不但出版了《第三种文化》这本书,还专门就这方面建了网站:http://edge.org/frontpage想更深入学习和了解的,可以到网站看看。我的微信号是:ChuangXinGuoDu,目前在上海,非常喜欢第三种文化,想交流的可以联系我。...
-
滋阴补肾的大杂烩
1有用 0无用 Fluxus 2010-04-20
最营养的部分是的激昂澎湃的假说,很难让人不对未来、对人生充满无限遐想。excerpt from Wikipedia(entry: The Third Culture): The Third Culture is a book by John Brockman which discusses the ...
-
难于沟通的思维:科学家与文人之间的相互误解
0有用 1无用 伊美 2015-02-02
由很多不同的作者写就的东西很容易,因为阿德勒已经编好了一 本索引书,叫《合成话题》我能找到托马斯·阿奎因、蒙田和亚里士多德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他们的名字都被阿德勒列在“意识”条目之下。这些人关于意识是什么只有一个模糊的、不确切的想法,还沾染着宗教的气息,他们的著作根本不会在现代学术界通行。然而,我们...
书名: 第三种文化
作者: [美] 约翰·布罗克曼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洞察世界的新途径
译者: 吕芳
出版年: 2012-3-1
页数: 305
定价: 42.00元
ISBN: 978750863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