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人小时候都玩过积木,那么你能告诉我怎样才能玩得开心吗?也许你会说积木越多越好玩。因为一块积木什么都搭不了,十块积木可以搭座小桥,一百块积木就可以盖个小房子,还可以围出个院子来。但是如果五六岁的你得到一千块、一万块积木,你又会怎么玩呢?如果那时你的脑子里除了小桥、房子以外想不到其他有什么可搭的,那可能也只好用它们盖出成百上千式样雷同的小桥和房子。而且,你很可能只盖了两三个小房子就玩腻了,撇下剩余的积木,将注意力转向其他更为新奇的玩具。不过,也有一些特别会玩的小朋友,如果积木多了,他们会搭古堡和金字塔,还会搭其他各种各样曾经看到过的建筑。他们也会把积木当成多米诺骨牌或保龄球来玩。即便手头积木有限,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加以充分利用。xml version='1.0' encoding='%SOUP-ENCODING%' 比如在积木上画几个轱辘当小车开,或者在几块积木上分别画上爸爸妈妈的脸过家家玩。那么,我们一起再回忆一下,如果你对手头的积木感到厌倦了,是会恳求父母再给你买套新的积木呢?还是会让他们教你新的玩法?或者是自己想办法把手头积木所能产生的快乐统统榨出来呢? 我们想说的是,如果你在年少时就很善于玩积木,无论手头有多少积木总能玩得很开心,那么你很可能是一个追求幸福的高手。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追求幸福就像是玩积木,只是手中的积木变成了生活中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能够让你获得幸福的事物或手段罢了。我们不妨把幸福学看做是研究如何把积木玩得最开心的科学,那么它要帮助我们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第一,如果想要玩积木一直玩得很开心,需要哪些种类(传统木质积木还是乐高组合积木)和多少数量的积木才行,即在生活环境里的外部因素的种类和数量与幸福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二,如何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善于玩积木的人,即与幸福有关的性格特质有哪些? 第三,如何制订和选择能够把积木玩得最开心的方案(是购买更多积木,还是琢磨新的玩法),即如何做出最大化个人幸福和社会整体幸福的决策? 我们稍后会详细介绍这三个问题所涉及的幸福学课题。不过在阐述具体内容之前,我们首先要回答许多人可能会提出的一个疑问,那就是到底是否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有关幸福的问题? 由于我们已经习惯了从哲学、宗教乃至世俗的视角来讨论幸福,所以,用严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这么一个缥缈的东西似乎有些让人难以接受。其实,我们可以把是否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幸福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相较于哲学、宗教和世俗的方法,采用科学方法来研究幸福有没有优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再考虑第二个问题,那就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幸福是否可行? 我们在第一讲介绍幸福定义的时候对这两个问题已经做过回答。在此,我们再为大家总结一下。无论哪一门学科,其宗旨总是试图揭示特定研究对象与其他各个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幸福与其他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相比较哲学、宗教和世俗方法来说,第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可以避免因为人们认知能力的局限和主观臆断而造成的错误。人们曾经认为质量较大的物体的下落速度会更快,但是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用实验证明了物体下落的速度与质量无关,证明了人们的主观臆断是错误的。我们对于幸福的许多猜测如果不经过实证的检验,同样会受制于认知能力的局限,而出现谬误。你将在本书中看到许多这样的事例。采用科学方法的第二个优点是,可以对幸福和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人们拥有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想要有效利用有限资源最大化个人幸福和社会整体幸福,光知道某些因素对于幸福产生影响的性质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大体知道幸福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比如,如果你要买房,而且你的工作地点在市中心,一般而言,越靠近市中心的房子的房价越贵。依据常识我们都知道房子面积越大越开心,但上班时间越长越不开心。我们暂且不考虑其他因素,当你手头并不阔绰的时候,你就不得不在这两者之间进行取舍了。买靠近市中心的房子,房屋面积比较小,但上下班时间少;买市区外围的房子,房屋面积虽然大了,但要花更多的时间上班。理性的决策不仅需要知道主观幸福感随着住房面积增大以及随着交通时间增加而变化的方向,而且还需要大体知道增加一平米住房面积的幸福增量在什么时候等于增加一分钟交通时间的幸福减量。