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月球最好的解释是:我们的视觉出了错,其实月球根本不存在!” ——哈佛史密森学会天体物理学研究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欧文•夏皮罗(Irwin Shapiro) 谈起月球,有个事实是无法回避的,即它绕着地球旋转。月亮高悬在地球上空,向我们撒下银辉。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事情不应该这样。 现在我们都知道,月球绕地球旋转已有数十亿年之久,人类遥望月球已经成千上万年。然而,如今我们对这种现象日益感到困惑不解。 古希腊人积累了深厚的自然知识,对自然进行过深入研究。早在公元前5世纪,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就率先提出,万物都由看不见的物质微粒组成,他称这些物质微粒为原子。原子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它们既不能无中生有地创造出来,也无法消灭,任何变化都是原子结合和分离造成的。他还认为,我们在月球上看到的那些斑纹,有可能是山脉。稍晚一点儿,古希腊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尤得塞斯(Eudoxus of Cnidus)计算出了沙罗周期,从此,人类可以预测发生交食的时间。 大约在公元前260年,另一个古希腊人阿利斯塔克(Aristarchus)设计了一种方法。他认为,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月球的大小,也可以测量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然而,事实上,阿利斯塔克根本就没有实现自己定下的目标。幸运的是,大约100年以后,希腊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喜帕恰斯(Hipparchus of Rhodes)完成了这项伟业,测出了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在一次日食期间,他运用独创的测算技巧达到了这个目标。那次日食发生在赛伊尼(Syene),是日全食,而在距离赛伊尼大约729千米的亚历山大(Alexandria),则是日偏食。由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帮助,喜帕恰斯运用从赛伊尼到亚历山大的已知距离,以及日偏食和日全食的角度差异,测算出月球的真实大小以及月球到地球的距离。 公元1世纪末,布鲁达克(Plutarch)写了一本小册子,书名叫《月亮表面》(On the Face in the Moon’s Orb)。他在书中提出,月亮表面的斑纹来自于很深的凹陷;凹陷极深,因此不能反射太阳光。他提出,月亮上有山脉,有河谷,他甚至猜测说,月亮上可能还有人居住。 公元500年,印度天文学家阿里亚巴塔(Aryabbata)重复了喜帕恰斯进行的实验,并验证了喜帕恰斯的实验结果。尽管如此,当时的基督教政权坚持要按照《圣经》的观点看待月亮,不支持任何与《圣经》有冲突的相关观点和看法。由于基督教占据支配地位,欧洲进入黑暗的中世纪。当时,探索人类存在,只能以《圣经》为依据,科学遭受了荼毒。 封建教会对文化的钳制在15、16世纪被打破了,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兴起,给欧洲文化带来了意义深远的全面变化。文艺复兴标志着欧洲封建的中世纪终止了,现代文明首次露出了曙光。文化再生意识本身就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这个时期,意大利学者和批评家宣称,他们这个时代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黑暗的野蛮时代,他们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中找到了灵感。到16世纪末,意大利比萨城的科学天才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一位科学家。他做过摆的实验,重物下落实验,光学实验,还有许多能够激发他想像力的其他实验。最重要的是,他在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位热切的天文学家。 1609年5月,伽利略收到保罗•萨比(Paolo Sarpi)的一封信,信中提到,有个荷兰人在威尼斯展示一架巧妙的小型望远镜。伽利略在1610年4月写道: 大约10个月前,我听到传闻,说有个讲佛兰芒语的人造出了一架小型望远镜,从这个望远镜看出去,离我们很远的物体就像在离我们很近的地方一样。对于这种奇异效果,有些人相信,有些人否定。过了些天,我又收到一封信,证实了这个传闻。这封信是住在巴黎的法国人雅克•巴多维尔(Jacques Badovere)写来的。这逗得我全身心地去钻研望远镜的制作方法,让我可以造出类似的仪器。我很快就成功了,我依据的是光线折射原理。 根据这些传闻,并运用自己身为数学家和能工巧匠所掌握的技能,伽利略开始制作一系列的望远镜,其性能比荷兰人的同类仪器好得多。他的第一架望远镜使用了现成的透镜,可以放大4倍左右。但为了改进望远镜,伽利略自己学会打磨透镜,磨出了可用的透镜。1609年8月,他造出了能放大八九倍的望远镜。他很快就想到了自己称之为“perspicillum ”的超级望远镜在商业和军事领域的应用价值,尤其可以用于航海。1609年冬天,在寒冷清澈的夜晚,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夜空,有了一系列真正非同凡响的重要发现。 他使用望远镜开展的天文学发现,都详细记录在一本小书里,书字为《星宿使者》,1610年5月在威尼斯出版。伽利略的发现引起了轰动!除了其他发现,伽利略声称他证实了银河由无数星球组成,看见有4颗小卫星绕木星旋转,还看到月亮上有山脉。 如果伽利略出版了他画的那些月亮图,加上他开展的许多科学研究,很容易就会与教会当局发生冲突。根据基督教传统,太阳和月亮都是完美无瑕的天体,因为它们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创造的任何物体都不可能有瑕疵。后来,因为伽利略声称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罗马教廷认为他亵渎了上帝,对他进行审判,将其终身囚禁在佛罗伦萨附近一间屋子里,限制伽利略外出。因此,伽利略对于月亮的认知,除了他愿意公之于众的那些发现,很有可能还有很多。 为了解释月亮上的斑纹,又不触怒教会,那些基督教国家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观点。其中最流行(至少有一段时期最为流行)的一种,就是认为月亮是面完美的镜子,月亮上面本来并没有斑纹,那些所谓斑纹只是地球表面特征反射到月亮上的结果。对于这种说法,那时似乎没有人认真想过:既然月亮绕着地球转,月亮上的那些斑纹也应该随着发生变化,因为地球上的陆地并不是千篇一律的。
谁建造了月球?——第1节
书名: 谁建造了月球?
作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原作名: Who Built the Moon?
译者: 高伟 | [美] 阿兰·巴特勒
出版年: 2010-11
页数: 224
定价: 36.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1209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