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月球运动的认识比大部分人想像的要久远得多。早在25 000年前,就有天文学家创立了阴历,并将其刻在骨头上。大约100年以前,这块骨头在阿布里•布朗夏尔(Abri Blanchard)出土了,此地与法国拉斯科(Lascaux)相距不远。出土时,骨头上刻写的内容仍然完好无损。专家一致认为,骨头上面刻写的标记与有一种双月阴历(two-month lunar calendar)精确对应。在那位早期天文学家之后,经过大约250代人,又有一位天文学家记下了这种古代阴历,他用自然界各种各样矿物质做颜料,在一个洞穴的内壁上涂抹出空白的长方形图案,后面一连串缀着14个乌黑的斑点。据认为,这些符号记录的可能也是阴历的一年,那14个斑点代表的是月亮从满月到新月的月相变化,那个空白的长方形,可能象征着从第十五天开始,月亮在天空中消失不见的情形。
如果有些人怀疑拉斯科洞穴内壁上的符号,认为这算不上真正的阴历,甚至紧接着还认为大约在5000年前,文字产生以后,人类才开始计数,那么,这幅图案旁边的一张图也许可以让这些人反思一下。这张图上画了匹非常漂亮的野马,在野马身体下方,环绕着画有29个点。这29个点代表29天,29天是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的一个完整周期经历的时间。不仅如此,还有一件叫做伊斯里兹•贝腾(Isturitz Baton)的历史文物,也是考古所得,上面记载着一种更为先进的阴历,有的一年有4个月,有的一年有5个月。
如果我们知道这些记载是1万年以前留下的,那时冰川期还没有结束,毛茸茸的猛犸象还没有绝迹,这的确会让现代人感到羞愧。
人类对月球的这些观测并不限于法国南部。非洲刚果发现的伊塞伍德骨(the Ishango Bone),上面也刻有符号,似乎代表阴历。同时,尽管伊塞伍德骨是在另一个大洲发现的,比法国南部还要靠南方好几百千米,巧合的是,几乎与伊斯里兹•贝腾处于相同的年代。
在距今如此久远以前,世上就有了若干种阴历,这对人类理解自身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这证明人类已能清晰地认识时间流逝,准确把握自然界的循环变化。考古时能否发现文物,发现什么文物,这有赖于机会大小,取决于具体某种物品以前留存下来的数量多少。我们能发现这么多骨头、鹿角和绘画,生动地说明这些东西当年并不特别,也说明月球知识对旧石器时期的欧洲人和非洲人都很重要。不过,这的确让我们感到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在那么早的年代,他们就痴迷于月球。
最近有项发现,揭示出32 000年前我们遥远的祖先为什么“突然”有机会进行如此错综复杂的天文观测。2004年7月,密歇根大学的莱切尔•凯斯帕里(Rachel Caspari)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李尚禧(Sang-Hee Lee)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比较了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留下的768种不同化石。并把这些化石分为两组:第一组,是处于生育期的成年人,他们设定的生育起始年龄为15岁;第二组,是以牙齿磨损程度为依据确定的30岁成年人。
在原始社会,活到30岁的年龄,常常已经抱孙子了,只要他们运气好,能活到那个年岁。
凯斯帕里博士在这篇论文中写道:“我们根据这些化石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年长者与年轻人的人数比例增大了,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比值急速增大。”
计算了样本中老年人与年轻人的比例之后,两位研究人员发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比值猛涨到以前的5倍,增长幅度大得令人震惊,研究人员最初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这一结果。
人类平均寿命如此惊人地增长,既可以活得更久,变得更有智慧,也可以让所有这些老者都有时间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成年人。牙齿化石显示的磨损程度表明,人类寿命像这样激增,必定催生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创造出大量属于人类特有的“知识成果”,使得整个社会群体比任何单个的个人知道得多得多。这样,人类社会才有机会实现了最初的专业化分工。在专业化分工过程中,凡是才男智女,都分门别类供养着,受到保护,让他们为早期的人类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人类社会从低龄向“老龄”突然的这么一转,必然成为一道分水岭,为其最后走向真正的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础。这段历史时期就是我们所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其标志是:现代人在欧洲扎根,人口扩张,产生各种社会压力,由此导致贸易系统发展,社会流动加剧,合作更加多样,竞争日益复杂。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理解为什么天文观察会成为人类第一门真正的科学了。所有的科学都是以各种模式的观察为基础,从一团乱麻的局面中迈出第一步,设法弄清楚来龙去脉,由此,我们才可以预测未来的事件,分析今后的结果。按照这样的方式,人类社会早期的那些思想家才可以把潮汐、季节以及天体的运动都看成单机组件,共同驱动周围环境,让其发生各种变化。
早期这些从事自然观测的科学家还会注意到:那些迥然不同的事物体现出来的变化模式,却似乎总是彼此相关。为什么月圆和月亮完全被地球挡住的这两天,潮水会每天出现两次高涨,而且潮头比其他日子冲得更高呢?是不是月亮拥有某种力量,能够控制我们浩瀚的海洋?更奇怪的是,处于生育年龄的妇女,为什么会在月亮从亏到盈、再由盈到亏的这个完整周期里,总有那么几天流失鲜血呢?我们可以肯定,这些人一定注意到了这种奇特的事实。
