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第1章 产品设计中的经济学/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 第2章 供求关系实践/ 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花生米? 第3章 职场的奥秘/ 为什么女模特比男模特收入高? 第4章 折扣中的经济学/ 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 第5章 军备竞赛与公用品悲剧/ 为什么许多超市24小时营业? 第6章 所有权之谜/ 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鸡却没有繁衍之忧? 第7章 市场信号揭密/ 为什么几乎全新的二手车比真正的新车便宜得多? 第8章 现实中的博物经济学/ 为什么DVD格式各地区不同,而CD格式却到处都一样? 第9章 当心理学碰上经济学/ 为什么在单行道上,谦让有时反而会导致效率降低? 第10章 非正式的人际关系市场/ 为什么通常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更为聪明? 第11章 起源二题/ 作者后记 九十年代在康奈尔大学进修时,朋友告我,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经济学课讲得生动#活泼,极受同学欢迎,于是我也去听。果然教室里常有一阵阵大笑,应该是有什么幽默的妙语,可惜我的英语听力太差,讲原理还能连蒙带猜听下来,幽默的话听懂得少,只能陪着干笑,且慢了半步。罗伯特"弗兰克教授上课时经常要求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经济现象写下来,并用经济学方法进行分析。写得好的常受到表扬。这本书的部分内容就来自学生写的这些短文(当然弗兰克教授作了修改),另一部分是他自己写的。 这本书的内容是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并通过这些事例和解释来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这也是弗兰克教授讲授经济学的方法。这种讲法同学爱听,写出书来,读者也爱看。 这本书关注的是我们在现实中司空见惯而又未注意到的现象。比如,为什么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乐的瓶子是圆的;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要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为什么女模特的收入高于男模特;为什么许多年后的饮料可以免费续杯;为什么许多超市24小时营业;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而鸡却不会;为什么几乎全新的二手车比新车便宜的多; 为什么DVD制式各地不同,而CD 一样;为什么单行道上谦让反而降低效率;为什么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更为聪明,等等。当然, 作者指出现实中比这多得多的现象,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要告诉你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如果一开始就讲经济学原理, 你一定会感到枯燥,但从这些你每天都见到,但从未问为什么的现象入手,你一定兴趣盎然,不得不读下去。而且读完之后你有醍醐灌顶之感,对经济学的原理了解了,也知道如何用这些原理去解释更多的现象。这时你就会成为经济学的“粉丝”。在这种愉悦而轻松的阅读中你掌握了经济学看似深奥的原理,认识世界的水平提高了, 决策也会更加理性。 当然,从现象入手并不是就事论事,解释这些现象,而是要给你一种系统的经济学入门知识。书中所涉及的现象,都是日常的凡人小事。用来解释这些现象的理论工具是微观经济学,这正是本书的基本内容。由于这本书的写作方法与一般的教科书不同,所以, 书中的结构并不是教科书式的,而是每章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引子” 可以看做导言,介绍微观经济学中两个最核心的概念,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第1章以后就是展开微观经济学的一些重要原理。