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克拉克和库布里克这部电影最初抓住一代人想像力之际,还没有任何人登陆月球。但是,1969年7月20日,这时距离美国前总统肯尼迪遇刺差不多已6年,“阿波罗11号”指挥官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登上月球。他在踏上月球表面的那一刻,说了一句举世传诵的名言: “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关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提到,有些人坚信,美国宇航局就像斯坦利•库布里克当初拍电影一样,用胶片捏造了登月录像。如果你对摄影术以及与月球有关的事实毫不了解,随意那么一瞥,会觉得那些人提供的证据似乎很有道理。美国福克斯(Fox)电视台在2001年2月15日播放了一期节目:《阴谋理论:我们真的登上月球了吗?》(Conspiracy Theory: Did We Land on the Moon?),以上那些想法突然跃入公众的脑海。这期节目的主要观点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宇航局掌握的技术还很低级,不可能将人送上月球,但那时肯尼迪出于政治因素定下的最后期限即将到来,于是,美国宇航局在摄影棚里制作了整个登月过程。 对于这些人而言,欺骗手法是很明显的。他们指出,宇航员在月球表面时,画面上是漆黑的天空,一颗星也没有。难道这便能证明登月是一场骗局?答案其实非常简单。任何一位专业摄影师都知道,在同一个镜头中,很难同时拍摄到极端明亮和极端暗淡的东西。这就意味着,如果要看见群星,月球表面和宇航员就不得不变成一团白色的强光,因为同一张底片上的感光层没有足够的能力同时拍摄最亮和最黑这两种极端情况。 他们提出的其他“证据”之一是飘扬的旗帜。宇航局的布景师明显太愚蠢了,让不自然的微风飘进摄影棚,把宇航员插下的旗帜吹得飘了起来。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层,据说这种现象证明了它是在地球上拍摄的。 事实是,旗帜这样飘起来,恰好是因为没有大气层。宇航员插旗杆时,他们把它前后旋转,以确保它能插进月球表面,这导致旗帜晃动,飘扬起来。在地球上,大气层会很快消除这种飘动,因为周围的空气会从飘动的旗帜上吸收能量。然而,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任何东西消除旗帜的运动状态。因此,在能量最后消散之前,旗帜可以飘扬很多个小时。 因此,无论是否相信登月之事,任何认真研究过这件事的人,都不能不否定阴谋论理论家提出的所有证据。我们的确相信有阴谋产生,因为人们会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在一起搞阴谋,但是,阿波罗11号的使命肯定不是阴谋。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从1969年到1972年,这几年期间共有12名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过,而且他们从月球上6处不同探索地带回了岩石、矿样、石子、砂子以及微尘样品,共约382公斤。 最近一个漫步月球的人是美国人尤金•赛尔南(Eugene Cernan),他在1972年12月登上月球。美国人那几年间的努力,加上后来俄罗斯无人飞船收集到的信息,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月球的认识。这些信息回答了很多问题,但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新问题。 人们原本以为,月球岩石标本会证实有关地球—月亮系统的某种现有理论。如果月球岩石标本与地球上的岩石有本质不同,那么,月球就有可能起源于太阳系中别的地方,然后让年轻的地球俘获过来。如果月球与地球岩石在每一方面都完全一样,它们就有可能是同时同地诞生的。但是,研究结果很快就证明,这两种理论明显都错了。月球是什么,它在哪儿,对这两个问题,即使现在,也还没有符合逻辑的解释。 深奥复杂的“左右手二次大碰撞(Left hand/right hand double big whack)”理论勉强说得通,可以阻止我们过于为人类对地球和月球认识上的这个漏洞感到焦虑不安。虽然大部分人对这个几乎不可能的假说信以为真,但是,致力于发展这一理论的人则承认这种假说并不可信。所有解释月球起源的现存理论都有问题,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有学者指出,“大碰撞说”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这要求整个月球最初处于熔融状态,周围充满液态物质,因此,这种假说无法解释月球下层地幔的成分显然高度一致这一现象。 • 这要求撞击地球的这个星体周围大气中氧气储备与地球的一样。(地球的前一颗卫星?) • 它无法解释月球上层地幔下不可避免的密度逆转。 • 这要求发生碰撞时,地球和那颗撞击地球的星体这两者都由液态物质组成,这样才能形成月球上的岩浆海。 • 月球的旋转轴不平衡,这是多次受到大规模碰撞的综合结果,该理论无法说明这一点。 • 这一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地球潮汐现象和月球月相这两者在历史上存在必然联系。 地球自传速度在逐渐减缓,这也揭示出这种假想存在又一个重大问题。大量非常精确的天文学测量数据,其中包括2 500年前的日食观察记录,都显示地球每天增长大约1‰~2‰秒,无论哪个世纪,无论哪个日子。大家认为,每天时间像这样逐渐增加,完全是因为太阳和月球引起的潮汐摩擦作用造成的。但是,有人纯粹以这种效果为基础,预测月球的位置变化,却发现计算结果与观察结果根本不一致。因此,一定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这种悄悄起作用的因素就是,铁正在沉入地核,改变了地球的转动惯量,造成每天时间均在增加。考虑到这个因素,再根据潮汐和铁下沉导致转动惯量发生变化,以这两个因素进行计算,其结果的确符合观察结果。但是,为了让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相符,还需要假定每秒钟有50000吨的铁从地幔沉入地核! 尽管铁的这种流动量令人吃惊,也仍然需要5亿年,地球才会形成金属核。有些计算结果显示,也可能花了20亿年。如果这种推理是正确的,表面上看来似乎是这么回事儿,那么地球在诞生之初,其外层必须有大量的铁。因为月球是在地球诞生后不久形成的(也可能比地球诞生得更早),那么大碰撞过程撞掉的任何物质都会包含大量的铁,但是地球并不是这样的。 在解释月球诞生的各种假说中,“大碰撞说”只不过是所有不可能的解释中最好的一个而已。 大家普遍认为,尽管已经深入研究了月球,对月球表面以及月球岩石有了诸多认识,但说到月球起源问题,我们仍然茫然无知,情况与人类发射第一枚飞船离开地球之前是一样的。 我们前文提到过,对氧同位素的研究已经证实,月球岩石和地球岩石必定是在距离太阳同样远近的地方形成的,因此,月球绝对不是地球俘获过来的小行星。月球的很多成分与地球上发现的很相似,但是比例并不相同。与地球相比,月球实际上缺少重金属,这就解释了它体积大、密度小的问题。 不过,正是“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确定了月球存在某些异乎寻常之处。
谁建造了月球?——第3节
书名: 谁建造了月球?
作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原作名: Who Built the Moon?
译者: 高伟 | [美] 阿兰·巴特勒
出版年: 2010-11
页数: 224
定价: 36.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1209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