时间回溯到1911年,当时有位名叫J. G.加朗内(J. G. Lalanne)的法国医生在该国多尔多涅(Dordogne)的洛塞勒(Laussel)研究各种洞穴,结果偶然发现了一样东西,这对了解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精神状态极有启发意义。在其中一座洞穴内,有块巨大的石灰岩墙面。就在这块墙面上,他发现一尊33厘米高的浮雕,刻的是一位女性。人类在这么早的时期就有这种艺术创作,这是相当不寻常的。更为不寻常的是,这尊浮雕是用远古时期的燧石制作的工具创作出来的。墙上雕刻的这位女子身怀六甲,赤裸着身体,左手放在腹部,右手握着一只形如新月的野牛角,牛角上刻有13道条纹。这尊石头雕像被称为《洛塞勒的维纳斯》(The Venus of Laussel),距今至少有20 000年的历史。
许多证据都有力地显示,早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就已经认识到,人的生殖行为似乎受到月相及月相周期影响,这尊雕刻就是其中一项证据。女性的生殖行为取决于月经周期,该周期平均为28天。每次月经周期近半之时,女性的卵巢就会排出一枚可以受精的成熟卵子。如果没有交媾行为,卵子没有受精,几天之后,卵子就会破裂。月经周期结束,如果妇女没有怀孕,就会来月经,然后开始下一轮月经周期。
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教授里洛伊•麦克德莫(LeRoy McDermott)开展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研究,发现早期这些与“维纳斯 ”相似的女性图案都是自画像。他的分析表明,这些小雕像都是从“自我”而非“他人”的视角创作出来的,它们反映出的创作视野只可能是女性自己向下看自己时获得的,既有情感流露,也有生理认知。麦克德莫运用摄影手段,让现代妇女模仿如何看她自己,结果证实,他在各种不同的维纳斯小雕像上发现的省略肢体和比例失真等现象,在自己看自己时,很自然地就会出现。人类眼睛看到的身体各部位大小、形状和关节,似乎是由两方面决定的,一是它们与观察人员眼睛的位置关系,二是投影缩减、距离和眼睛闭合产生的相对效果,却与任何象征意义上的扭曲失真都无关。麦克德莫认为,这些反映女性不同生命时期情况的自画像,这些最早反映人类形象的雕刻,包含产科和妇科两方面的信息,有可能意味着妇女愿意自觉控制自己的孕期身体状况:这是一种进步。
《洛塞勒的维纳斯》这块雕像上的朔望月象征着20 000年前的女性已经知道其自身月经周期的长短,已经把月经周期与月相周期画上了等号。那只新月形牛角上的13道条纹,让人很容易就把它与妇女一般每年有13次月经周期联系起来。同时,女性每个月在同样的月相时期来月经,这根本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因为28天只是正常情况,而两个满月之间的时间是29.53天。
人类生殖行为与月亮有关,二者的历史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英语中“月经(menstrual)”这个词的起源。该词来源于拉丁文“mensis”一词,意思是“月份”。“月份”这个词在英语中历史悠久,含义是四个星期,这恰好是一个“月”。
有人并不认可人类生殖行为和月相周期有联系,认为二者的关系“貌似如此,其实不然”。不过,我们的古代先辈毕竟注意到了二者有可能互有关联,其实这一点儿也不让人感到吃惊。只要我们明白,女性从受孕到产生婴儿,其平均怀孕期大约是266天,或者说整整9个月相周期,我们就会得出结论:人类生殖行为和月相周期的确有关系。
无论是从社会角度出发,还是从宗教意义来看,在《洛塞勒的维纳斯》雕像问世那个时期,生殖行为在人类生活中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大家差不多已经公认,在人类开始用文字记载历史之前的数千年间,女神在人类教化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长能见到用夸张的手法处理女性生殖器和乳房的远古雕像,纵贯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这有力地证明,的确存在生育女神,我们今天称之为“圣母(The Great Goddess)”。《洛塞勒的维纳斯》雕像很可能就是这位女神的雕像,古人完全把她视为月亮这个天体的化身。
大约6 000年前,在整个欧洲西部,突然兴起大规模修建石头建筑物的热潮,尤其是在不列颠群岛。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在新时期时代,人类对月亮很着迷。
有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菲利普•斯杜克(Philip Stooke)博士,他不知道为什么世上最早的月亮图居然迟至距今500年前才由达•芬奇画出来,更早的时候居然没有月亮图!他决定看一看从不列颠群岛新石器时代遗址挖掘出来的古代手稿和文字记录。他不仅看了其他遗址,还看了爱尔兰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即位于米斯郡纽格兰奇(Newgrange)和那欧思(Knowth)两地的巨石长廊式墓室。在那欧思新近出土的遗址,菲利普•斯杜克发现一处有5 200年历史的雕刻,上面刻有一组直线和许多点。他认为,石器时代的人留下的这处作品,绝对不是他们随手胡乱刻出来的,这其实是他们描绘的月球表面(见图4)。他说:
当初乍看这一雕刻时,我大吃一惊。如果把这些符号画在一张满月图上,你就可以看出来,它们是按照特定方式排列在一起的。毫无疑问,这是月球地图,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月球地图。在这处雕刻中,你可以看到所有一切。比如,可以看见月球各种特征的概貌,从月球湿海(Mare Humorun)到月球危海(Mare Crisium),尽在其中。刻下这张月球地图的那些人,就是最早的科学家,他们掌握了月球运动的很多规律,绝对不是未开化的人。
谁建造了月球?——第2节
书名: 谁建造了月球?
作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原作名: Who Built the Moon?
译者: 高伟 | [美] 阿兰·巴特勒
出版年: 2010-11
页数: 224
定价: 36.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1209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