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镜子里的女人》书评是应邀而写。拖了很久,也写了好几个版本,总是不尽人意。因为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想表达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阳春白雪地想浅谈一下草根“女权主义”,下里巴也想谈谈现代女人的生活方式。最后决定,谈一谈纯粹的感觉。
这本书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小说讲述了三个时代三个不同女人的命运:文艺复兴时期的女人安娜在婚礼当天被窗外的明媚春光吸引,不顾一切逃进了森林深处,过起与草木野兽为伴的生活。她摒弃了所谓的金龟婿,觉得嫁人生子无法使她达到心灵的平和,她骨子里是一个修女,能够倾听到上帝的声音。而二十世纪初的汉娜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简直可以在任何一个读者的身边找到活生生的例子,一个女人,拥有令人羡慕的一切——财富、美貌、完美的婚姻,但是她感觉自己就像一台生育机器,她在焦虑和欣喜中发现自己怀孕了,可是到临产时却发现其实是个弥天大谎。最后一个女人,二十一世纪初的好莱坞女明星安妮。她有才华,是好莱坞明星。但是,她酗酒、吸毒、滥交,缺少安全感,心灵总是不得安宁。这三个女人的结局,都无法用喜剧或者悲伤来决定。
这本书其实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女人究竟有没有命运?女人除了在婚姻模式之外,是否可以找到自我实现?
我想先讲一个很通俗的故事。自从结婚后,我就自动被晋升为婚姻介绍人,似乎这就是已婚女人的宿命。你结婚了所以你就应该替身边单身的人张罗。这让我觉得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让我感觉到我们的大环境依然如此狭隘,如果《傲慢与偏见》里的名言“再有钱的男人也需要一个妻子”,那么我们这个时代就是把所有单身人士都逼到结婚的群体里去,但是又没有提供教育机会,在年轻的时候给他们树立良好的婚恋择偶观。所以,当下只要不是前卫到内裤穿在外面的女人都在纠结形式上的嫁与不嫁。别跟我提国外,也别跟我别拿国籍说事,国籍怎不是问题,活得滋润开阔而且思想超前的老女人大部分坐标不在国内。如果养儿有人管大病全报销的发达国家,谁还需要在30岁之前嫁人还是别嫁人纠结。国内催一个人嫁人,只用说“以后你老死在家里没人知道”。保障的缺失,让传统中国婚姻永远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制度,婚姻变成了“我们都只有一半翅膀拥抱才能飞翔”,所以抵御这种社会制度太需要勇气与能力了——问题来了。女人是否可以抵御,或是如何抵御,抵御之后,谁保障你的未来。
最近推荐一个帖子,那就是当一般家庭的你花光几百万留学回来之后,是否甘愿回到二三线城市?这对女人而言更是考验,经历了那么多教育,你是否甘愿依然走上结婚生子的道路?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婴儿的母亲,像我们这个时代的母亲一样容易在半夜的喂奶瞬间,望着窗外的黑夜产生一种悲观和绝望的心境。知识越多,越敏感,越脆弱,越感伤,对那个“自我”越难以放弃难以割舍难以忘却。她们一边奶娃一边问自己,受过那么多教育,到头来依然是这样吗?我们真的不能永久地顶起半边天吗?读过书的全职太太,与没读过书的全职太太,区别不过是,同样的人生,同样的喂奶瞬间,有不同的敏感心境。
小说里的安娜,勇敢地逃开了,是因为她真正倾听到了上帝的声音。她觉得她要做的事情,远远比嫁人生子来得有意义,这就像《傲骨贤妻》里的戴安,她找到了除开丈夫与家庭之外的朝奉对象。而汉娜在我看来是悲哀的。她虽然寻找到了自己的精神皈依所在,但是最后却不得善终,而且用的是一种很极端的手段——偷情。在偷情中找到自己的自由。而安妮,似乎也只能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这让我想到很多傲慢的,高举单身主义大旗的女性朋友,这其中分为两类。第一类,受过高等教育,有彻头彻尾地不分性别的人生追求,她们或是从事着文职或是像男人一样在工地上奔波,她们真正找到工作的乐趣,实现完全的经济独立,懂得珍重自我,并享受男女平等所带来的便利。她们不追问情人的去向,享受性不需要承诺,也无所谓自己的年龄,也不在乎自己爬得很高会吓跑男人,她们的人生是主宰的,是有责任承担的,是缴纳税金与创造价值的。她们也许也结婚,但是,她们不觉得这是人生的救命稻草。她们在人格上和男人完全平等,是彻头彻尾新女性,国际范儿纯娘们。
