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夏季,整个西方世界都迷醉于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的摇滚乐歌曲《猎犬》(Hound Dog)、《伤心旅店》(Heartbreak Hotel)和《监狱摇滚》(Jailhouse Rock)之际,前俄国领土阿拉斯加那儿的政客们则在四处游说,想成为美国联邦的第49个州。但是,在华盛顿,美国政府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比这重要得多的问题上:提出新想法,准备一举两得,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他们首先关心的问题就是“斯普尼克号”,这些非常高调的飞船发射动作,极为有效地对世界宣告,前苏联的科学家比美国的更有智慧。这件事同时也暗示,这些前苏联“坏人”拥有在地球上发射重型核武器的技术。前苏联拥有了致命的军事优势,超过了美国,前苏联会发动“首先一击(first strike)” 的想法似乎突然有可能成为现实,而当时的美国还没有能力应付这种状况。 第二个问题是内部权力掣肘。美国的陆军和海军不受政治势力管辖,二者各自有独立的火箭研制和发射项目,导致重复消耗,极大地拖延了美国太空项目的整体进展速度。根据这种情况,国会决定把军事权力机构撇在一边,成立新组织,来监督和协调美国的太空研究计划。 1958年10月1日,美国宇航局顺势成立,美国立即打算把人送入太空。于是,三个月后,一项名为“水星”的载人航天计划诞生了。然而,这是美国注定要输掉的比赛,因为仅仅两年多之后,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成为人类第一个在太空旅行的代表。 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在最大高度为301千米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飞行了108分钟。因为人类只用狗测试过失重可能导致的后果,前苏联科学家担心加加林也许不能正常工作,没有允许他操作飞船上的控制器。因此,为防万一,地面控制中心的科学家使用超驰控制装置 ,控制这次发射的宇宙飞船执行太空任务。 美国宇航局很快做出反应,宇航员艾伦•谢泼德(Alan Shepherd)被送入离地高度为185千米的飞行轨道,然后从距离大西洋导弹靶场约500千米的地方返回地球。美国第一次火箭载人飞行只持续了15分钟,根本无法与加加林在绕地球轨道约4万千米的太空高速旅行相提并论。 前苏联赢得了载人太空飞行竞赛,但是苏美两国又展开第二种更加雄心勃勃的竞争,那就是探索月球! 最初,这些探索只是热情不高的尝试,想把一点儿金属带上月球。美国在1958年发射了“先驱者(Pioneer)”火箭,它只在空中飞行了77秒,就发生剧烈爆炸,碎裂为一个巨大的火球。几个月之后,前苏联发射了“卢娜1号(Luna 1)”探测器。该探测器运行良好,但它从距月球表面7 500千米的地方飞过,未能登上月球。1959年9月,前苏联发射了“卢娜2号(Luna 2)”探测器,两天后飞抵月球,在月球表面澄海(the Sea of Serenity)的东面硬着陆,成为到达月球的第一艘飞船。然而,撞击月球硬着陆之后,探测器仪器舱内的无线电通信装置停止了工作。就在飞船撞击月球之前,它向地面控制中心发回了有关月球的报告。报告显示,月球有个非常奇怪的特点:似乎没有磁场。 前苏联又发射了一艘探测飞船,名为“卢娜3号(Luna 3)”,比“卢娜2号”前进了一大步。这艘飞船绕月球飞行,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然后于1960年4月返回地球。与此同时,美国人却一次又一次遭遇失败。 尼基塔•赫鲁晓夫对自己民族赢得太空竞赛的方式非常满意。在尤里•加加林绕地球飞行结束之后,前苏联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以确保整个世界都知道前苏联的太空工程师有多么卓越出众。美国新当选的总统约翰•肯尼迪,在鼓励公众信心方面绝不懈怠,他决定控制这种局势,宣布真正的战斗将是把人送上月球。尽管美国的太空技术一度落后于前苏联,肯尼迪还是勇敢地向公众保证,要在20世纪60年代结束之前让美国人登上月球。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各自发射了多枚月球探测器,但大部分都失败了,其中几枚月球探测器还坠毁在月球表面,有的是因为事故,有的则是有意为之。但前苏联保持优势,再一次创造了记录,她发射的“月球9号”飞船于1966年2月3日在月球上实现软着陆,成为第一艘在其他天体表面实现软着陆的宇宙飞船。 