只有知道了这些定量分析信息,人们才能平衡好住房面积和交通时间这对矛盾,找到最大化幸福的最优选择。这一分析工作仅凭常识是很难完成的,它需要研究人员进行大量的实证分析。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幸福具有上述两大优点,即避免主观臆断的错误和提供可靠的定量分析。 让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用科学方法研究幸福是否可行呢?其实这个问题等价于是否可以对幸福进行客观的测量,如果可以的话,研究者就能够使用实验或者调查等方法来分析幸福与各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在第一讲已经介绍过幸福感虽然是主观的,但其产生存在客观的生理基础,而且研究人员也已经开发出了许多信度和效度皆令人满意的测量方法。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肯定的。我们的这一番解释是否已经打消了你对于采用科学方法来研究幸福相关问题的疑虑呢? 接下来,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幸福学到底关注哪些问题吧。 外部因素和幸福 假如你获得了500万元彩票大奖,你会很开心吗?当然开心啦,我想没人会说觉得很难过。那么你觉得由此带来的欣喜能够持续多久呢?在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有许多外部因素和活动会影响我们的主观幸福感,那么你是否了解这些因素和活动对于个人主观幸福感的作用强度大小和作用时间长短呢?不妨让我们再问你几个问题: 生活在经济发达或气候宜人地区的人们就更加幸福吗?学历越高就越幸福吗?拥有貌美或英俊的恋人就能让你持久快乐吗?结婚能让人持续快乐吗?休闲比工作更加快乐吗?到底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还是一段耐人寻味的古典乐曲能给人们带来更为持久的快乐呢? 幸福学首先要解决的一大类问题就是各种不同类别的外部因素和活动影响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强度大小和时间长短有何区别。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将在“情感适应”相关章节加以详细介绍。 那么,再让我们来看看幸福学所关注的另一大类问题,那就是外部因素的数量变化与幸福的关系。有人也许会马上想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饿的时候吃第一个包子觉得可好吃呢,吃第二、第三个的时候就感觉没有那么好吃了。这便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熟知经济学的人可能对此不会陌生。但两者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简单。 不妨让我们再来举个例子,假如你得了感冒,虽然感冒不是什么大病,不过也有百万分之一的死亡率。那么你愿意花多少钱来治好自己的感冒呢?请把你的答案写在纸上。市面上的感冒药多如牛毛,我们猜想你的答案不会与那些药的价格相差很多。让我们再来问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家制药公司正在试制一种新药,以往研究数据表明如果有一百万个健康的人服用此药,会有一个人因为该药的副作用而死亡。你身体状况良好,该公司准备邀请你参加该药的临床实验,那么该公司要支付给你多少钱,你才会接受他们的邀请呢?请把你的答案与刚才写在纸上的答案做一个比较。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对于后一个问题给出的数字要超过前者成百上千甚至上万倍。但是,如果我们比较两种情况就会发现,无论是感冒还是参加药物试验,死亡率都是百万分之一,只不过在前一种情况下人们获得健康,而在后一种情况下人们丧失健康。那么为何在经济学家看来绝对价值完全等价的两种情况,人们会因为得失的不同而给予如此悬殊的价值评估呢?有关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会在“感受函数”这一讲为你揭晓。 暴露于不同水平的噪声往往能非常直接地引起不同程度的情感反应。但是,在没有比较的情况下,得到不同大小的钻石就未必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情感反应。在世界上,不同事物的自然可评估性有所不同,我们将在相关章节为你详细介绍不同自然可评估性事物对于幸福的作用。 任何事件都发生于一定的背景之中,在其发生之前或之后都可能发生过或将要发生一些与其相关的事件。因此每一个事件对于幸福的作用不仅仅取决于其本身,还取决于其在整个事件序列中的位置。同时每一个事件的发生也为其他事件创造了背景环境。如果你月收入5 000元,你有多高兴呢?如果我告诉你上个月你的收入是7 000元,现在感觉怎样?如果我告诉你上个月你的收入是3 000元,现在感觉又如何呢?有关不同事件的排序对于幸福的影响,我们将在“时间序列”和“偏态”的相关章节为你详细介绍。 总之,幸福学所探究的外部因素和幸福关系的问题主要有三大类:即外部因素的性质、数量以及事件的排序对于幸福的作用。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涵盖这些方面的内容。 性格差异和幸福 你是一个乐天派还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呢?你总是能给自己找到有趣的事还是总觉得生活乏味无聊呢?