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食之道,也是人情融合之道。一场饭局,既能是亲朋故交之间的沟通交流,也能是生意对手间的交锋谈判。在中国,99%的事情在饭局上开始、饭局上解决,最后又回到饭局。可以说,凡有人处,就有饭局!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在“局”也。饭局之意,不在吃,而在于言谈的深入。情到深处,我们请客吃饭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王赓武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人谈事情的过程看上去费时费事,但是中国人的做法着重于人际间的相互投入。交流起来虽多费工夫,但更富人情味。即使交易最终没成,以后相互关照,自不在话下。”这大概就是中国人总把陌生人往饭桌旁边拉的原因。零点公司的报告显示:近90%的被调查者对亲戚感觉比较亲近或非常亲近,同学圈和同事圈次之,对社交圈的心理依赖度最低。报告称,这体现出中国居民的特点——熟人社交。 张丽是某公司的一个小领导,官不大,却掌管着公司员工的考勤情况,公司每个员工要请假,都要得到她的批准。 最近,张丽要过生日了。自从结婚后,丈夫早已把她的生日忘得一干二净,这让张丽很是不快。不过,张丽也理解,丈夫每年大部分的日子都在外面出差,哪有时间记起这事?但奇怪的是,今年生日这天,她却收到了一张邀请卡,上面只写道:“晚上七点,畅海园,不见不散。” 怀着好奇心,晚上七点,张丽准时到了相约的地点,但等待她的并不是丈夫,而是单位的小陈,这着实让张丽很惊奇。 “你怎么知道今天是我的生日?” “关于张姐的一切,我都了解得非常清楚,我听说今晚您没有约会,同事们也没说给您庆祝,我就自作主张,给您庆祝一下。”听完小陈的一番话,张丽差点儿感动得哭了。是啊,这几年来,还有谁留意过自己的生日呢?于是,张丽借着酒劲儿,很快便与小陈聊了起来。就这样,时间很快地过了一个小时。酒过三巡,突然有人敲门,来者手拎一盒蛋糕,说是送外卖的,有人叮嘱送给这里的寿星。张丽这时更感动了,已经湿了眼眶。那天,二人谈到深夜,依然依依不舍,并以姐妹相称。离别时,张丽坦言道:“小陈啊,以后在单位有什么事,一定要来找我,我能帮得上忙的,一定不会袖手旁观。” 不出一个星期,小陈就找到张丽,称其要请一个星期假,张丽二话不说,便给她批了。 我们不难看出,小陈请张丽吃饭,并不是毫无目的的。这次饭局中,张丽之所以和小陈成为姐妹,并不仅仅在于一顿饭,而是饭桌上小陈的一番感人的话语。酒过三巡之时,这一盒蛋糕更是给足了张丽惊喜。可见,饭局意义并不在吃,而在于言谈深入带来的感情的加深。 的确,对中国人来说,饮食之道,也是人情融合之道。易中天说,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并不是中国人好吃,而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群体意识使然。所以,看一个人经常混迹于何种饭局,几乎便可以洞悉其兴趣、爱好、财富、身份、地位。饭局在中国,也是一个人的社会身份认同体系。 那么,在饭桌上,我们该如何通过谈话加深彼此间的感情呢?当然,这要视不同的饭局而定。和二三好友一起吃饭,口无遮拦,爽声大笑,从容轻松,是一种快乐。和领导吃饭就难多了。“领导敬酒你不喝,领导夹菜你转桌,领导讲话你啰唆”是谓“八大糗事”之一。至于操办“公宴”,对主人的社交能力更是严峻的考验。 如何选择档次合适的酒店,门口是否有停车位,怎么排座位,如何点菜,都要煞费苦心;酒席中,如何把握气氛、调动来宾情绪,男女客人之间的交流、主客之间的沟通,都要殚精竭虑。宾客尽兴而归,主人才能长出一口气。 吃饭既是一门人际关系的学问,也是生存打拼的智慧。通晓饭局交谈的奥秘,你才能真正领略到吃饭的真正精髓所在,才能在任何饭局中游刃有余,无往不胜! 用饭局“一笑泯恩仇” 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无论办什么事,都离不开饭桌:谈情说爱请客吃饭,结婚生子请客吃饭,加官晋爵请客吃饭,转行跳槽请客吃饭,乔迁新居请客吃饭……凡涉及社交都能归结到请客吃饭上。袁岳对《中国企业家》说:“中国人做事情得有场,最好的场就是饭局,喝开了说开了才好办事。人家答应你吃饭,事情就成了一半。” 我们在求人办事遭拒、人际关系紧张或遭遇生意瓶颈的时候,不妨换一种解决方法,那就是请客吃饭。因为“吃饭”是特别亲和、让人放松的形式。三杯水酒下肚,便化干戈为玉帛;饭桌上我们表现得体,就可以改变对方对我们的坏印象;只要对方答应我们的邀约,求人办事也就成功了一半…… 小张是刚到单位不久的实习生,有一次,他因为一件小事,与单位的老员工周师傅起了冲突。自从那件事后,小张便与周师傅拉开了距离,即使碰面,也不打招呼。看到两人关系紧张,好心的同事王姐对小张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啊!人家毕竟是前辈,你应该主动和好啊,不然以后低头不见抬头见,你怎么办?你还有很多事要请教他呢!” 王姐说得对,但小张也是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改善与老周的关系,便问道:“可是,我该怎么做呢?” “很简单,请他吃饭啊,只要他愿意去,你们间的矛盾也就化解了。” “是啊,我怎么没想到呢?”小张高兴地说。 后来,小张给周师傅发了一封邮件,内容是:“今天我刚从老家回来,带了一些家乡特产腊肉,晚上我妈要做顿家乡菜,听说您也喜欢吃腊肉,您今晚愿意来我家吃顿家常便饭吗?”周师傅才恍然想起,半年前两人一起喝酒时,小张曾说过:“我们家乡的腊肉,味道棒极了!”而周师傅当时接着开玩笑说:“既然这样,等你回老家探亲的时候带来了腊肉,也做顿给我吃吧。”实际上,这只是他的一句玩笑话,说完也就忘了。到了现在,小张这样郑重其事地邀请自己,周师傅自然感动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