另一类就差很多了,她们并不是发自内心地深觉这个婚姻制度束缚了女人的发展与前途,也不是觉得婚姻耽误她们找到最好的价值,她们不想结婚的原因就是逃避承担婚姻里那么多的责任与义务。而在义务之外,她们又没有寻找到自己真正想要为之奋斗的权利,又没有找到纯粹的单身的乐趣。就像小说里的《汉娜》,她之所以喜欢收集玻璃球,是因为玻璃球里的景象都是静止的。永远不会变化,也永远不会带给她因变化而出现的未知恐惧感。她需要掌控,所以,拒绝改变,拒绝成为一个母亲与妻子。在现实生活里,这种女人是伪单身主义者,她们的单身主义就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不用操心永远做家里的公主就是她不愿意打破的玻璃球。而一旦到了年龄,出现紧迫感,或是出现所谓的完美男人提供给她不用承担太多辛苦的富太太生活,她们就会像狼一样扑上去。此时此刻,人格,修养,性格,价值观,都不会是她考虑的对象——能嫁出去就算,至于是否幸福,无下文。
第一类女人很可爱,第二类女人很可怕。然而最可怕的不是第二类。而是年轻的时候谁都以为自己是第一类女人,后来年纪大了才发现自己是第二类!开始心慌,完了,这其中就出现了赚了钱开宝马的女人也开始到处愁嫁漫漫相亲路,因为她抵御不了孤独;三字出头的博士生要隐瞒自己的学历生怕嫁不出去,因为她扛不住巨大的舆论压力。所以说如果高等教育带给我们的就是无头苍蝇似的依然在相亲道路上扮矮,因为年龄问题以适应身边那个不够优秀的男人,那女人还是不要读书好了。问题最可气的是,造成这样的局面,还多半因为后一类的女人自己不争气。她们总是害怕,害怕剩下,害怕被甩。所以男人就肆无忌惮了。
她们也只能害怕。因为自己没有去努力铸造命运的城墙。她们的内心,没有人格独立的护栏。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昔年班花一夜变豆腐渣。很多女人在最适合嫁人的年纪高傲孤僻举单身主义的牌照,却没有拼命追求事业;或是根本一门心思奔事业丝毫不考虑年龄这件事,又在青春逝去的时候一夜想明白了,用没有任何附加值的自身来与花季少女的脸竞争嫁人。还要埋怨男人以貌取人。你让她化妆,她跟你谈她有内涵;你跟她谈内涵,她埋怨男人以貌取人。脑电波不在一路,所以在嫁人这件事上,要求男人不在乎女人的脸,就像要求狮子不吃肉。文明社会的选择不过在于女人其实不需要用脸讨好狮子也能活下去,只是,她们想讨好了。觉得事到如今幸福只有狮子能给了。
近三个月,我已经受够了我给介绍的身边无数的单身男女在择偶的期间,男人有套房或者有部车,就趾高气扬;而女人总是像隔这玻璃的KTV小姐一样等着被选。让我真正觉得我们的传统两性世界真是几十年了一点长进也没有,男人或是肤浅,看不上她的年龄或者容貌,女人或是势利,看不上他的房屋面积。然而他们还要继续寻找真爱!永远不认为是自己是哪里出了问题。他用一部不到三十万的车子就完胜她的人格,她却觉得自己的年龄大了被选不上是应该的,真是可惜了她的品格与才华。
最后,他们谁也看不上谁。然后晚上回到家发微信:这是一个没有爱情的时代。彼此势利,还要彼此埋怨。他们趁着年轻或是资本选一个不合适的妻子/丈夫过日子,然后找一个情人谈共同语言,真他妈太奇怪了。
婚姻真的是很奇怪的关系。你因什么而结合,就会因反面而伤。只追求真爱,就受经济所迫。只追求物质,就会没有共同语言。最后,就开始怀疑真爱,鄙视钱财。其实,只是你没有玩转而已。真正的聪明人,是有自知之明,并且知道自己的弱点以婚姻关系来抚慰的人。而纯粹的蠢人,是觉得婚姻关系就可以满足所有内心需求的人。
我只好说:贱男人的傲,有时候是被傻女人的贱给惯出来的。连用一种最通俗的生活方式婚姻都无法彼此认同,我对他们所追求的第一类人格,以及高远的人生理想,表示担忧。最后,这些男人依然继续挑选二十岁的女人。而三十岁的女人,捧着一颗受伤的心混进伪女权主义的队伍里去,走火入魔,变成形式上既没有活出自我,内心也没有抵抗住传统的奇怪的人。
所以我的观点是,女人当然可以不结婚。问题是,要抵御婚姻,请深深抵御,从骨子里抵御;要坚持单身,要永久坚持,要彻底地坚持。如果这是一场全民女性对婚姻制度的革命,能够为未来的女性争取到结婚有保障不结婚没人催的大氛围,当然必将牺牲几代女性的幸福,那就取决于你有没有伟大到为了全民的革命,甘做一块试验的砖头了。
耳边永远是女人在问,男权强势怎么破。年龄紧迫怎么破。敌不过全民婚姻怎么破。答案就是:所谓的人与人的平等,不过是因为无求于他,无期待于他,他给的任何东西女人都可以自己赚到。最重要的,国家和社会能提供赚到的机会,不压抑机会,这就是我理解的女性解放的内涵。
我认为的一个真正文明开放和包容的社会,是让女性有选择的权利,而且她们的选择能够得到尊重保障。让选择做完美而纯粹的新女性有自己的视野与自由,不再在她们奋力追求自我的时候,有人把橡皮筋套在她们脖子上拉回家庭。就让她们去闯,让她们活出自我,她们顶得住压力,赚得到钱,耐得住寂寞,找得到追求,从不为男人所困。而那些热爱传统生活的家庭主妇,让她们值得起腰板,说得起硬话,有退路有谋略。这个社会,既不鄙视“剩下来的老女人”,也不鄙视“拖家带口的老女人”,我们老女人就赢了。