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总是积极迎战还是怨天尤人呢?你总是给别人带来欢乐还是总是期盼着别人给你带来欢乐呢?如果你的回答都是前者,那么恭喜你,因为你属于那些能够持久快乐的幸运儿。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幸运儿比他人更加幸福呢?是因为他们特别富有吗?还是因为他们拥有超常的美貌、智力和才能吗?幸福学的相关研究发现,即便在控制了这些因素以后,这些幸运儿依然具有一些他人所不具有的特征。 一些心理学家试图研究有哪些性格特质(不受时间和情境变化而变化的特征)可以让人持久幸福。这一领域的贡献主要来自于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其领军人物塞利格曼(Seligman)和彼得森(Peterson)率领研究团队花费了三年时间对全球主要的宗教和价值体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包括基督教、天主教、佛教、伊斯兰教、儒家、道教、印度教、武士道、犹太教等。他们发现有6种美德(virtue)为所有主要价值体系所推崇。他们还总结了24种用来实现这些美德的强项(strength),并且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志性强项(signature strength),而且实践标志性强项可以让人持久快乐。那么这些美德和强项到底是什么呢?它们是遗传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呢?如果可以后天习得,那又应该如何培养呢? 我们将在“积极心理学”这一讲中为你一一揭晓。 另一些心理学家则从这些人所从事的活动着手研究。他们发现无论外部条件是好是坏,这些人总是忙忙碌碌的。但他们的生活并不是被各种杂乱无章的随机事件所充斥,而是充满了各种能够产生“流”体验的活动。有关“流”体验我们已经在第一讲做了初步的介绍,这是一种能够吸引人们所有注意力的体验。幸福学的相关研究还发现这些人还特别善于在能力所及范围内改变身边的环境来促使“流”体验的产生。那么到底有哪些活动可以产生“流”体验呢?这些活动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我们又该如何营造有利于这些活动的环境呢?我们将在“流体验”这一讲中为你慢慢道来。 正是由于主观幸福感是主观的,因此个人的性格差异会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详细阐述相关内容。 行为决策和幸福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会为将来做打算。特别是关乎幸福的大小问题,人们更不会吝惜自己的聪明才智,并希冀能够为自己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当然,由于世界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极限,人们并不总是能够做出英明的决策。不仅如此,我们的大脑有时还会使点招数,以幸福的名义把我们诱骗到远离幸福的境地。且听我为你一一道来。 决策首先需要预测,但是我们是否能保证所有的预测都准确呢?你是否认为真心相爱之人一旦相守在一起就可以像童话里的王子和公主那样,从此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呢?当饥肠辘辘的时候,你是否会给自己点上一桌子的菜,结果却发现怎么也吃不完呢?你是否认为有选择总是比没选择要好呢?我们将与在“预测偏差”相关的各章节中为你介绍预测的局限。 如果人们能够准确预测未来,那是否就意味着人们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呢?这一问题的答案如果是肯定的话,世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瘾君子”和“烟枪”了。他们明知吸毒和抽烟有害自己的健康,但是在毒瘾和烟瘾发作的时候就完全顾不上自己正确的理性预测了。 这种情况往往被我们称为头脑过热。但是人们除了会头脑过热以外,还会头脑过冷。有时冲动并不一定会造成恶劣的后果,而我们总是告诫自己:“冲动是魔鬼。”从而与许多快乐失之交臂。我们将在有关“冲动”和“控制”的相关章节告诉你头脑过热或过冷的坏处。 我们已经提出了许多有关幸福的问题。为了让你不要被这么多的问题搞迷糊,我们把所有的问题简化成几个根本性的问题,并且帮你再一次理清本书各个章节的脉络。 1.人们是否对于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会很快地变得习以为常? 第3讲:适应与情感 2.外部因素的数量变化如何影响幸福? 第4讲:数量与情感 3.具有不同自然可评估性的事物如何影响人们的情感? 第5讲:自然可评估性与情感 4.各种事件的分布和发生的顺序如何影响幸福? 第6讲:时间与情感 5.怎样做一个善于挖掘幸福的人? 第7讲:积极心理学 第8讲:流体验 6.如何做出能够最大化个人和社会整体幸福的决策? 第9讲:预测情感 第10讲:选择与情感 第11讲:冲动与不够理性 第12讲:控制与过度理性 看到这里,有心的读者可能要问了:好像还有一门学科也是以追求个人和社会整体幸福为己任的,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发展经济不就可以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吗?那还要幸福学做什么呢?幸福学和经济学到底有什么异同呢?且听我们为你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