第1章从产品设计中影响成本效益原则及其运用。第2章讲微观经济中最核心的供求定理。第3 章讲收入与贡献之间的关系。第4 章讲出品生产#定价与竞争。第5章讲公共资源。第6章讲产权明晰的重要性。第7章是信息经济学,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中心。第8章讲各国的文化与其他差异对经济行为的影响。第9¬章是行为经济学,即把心理学引入经济学来分析问题。第10章讲经济学对非正式的社交关系市场的影响。就是用经济学解释其他社会行为,包括爱情#婚姻等等。最后的第11章与基本内容关系不大, 是对学生的赞扬。看完本书你就知道,它包括了几乎所有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尤其是一些前沿内容。例如,行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等。但作者论述的重点不是介绍这些内容本身,而是通过对各种现象的解释来让你理解看似简单的原理。 书中所用的许多例子来自美国,但这些现象在中国也同样存在,你读起来并不会感到陌生。当然中国有一些有自己特色的现象,但你读了各国文化及其他差异对经济行为影响的第, 章就会理解这一切,同样会把经济学原理用于你身边。 从一本这样的书开始学习经济学也许谈不上有深度。如果立志于当专业经济学家,还要学习更高深的内容。但这本书有两个重要作用。对专业经济学者而言,为你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也加深你对那些深奥原理的理解。对一般读者而言,从这本书进入经济学殿堂,学会用经济学的方式去思考身边的事情,会使你更理性地生活。无论是谁, 都可以从这书获得收益。不信, 你读一读就知道了。 梁小民 当我开始教经济学概论的时候,有位资深同事向我建议说,每堂课正式开始之前,不妨先讲个笑话。他解释说,这能带给学生们一个好心情,好让他们更容易接受后面的正课内容。可惜我一直没采纳他的建议。我倒不是觉得他的话有什么错。我只是觉得,每一回找到一个相关的笑话太难,可要是讲不相关的笑话,又显得有点低级趣味。 还好我挺幸运,偶然发现了一个很适合为本书拉开序幕的笑话。这个笑话发生在素以出租车司机知识渊博而著称的波士顿,他们好些都是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辍学生: 一位女士在洛根机场下了飞机,抓着行李,饥肠辘辘地跳上了一辆出租车,想找一家好点的海鲜店。“带我去一个能吃到新鲜鱼片的地方”,她告诉司机①。 司机扬起眉毛转过身,对女士说,“我还是头一回听人用过去完成虚拟时态这么说。” 很少有人真正知道什么叫过去完成虚拟时态。我也不知道,或者这么说,我不知道自己知道。于是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 原句为:Take me to a place where I can get scrod. ——译者注过去完成虚拟时态,用来表达假定情况或动作与现实相反。所以,主句中的动词要使用条件式,从句必须使用虚拟语气。 我再举个例子,纽约扬基队的球迷大概会很熟悉。20世纪90年代末的一场比赛里,球队的二垒手查克-纳布拉克(Chuck Knoblauch)向一垒手提诺-马丁内兹(Tino Martinez)投短球,却莫名其妙地把球投飞了。用过去完成虚拟时态该这么说:“要是纳布拉克一开始就投好那个球,扬基队早就赢了。”原文为:The Yankees would have been out of the inning if Knoblauch had made the throw to first.——译者注 根据上述定义和例句来看,笑话中的女士根本没有使用什么过去完成虚拟时态。如果这个笑话成立,只能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根本就搞不清楚什么叫过去完成虚拟时态。 这有什么关系吗?心理学家曾提出过一个理论:除非明确地理解各种虚拟时态,否则,人们无法清晰地展开与事实相反的假设性思考。但这种看法经不起检验。比方说,大多数美国体育播报员根本不知道过去完成虚拟时态(至少是不会选择用它),也能毫不费力地设想与事实相悖的情况。所以,在上述那场比赛里,扬基队的播报员博比-莫瑟尔(Bobby Murcer)是这么说的:“纳布拉克投好那个球,他们就赢了。”原文为:Knoblauch makes that throw, theyre out of the inning.——译者注 了解过去完成虚拟时态并不是件坏事。