如此这般,女人就不需要用上坟的心情去相亲,那只是你选择了大众的生活方式,坚守自己的价值观,面对着依然不完善的社会现实。更不需要用上坟的心情去劝别人不要结婚,女人结婚不结婚,从来不是她生活得好与不好的标准。安娜完全可以一生侍奉她的上帝不用被迫相亲;汉娜不必在偷情里找到自由;安妮不用活在虚幻与浮夸的世界里也能找到平和感和自我。这就是文明新社会的女性。
如果罗素所说:支持生活的三大动力就是指对知识的渴求,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人类痛苦痛彻肺腑的怜悯。那么接下来几十年支撑女人争取权利的三大动力就是:一、让年龄择偶观滚蛋,二十七岁的男人还看不上二十七岁的女人绝对是惯出来的;二、你嫁你的人,我侍奉我的上帝三、上课前给我一个小时时间化妆接受,但是是化给自己看的,不是为讨好你。可这些话,不是所有女人都能懂,也不是所有女人都敢接受的。这就叫:悟性。
若有命运,悟性决定命运。
解放就是选择权与自由感
对“解放就是选择权与自由感”的回应
《镜子中的女人》热门书评
-
解放就是选择权与自由感
118有用 2无用 艾明雅 2013-04-02
这篇《镜子里的女人》书评是应邀而写。拖了很久,也写了好几个版本,总是不尽人意。因为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想表达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阳春白雪地想浅谈一下草根“女权主义”,下里巴也想谈谈现代女人的生活方式。最后决定,谈一谈纯粹的感觉。这本书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小说讲述了三个时代三个不同女人的命运:文艺复兴时期的...
-
每个女人都是一朵自由行走的镜中花
23有用 0无用 05567941683 2013-01-30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说。毫无牵连的不同时空中三个女人却有着相似的命运。不得不让人感叹,流逝的是岁月,而不变的情和事则恒然,或许这就是情之为情的奥秘之处。就如《乱世佳人》《罗马假日》《魂断蓝桥》的桥段似乎早就为女人的情和事规划了不同的归宿,但直到网络满天飞的现在,这种归宿似乎还在或隐或现地展露。幸福的...
-
小说中的女人
2有用 0无用 陈四百 2013-01-23
这本书让我想起一部电影《the hours》,有翻译成《时时刻刻》,有翻译成《小说中的女人》。其实是根据图书改编的,也是讲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是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镜子中的女人》是女性主义的新作。女性们,应该读一读。...
-
法国女人进化史
2有用 0无用 春眼秋手 2013-02-05
女人进化史不知道法国女人是不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女人?自我意识足够觉醒,也被异性充分尊重,甚至有点到宠溺的程度,最可贵处就在于,法国男人是出于真心,而不是男权式的优越感作祟。这从他们的文学、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女人或骄傲或神经质的奔来跑去,男人则带着怯怯的笑,尾随其后,或者,至少打个平手。《镜子中的女人...
-
《时时刻刻》?
1有用 2无用 方东流 2013-01-30
这是《时时刻刻》的法文版?这构思怎么跟《时时刻刻》那么像呢?其实还有一本英国小说《云图》,也是采用这种关系谱写成的,都是下一部的人物跟上一部的人物相关,下下一部的人物和下一部的人物相干,实际上就是古典小说《儒林外史》的章法。...
书名: 镜子中的女人
作者: [法] 埃里克-艾玛·纽埃尔·施密特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La femme au miroir
副标题: 镜子中的女人
译者: 周国强
出版年: 2013-1
页数: 400
定价: 32.8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埃里克-艾玛纽埃尔•施密特作品
ISBN: 978754473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