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心得帖》 一次放弃了的技术引进 这是发生在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我们公司准备从美国引进干电池的生产技术。那时我担任着公司的社长。我去美国参观了准备向我们提供技术支持的美国公司的新工厂。那是一座在当时堪称世界一流的电池生产厂。真不愧是一座宏伟的工厂,自动化生产安排得很精细。我们公司若要全套引进,当时看来还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因此,回到日本以后,我和大家商量的话题就集中在技术引进的问题上,大家争议很大。 于是,我们把对方请到日本,考察了我们的工厂。双方进行了综合论证,但在进入最后阶段商谈价钱时,却没能达成协议。当时,对方提出要收取百分之二的技术指导费,这倒不是大问题,可是除了干电池以外,对方连包装箱也要收取百分之二的费用。我们提出异议:包装箱与技术指导毫不相干。但对方未予采纳。这样一来,我开始对引进这个项目迟疑不决,于是找来公司的技术主管商量这件事。他说:“社长,放弃这次技术引进吧!把这笔费用投入到自行研发上,我们可能会获得比他们更高的技术成果啊!” 我问他:“从现在开始研发,需要等多长时间呢?他们那里有现成的技术,直接引进不是更快吗?如果投入了研发费用,却没能拿出成果,那又怎么办呢?”他回答说:“不会的,我已下定决心,请您一定让我去研发!”他满怀热情地向我表明决心。 于是,我说:“那么,就按你刚才说的干起来给大家看看吧!”就这样,我们决定放弃引进美国的那项技术,而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发干电池技术。此后,这位技术主管组织了研发人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写出了一批相关论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最后,我们制造出的产品超过了美国的同类产品。不仅如此,我们还陆续开发出了其他各种关联产品。我们一反当年,成了向世界输出技术的公司。现在再次回顾当时引进技术的那件事,可以说,若没有那个重要转折,我们是不会有今天的成就的。经营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开发那无人涉足的领域。 从地震的损失中进行改革 新泻大地震已经过去将近十年了。现在还有很多人对那次灾难记忆犹新,当时不少桥梁、房屋等建筑物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完全倒塌,新泻市民和当地经济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我们公司也未能幸免,位于新泻的销售部损失很惨重。我听了损失数额的相关汇报以后,有点理解不了-太过惨重了。 如果我们在那里建有工厂之类的大规模设施,如此巨大的损失还情有可原。可是那里只有销售部门,这么惨重的损失到底是怎么造成的? 于是,我逐步深入地了解了更多的情况。我发现,地震前有一些不需要的物品也运到了那里。那里的仓库里堆积了不少多余的物品。如果供货量适当,库存量也适当的话,我们就不会在这次地震中遭受这么大的损失了。 一般情况下,面对天灾,我们往往都认为既然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力量所造成的损失,只能认栽。特别是地震灾害,现今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准确预测震级,漏报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可是,若认真地想一想,就能明白,虽是天降灾祸,但造成的后果有轻也有重,这是与经营者的工作是否做到位直接关联的。如何把工作做到位,具体的以后再谈。我从新泻事件出发,调查了遍布日本的销售部门,发现存在的问题大体是一样的。因此,我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于是,我开展各种调研,并在一些方面着手改进,调整和改革了整个经营的体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如果不遭遇新泻地震,库存积压的问题就不会浮出水面。我们很容易在不经意间漏掉一些问题,结果什么都得不到改善。地震虽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吃一堑长一智,地震带给我们的收获也是非比寻常的。 这样的事,可以说就是经营的妙趣所在吧! 成为临床专家 我们公司每年都会招聘新人。新人刚上岗的那段时间,会安排他们到工厂去进行生产实习,也会让他们去商店进行销售实习。我们公司刚刚起步的时候,规模还不大,还没有这样做的必要和可能。于是只好把工作现场当做实习的地方。就算搞开发和设计的技术人员,也要从最基本的拧螺丝学起,以了解商品的生产过程。做销售计划的人员也要在一道道环节中积累经验,每天深入第一线,亲自了解生产的情况。 随着公司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公司刚刚起步时实行的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了解商品生产所有环节的做法已不可能实现了。于是,我们只好用其他方法尽可能地开展新人的职前培训。 若用医学作类比,不管是经营还是销售,都不是基础医学,而是临床医学。既然如此,经营和销售的所有相关人员,就必须像临床医生一样,到实践中去积累经验。 假设一个负责做销售计划的员工并没有销售经验,仅凭理论知识“纸上谈兵”。这样的销售方案必然没有生命力,很有可能会失败。还没有掌握实际制造方法的人,就开始从事产品的设计工作,能设计出好的产品来吗?我看是不可能的。 这些工作像临床医学一样,要从实际入手。单凭一股热情,硬干下去是很难成功的。应该先积累两三年商品销售或商品开发的经验,比如从店员做起,从干杂务开始学习,进而了解市场状况,学习相关技术。这样历练一番再去做销售计划才会成功。在第一线实践过,十分了解实际情况,这样才有可能制订出比较合乎实际的计划。 至于以何种方式让员工去实践中积累经验,可能各家公司的方法都不同。而我认为,只有像临床专家那样亲自实践,有用的东西才能在心里扎根,而不至于很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