可如果你的目标是学会说一门新语言,那么与其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学习这一时态的精确细节上,还不如做点其他的。对学生来说,以学习这种细节为重点的课程一点都不好玩,而且这种课程效率低得可怕。 我高中时学过4年西班牙语,大学上过3个学期德语课。在这些课程中,我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导师觉得重要的各类语法,但没学怎么对话。我到西班牙和德国旅行,连跟别人沟通些基本想法都觉得艰难。不少朋友也有过类似的经验。 后来,我志愿参加和平队到尼泊尔,出发前的训练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学习语言还有一种更有效的方式。训练项目只有13周,跟我之前上的那些语言课完全不一样。它提都没提什么过去完成虚拟时态。它的任务是教会我们说尼泊尔语,要完成这一目标,掌握神秘的时态并不是必经之途。它采用的是模仿婴儿学说母语的方法。 一开始,导师拿出一些简单的句子,让我们反复朗读。第一句是,“这顶帽子贵。”在尼泊尔买东西,随时都要讨价还价,所以这是一个很有用的句子。第二步是换一个名词,比方说,袜子,我们必须用尼泊尔语做出反应,“这双袜子贵。”这里的目标是让我们不假思索就能做出回答。 简而言之,讲师从常见语境中找一个简单的例子,让我们反复朗读几次,然后稍加变化,再反复朗读。等我们能在当前程度上进行对话时,他们再教更深的内容。 训练项目的职责是确保我们学完13个星期就能靠自己生活。志愿者同伴和我到尼泊尔后不久,就要教自然和数学。一切从零开始,我们居然办到了。在整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一种在传统语言学习班上从未曾感受过的主动感。 为什么高速路边取款机的小键盘上有点字盲文呢?光顾这些机器的人大多都是司机,其中并无盲人。根据我的学生比尔-托亚的说法,取款机制造商必须给普通的街头取款机装配带点字盲文的小键盘,因此,所有机器都造成一个样子,成本更低廉。要不然的话,就要把两类机器分开,保证合适的机器安装到合适的地方。倘若点字盲文给看得见的用户造成了麻烦,那费这么大功夫也算物有所值,但它们并不碍事。 高速路边取款机键盘上的点字盲文。 话要从头说起。我在自己的经济学概论课上,布置了一篇书面作业:“利用经济学原理,探讨你亲身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模式中的有趣问题。”而托亚先生的问题,正是他交给我的作业——他交上来两篇短文,其中一个的标题就是这个。我在课堂上说,“文章字数有限制,500字以内。很多出色的论文比这还要短得多。文章里面不要掺杂复杂的技术。要假设你是在给一个从没上过经济学课的亲戚讲故事。最好的论文,普通人一看就明白了,而且一般都不用什么公式和图表。” 跟比尔-托亚有关取款机键盘的问题一样,最好的论文总包含着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比方说,我最喜欢的一个问题是1977年由詹妮弗-杜尔斯基提出的:“为什么新娘通常花数千美元买一套她们永不再穿的婚纱,可新郎却往往租用便宜的礼服——哪怕以后有很多场合都可能会用得上它?” 杜尔斯基认为,这是因为大多数新娘在婚礼那天都希望显得漂亮又时尚,所以租赁公司必须储备大量与众不同的婚纱——每种尺码四五十种。每套婚纱租赁的次数很少,可能每隔四五年才租得出去一次。因此,为了弥补开支,公司收取的租赁费比直接买一套还要贵。既然买更便宜,也就没有人会租。反过来说,由于新郎安于规矩的样子,租赁公司只需要每款型号准备一两套礼服就行了。所以,每套礼服每年都能租出去好几次,租比买要便宜得多。 本书收录了多个最有趣的例子,都是我历年来的珍藏。我把它献给那些像比尔-托亚和詹妮弗-杜尔斯基一类乐于解开人类日常行为之谜的读者。虽说很多人以为经济学不可思议、难以理解,可它的基本原理简单又实际。根据具体事例理解这些原理,谁都能毫不费力地掌握它。 不幸的是,大学里并不这么教经济学。我在康奈尔大学执教后不久,几个身在不同城市的朋友不约而同地给我发来了埃德-阿诺(Ed Arno)的这幅漫画: 很高兴向你介绍刺儿头先生。他是个经济学家,可人真的很好。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 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柜却不会亮? 为什么笔记本电脑能在任何国家的供电标准下运作,其他大部分电器却不能? 为什么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门上要安锁?