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确保了早上一小时、下午一小时的“思考时间”,应该还是有很多人不清楚思考的方法。 我过去也是同样不明白,所以尝试了种种方法。历经失败、再下功夫,好不容易找到的,就是在本书中介绍的方法。 这话说得好像这方法是如何来之不易,其实极为简单,就是将想法写在纸上。 将浮现在脑海中的东西转化为文字,让思考化为现实的视觉,会比在大脑中思考更加顺畅,而且更有可能将思考变为现实。 准备一大张白纸。我都是用A3纸,但B4纸也无妨。我建议尽可能使用大张的白纸。 先把纸放在桌上,然后一直盯着它。这个时候什么都不要想,保持全新的状态。与上面尚未书写任何东西的白纸“对视”,是用来隔绝信息的热身动作,也是在重新设定,让自己从知识和各式各样的信息中解脱出来,在归零的状态下思考。 盯着纸张看上一阵子,当心开始定下来之后,就可以开始启动思考的程序。一边看着白纸,一边在脑中思考,例如,目前悬而未决的企划案、新的工作创意,或是轮廓还模糊不清,心里却一直牵挂的事情。说起来,感觉就像是“试着思考今天的思考主题”。 在刚开始思考的时候,答案往往不会立即出现,请不要着急。慢慢地,各种想法的片段会断断续续、漫无边际地浮现。你或许会觉得这些想法未经整理,只是杂念罢了。 这些思考的片段,即便不能成为答案也无所谓,因为答案不可能一下子就出现。所以,不要加以限制,勇敢地全力投身于思绪的流动中吧!单字也好,气氛也好,总而言之,将浮现的片段逐字写在白纸上——这是将脑中未整理的情感或感觉化成可见的视觉形象的必要程序。 “思考的片段”多半是零星的话语,就像是单字、快笔写下的文字、关键词等。画家或音乐家的做法或许和这有所不同。不过,至少我自己是这样做的。 为什么说画家的做法不一样呢?因为图画是具体的东西。例如“花”这个语汇,包含了玫瑰、绣球花、向日葵等,如果画出花的样子,就能够具体显示到底是什么花了。是白花还是红花,是大花还是小花,画出来就会有细节,一般人会特别定调地去画某种花。 也就是说,语言文字是更为抽象、自由而定义宽广的。 一味地在白纸上写下“思考的片段”,自己脑海中的“景色”将渐渐可视,就像是将脑中的思考画面投影在眼前的白纸上一般。这时候心情也是非常愉悦的。 投影出来的东西非常表面,需要再以此为开端,来进行更深层的思考。去深入挖掘投影在白纸上的、脑中“景色”的特定一点,正是所谓的思考。 一开始虽然是乱七八糟的关键词,但是仔细察看写在纸上的东西,你会发现其中几项的相互联结。点与点就能连成类似相互连接的线。此外,在各个点之间也会产生强弱之分,你会发现“和其他的比起来,这个思考片段再怎么看都只不过是杂念”,而这也是一项筛选的工作。 一开始排在同一列的思考片段,其中有一些将结合成为创意的开端。看着白纸,就能知道自己应该深入挖掘的地方。这一连串的工作是思考的基本流程,也是训练。这样的事情我每天都在不间断地做。 想思考,用手书写就可以。 当我察觉到这一点时,觉得这真是绝妙的点子。但是我到现在都还记得,第一次尝试的时候我有多害怕。直视自己的内心,是需要勇气的。但是,如果在这一步退缩了,就无法踏上思考的征程。 在思考的过程中使用的白纸,如果你觉得“我还需要它”就留下来,如果觉得不需要了就丢弃,因为它充其量只是思考的工具,不需要保留下来再看一次,或是当作记录。 因为重要的是思考,而非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