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后记◆ 管理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始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算来不过短短百年,而管理作为实践则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未曾停歇。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管理理论也逐渐枝繁叶茂,形成流派纷呈的热闹景象。 然而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管理理论家和实践家们都是在不断地回答"管理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回溯管理理论的发展长河,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不尽相同。古典管理理论追求的是效率,泰勒认为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效率。行为科学理论重视人的需求和行为的研究,他们认为人是管理中关键的关键。现代管理理论中,管理过程学派的信条是管理是一个过程;西蒙的名言"管理就是决策"则道出了决策理论学派的理解;权变学派将管理视为环境变数引发管理变数的一种动态函数关系;以德鲁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则说,"归根到底,管理是一种实践"。再往后发展,当代管理思想极大丰富了对管理的理解,管理中的战略、价值、文化、变革等内容逐渐成为人们思考的核心。从经济学的角度,管理正是如何获取有限资源、实现合理分配的重要手段。如果我们从我国古代先贤的典籍中去寻找答案,也能得到一些启发。如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样一个关于国家管理的十分形象的提法,而孔子在《国语·晋语》中曾经说:"义以生利,利以丰民。"这可以说是管理的目的,而管理的手段在"修己以安人"(《论语·宪问》)中得以充分体现。 虽则管理理念在处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竞争环境下的人们心目中各有不同,然而我们切莫把它们看成支离破碎的个体。目前学校中对于管理知识的教学,更多的是研习方法--组织行为理论、战略竞争、成本控制、供应链管理,等等,使得学生更多注重于理论与方法本身,而缺少对理论建立背后逻辑的思考。鉴于此,"大学堂"编辑部在两本经管类通识教材--被誉为"经济学教材的革命"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商业第一课"的《认识商业》之后,推出了这本抱以"对管理终极目标不懈追求"宗旨的《西方管理思想史》。这本书将古往今来的管理思想融会贯通,把管理置于经济史、社会史、心理学、政治学以及人类文化之中对其演变进行了讨论。无论是研习管理的教育界人士,还是拥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都有必要洞察管理的本质,才能或在理论上推陈出新,或在运用中游刃有余,从而在推动管理这项人类的重要活动中有所作为。 本书作者郭咸纲教授多年从事西方管理思想史的学术研究,在管理学前沿理论方面亦颇有建树。本书不仅是一部致力于系统描述西方管理理论发展演变历程的书,也是作者近20年来研究西方管理思想演变的总结。作者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文风,从管理思想最初的萌发到工业革命后兴起的古典管理理论,再到由著名的"霍桑实验"发端而展开对人性的探索的行为科学,进而到在二战后涌现的精彩纷呈百家争鸣的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乃至当代尚指引我们日常管理的前沿理论,如五种竞争力、六西格玛,企业再造,等等,为读者娓娓道来;中国、日本各具特色与传统西方思想迥异的东方管理思想渊源,东西方管理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也被一一呈现。在清晰流畅的结构脉络与通俗易懂的遣词造句中,为读者勾勒了一幅管理思想发展的长卷,管理大师们的智慧处处闪现。 本书自1999年初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青睐,是国内最早研究管理思想史的一本力作,之后作为管理学课程教材和管理类研究生本科生必读书籍两次再版。此次插图第4版为作者全新修订,对全书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为每一章撰写了章前提要,并在原有知识脉络的基础上,将管理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与事件制作为专题栏目放入正文。其中"管理思想家"栏目介绍了管理学领域内公认的大师级人物的经历和主要贡献,可以作为故事阅读;"管理实践"描述了管理思想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功案例。为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本书采用全新版式,精心挑选百余张图片,涵盖著名学者、公司实务、历史事件等广泛主题,与正文内容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另将"思考题"和"阅读互动"放入正文边栏,与每一章节内容相关的参考书目作为"延伸阅读"置于章尾,并提供了内容提要。原书第3版正文中的综述性质图表以及附录里的部分内容,整理后将作为教辅资料,以方便读者学习使用。 管理思想从未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大师们的真知灼见也并非只是灵光乍现,希望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可以使读者察今知古,举一反三,在承接前人宝贵遗产的同时,发展适合今天、适合我们自己国情的管理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