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 铝制易拉罐的生产成本本来可以更低,可为什么人们不那么做? 为什么自动贩卖机卖报纸的时候,允许顾客付一份钱拿若干份报,卖饮料的时候却不是这样? 为什么有些车的加油孔在司机一侧,有些车却在副驾驶一侧? 为什么曼哈顿所有的出租车都是黄色轿车,而伊萨卡的出租车大多数是色彩各异的小货车? 为什么硬币上的人像都是侧面像,纸币上的人像却是正面像? 为什么DVD和CD的尺寸一样大,但DVD包装盒却比CD包装盒要大得多? 为什么女装的扣子在左边,男装的扣子却总在右边? 为什么不同的产品有着不同的形状呢?对此问题,若不稍微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再聪明的回答也算不得圆满。比方说,对高速公路旁取款机按键上的点字盲文,比尔-托亚的解释即是建立在此原理之上的。厂商留下了高速路取款机上的点字盲文,是因为生产两种不同取款机的成本,远远大于合理的预期收益。 一般而言, 生产商并没有什么动力给产品增加新功能, 除非这种功能所带来的产品价值 (也就是收益) 大于其成本。几乎所有的实例都表明, 产品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 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 便于竞争的需求。这也就是说, 产品设计必须在两者之间实现平衡。 汽车功能的演进,精妙地阐述了这一平衡关系。1961年春天,我买了自己的第一辆车,当时我还是个高中生。最吸引我眼球的二手汽车广告大致如下:“1955年产双门庞蒂克,V8发动机,带收音机、加热器,手动变速,售价375美元,可议价。”当然,如今所有的车都带加热器,可在1955年,它还只是个选配件。当年我住在南佛罗里达州,那儿卖的很多车都没有加热器。可是,在冬天最冷的那几天,有个加热器还是挺舒服的。那时人们的收入比现在低得多,不少买家宁愿放弃一时的享受,以换取更低的价格。要是制造商只卖带加热器的车型,恐怕有不少生意都会给卖不带加热器的便宜车型的对手抢走。 然而,随着收入的提高,愿意冬天忍受严寒来省几个钱的消费者逐渐减少。等不带加热器车型的需求量降到某个限度以下,经销商也就不愿再把它们留在展厅了。当然,要是有人愿意出高价定制,经销商也可以卖给他们不带加热器的车型。可显而易见的是,没人会出高价故意不要加热器。最终,不带加热器的车型消失了。 在1955年,庞蒂克的V8是买家通常的选择,因为如果不买V8,就只能选6缸引擎。V8的好处(也即收益)是它提速比6缸发动机快得多。它的成本,除去售价较高,就是耗油量也较大,但那些日子油价还很便宜。 到了20世纪70年代,阿拉伯人搞起了石油禁运。1973年年中,1加仑1加仑=3.785升。——编者注汽油才卖38美分,一年以后就涨到了52美分。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1980年油价涨到了1.19美元。由于油价暴涨,V8再也通不过成本效益测试了,于是不少消费者决定放弃它优越的提速性,所以,这种发动机差不多全都消失了。6缸发动机还算常见,可70年代以前美国很少见的4缸发动机,迅速走入市场。 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从绝对价格来看,油价保持平稳,与其他商品的价格相比,甚至还稍有下跌。到1999年,1加仑汽油的价格是1.4美元,从购买力来看,比1973年0.38美元的价格还要低(也就是说,1999年1.40美元能买到的商品和服务,比1973年的0.38美元能买到的要少)。这样一来,20世纪90年代发动机规格再度变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随着近年来油价攀升,20世纪70年代的趋势又重演了。比方说,早在2005年油价突破3美元之前,福特汽车公司就减产了旗下最大的SUV车型Excursion,该车重达7 500磅,10英里1英里=1.609 3公里。——编者注就耗油1加仑。而节能的混合动力车大受欢迎,经销商的售价甚至比标价还高。 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花生米? 为什么很多电脑制造商免费提供市价超出电脑本身价格的软件? 为什么一款手机只卖39.99美元,为该手机买一块额外的电池却要59.99美元? 为什么印度高层建筑里最贵的房间在靠上的楼层,而低层建筑里最贵的房间却在靠下的楼层呢? 为什么很多人退休后,孩子也长大离开了家,这时他们反而要买大房子? 为什么沙姆沙伊赫酒店的房价,在客房入住率最高的时候反而最低? 