遭遇这么多次失败,很重要的原因要归咎于月球异乎寻常的性质特点,这是科学家完全无法预料的。总的来说,地球表面有连续的重力场。但月球并非如此,这个球体的表面凹凸不平,位置不同,重力就会有巨大的差异。 我们在前面谈到过,在地球上,摆的晃动相当有规律,只是因为赤道向外凸起,摆在赤道那里的摆动速度才有很小的变化。这是因为,人站在赤道那里的海平面,到地球中心的距离比站在两级到地球中心的距离要稍微远一点儿。但是,如果把摆拿到月球上,因为月球存在“质密区”的缘故,不会出现任何有意义的结果。 “质密区(mascon)”,是“质量密集区(mass concentration)”的简称,指月球表面下的地区有密度极大的物质,而不是如同大家本能地预料的那样,在月球核心才是密度最大的地方。如果不连续不断地进行调节,以应对月球重力变化,这些“质密区”会让宇宙飞船很难正常运行到月球近处。有些观察者认为,正是因为存在这种重力雷区,才导致早期那些月球探测器先后出事,因为它们都是按照重力均匀规则执行任务的。 发现月球存在“质密区”,要归功于美国发射的“月球轨道器1号(Lunar Orbiter 1)”。1966年8月14日,该探测器在进入绕月轨道后,发回了月球表面两百多万平方千米范围的高质量影像,其中包括规划中的探月器“阿波罗号”计划降落地点的第一批影像,非常详尽,这样,科学家才发现了“质密区”。 月球重力“热区”这一新发现,对有个人产生了影响。有人争辩说,这个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小说作家;美国宇航局也承认从他那里受到启发。这个人便是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他作为编剧,与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合作,拍摄出前所未有的、最逼真的太空探险电影《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 。这部电影于1968年8月首映,影片展示出未来世界绚丽无比的画面,震惊了全世界的观众。 电影开始时的故事情节发生在400万年前,当时,人类的祖先仍然是似猿的生物,不会说话,也不会使用工具。但突然有一天,有一块来历不明的长方形墨黑色巨石矗立在他们眼前,给他们带来了启示。黎明时,这些猿人伸出手指,试探着放在这块石头上。这块巨石对他们的大脑产生了影响,于是,原始人类迈出了进化进程中关键的一步。就在摄影机移动着拍摄这块巨石时,太阳和月亮双双出现在巨石上方的天空,好像马上就要发生日食。随后,电影画面跳到了21世纪伊始:人类在月球表面第谷(Tycho)坑下发现了强磁力异常现象,便进行挖掘,以找出原因,结果找到一块高约4米的墨黑色巨大陨石,有一组专家从地球出发,去调查这种明显是人为的现象。 太阳升起时,这组专家来到第谷坑。他们身着宇航服,沿着斜坡走进坑里。在那里,距离月球表面仅几米的下方,就是那块巨石所处的位置。就像几百万年前的猿人一样,专家组的领头人弗洛伊德(Floyd)博士也让这个天外来客迷住了,他直接伸出戴着手套的手指触摸上石头。转眼间,一束太阳光从坑的边缘照射下来,穿透了巨石,预示着月球上持续时间长达14个地球日的黑夜结束了。这一次,观众再看向巨石上方,可以看见太阳和地球双双在头顶上方旋转,几乎触手可及。接下来,非常突然,这块石头向着木星的一颗卫星方向送出一束信号。(克拉克在小说中写的是卫星伊阿珀托斯(Iapetus),这是土星的卫星之一。) 克拉克在这部影片中展现的这种独特想法,与真实世界里月球“质密区”的发现惊人地接近,“质密区”便是在他创作那部电影那个时期发现的。克拉克作品中的磁力异常,显然与重力异常很相似。 我们不知道克拉克是否了解当时刚刚发现的月球质密区,也不知道这是否给了他灵感,创造出转辙器(trip switch)。这台设备是远古时期来自外星的智慧生命放在月球上的,它向外发送信号,告诉伊阿珀托斯卫星上的智慧生命,地球上的生物非常聪明,已经抵达月球,发现了严重的反常现象。 多么富有智慧火花的想法! 如果外星智慧生命果真在人类从猿进化到技术专家的过程中起到过作用,那么设立一套警报系统,证实我们的智力水平已经“达到”,这确实是最好的做法。
谁建造了月球?——第2节
书名: 谁建造了月球?
作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原作名: Who Built the Moon?
译者: 高伟 | [美] 阿兰·巴特勒
出版年: 2010-11
页数: 224
定价: 36.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1209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