为什么彩色胶卷卖得比黑白胶卷便宜? 为什么一辆售价2万美元的新车租金为40美元一天,而500美元一件的晚礼服租金却要90美元一天? 为什么在很多洗衣店,清洗女士衬衣比男士衬衣收费高? 为什么近年来印度语电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为什么红壳蛋比白壳蛋要贵? 为什么贺曼贺卡公司派发免费“非节日”贺卡? 为什么在照片冲印店,同一卷照片加冲第二套免费? 为什么最畅销的书和CD卖得比不那么畅销的要便宜,而最热门的电影,票价却比不热门的电影要贵? 为什么一流私立大学收取的学费并不比二流私立大学高得多? 两位经济学家走在去午餐的路上,看见人行道上躺着一张貌似百元美钞的东西。年纪较轻的那位经济学家打算去把它捡起来,年纪较长的那位却拦住他,说,“那肯定不是一张一百块的票子。” “为什么不是?”年轻的问。 “要是的话,”年长的回答,“早就有人捡走了。” 当然,年长的经济学家不见得一定对。可他的提醒,暗含着一个人们常常忽视的重要道理,“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钱不会躺在地上专等着你去捡。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赚取真正财富的惟一方式,仍然是天赋、勤俭、幸运,再加上艰苦的劳动。 然而,成千上万的人似乎认为自己能够轻松致富。他们亲眼见别人这么做过。20世纪90年代,有人靠着把手里原有的旧经济股票,比如通用电气、宝洁,换成甲骨文、思科和其他令纳斯达克指数一飞冲天的高科技股票,就这样发了大财。还有人拼命借贷,买下大大超过个人负担能力的房地产,一夜暴富。 为什么常规不适用了呢?自认为能抢先捞上一笔的人信心百倍地做了解释。比方说,20世纪90年代,不少牛市分析师声称传统定价公式过时了,因为互联网改变了游戏规则。靠着B2B电子商务,一些公司的运营成本降低了30%,所以,毫无疑问,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 可时至今日,人们意识到——其实当时也应该意识到,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它可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生产率,而在于它到底创造了多少利润。率先采纳新技术的公司,会继续借此获取大量利润。可是,和过去一样,一旦竞争者也采用了同样的技术,那么,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新技术所节省下来的成本,并不会给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而是降低了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受惠。所以,抢先使用牛生长激素(能使牛的产奶量提高20%)的奶牛场,在短期内获利颇丰。但随着激素的广泛使用,提高的产量带动牛奶价格不断下挫,从而降低了利润率。 同样的利润曲线,最终也体现在纳斯达克股市中提供新技术的那些公司身上。B2B电子商务组织或许确实让制造商省下了上千亿美元。可采用新技术的公司,跟奶牛场一样,都要面对激烈的竞争,于是节约下来的成本并没有变成更高的利润,只是降低了产品的价格。 “没有免费的午餐”原则提醒我们,要小心提防那些太过美好的机遇——因为太美好了,反倒不像是真的。它预言了2000年3月纳斯达克的大崩盘。若将它和成本效益原则用到一起,还能帮助我们理解寻常市场上较为普通的模式。举个例子,就让我们想一想产品的售价问题吧。 由于人们的品味和收入各异,他们购买任意一种产品时愿意支付的价格,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可诚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所说,从长期来看,产品的价格不应当超过其生产成本。否则,盈利机会必会诱使竞争对手进入市场。随着竞争对手的增加,供应量也会增加,最终拉低价格,逼近成本。
牛奶可乐经济学2——1
书名: 牛奶可乐经济学2
作者: [美] 罗伯特·弗兰克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行为经济学版
译者: 闾佳
出版年: 2009-1
页数: 260
定价: 39.80
装帧: 平装
丛书: 湛庐文化· 商业智慧
ISBN: 97873001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