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FrederickHerzberg)在1966年《工作与人性》(WorkandtheNatureofMan)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又称双因素理论)。他把企业中的有关因素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种因素。满意因素可以使人得到满足,它属于激励因素,这是适合人的心理成长因素,如成就、赞赏、工作内容本身、责任感、上进心等。激励因素如能得到满足,可以激励个人或集体以一种成熟的方式成长,使工作能力不断提高。 不满意因素是指缺乏这些因素时容易产生不满和消极的情绪,即保健因素。所谓保健因素,包括金钱、监督、地位、个人生活、安全、工作环境、政策即人际关系等。在实践中,职工的不满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问题;如果改善这些情况,就能消除不满,维持原有的工作效率,但不能激励个人有更好的表现或提高劳动热情,激励是促进人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的因素。(FrederickHerzberg,WorkandtheNatureofMan,N.Y.,andCleveland:WorldPubl.co.,1966.) 6.4群体行为的研究 霍桑实验以后人们开始关注组织行为,人际关系学派也逐渐兴起。人们开始重视群体行为研究,使之成为行为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麦格雷戈曾在论述团体作用时指出,在人类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群体一直是解决问题的最有利的工具,足以应付一切严峻和苛刻的生存环境,有的心理学家还把群体说成是生长和维持生命的土壤。 心理学家赞德(AlvinZander)曾经对美国有关群体行为的文献进行过统计。他发现,1890~1940年间,该类论文从每年1篇逐渐增加到平均每年30篇,20世纪40年代末以后平均每年55篇,到了1950年跃升为150篇,以后大约每年平均发表150篇。不过从内容上来看,一般比较琐碎,研究的质量比较低,理论性不强,心理学家沃尔特·米切尔(WalterMitchell)曾评论说:群体方面的研究缺乏理论性,要综合一个知识体系相当困难。社会心理学家德拉梅特认为60年代的许多实验违反了"群体"的含义,被测试的人们所扮演的角色、规范和感情的联结,都由研究者摆布,是暂时的和人为的。甚至有人认为这时期群体的研究是劣质的,即便其中也有一些质量较好的研究结果。(杨锡山:《西方组织行为学》,186页,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在理论界,有的学者将组织和群体看做是同一个概念,有的学者则将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别。事实上,有一些理论无论是群体还是组织都是适应的,这样就不必进行严格地区别。然而有一些研究成果,则需将这两个概念进行严格地区分,这是由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本身决定的。如下面要介绍的勒温的群体动力学。 6.5领导行为的研究 在西方,领导行为的研究相对群体行为的研究来说,不仅多,而且更为深入,这里将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Z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威廉·大内(WilliamOuchi)提出了一种比较流行的管理理论。他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就都离不开信任、敏感和亲密,因此他主张以坦白、开放和沟通作为基本的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他专门研究了日本的企业,对日美两国的企业进行了比较,把领导者个人决策和员工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的企业称为A型组织,这种组织对员工实行短期雇用和快速提拔,要求员工专职专能。这不利于诱发员工的创造精神,易于造成决策的失误。而日本的组织和这种组织是不一样的。他将日本的组织称为Z型组织,其特点是: (1)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使员工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 (2)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的制度。 (3)培养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多专多能的人才。 (4)合理过程既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 (5)采取集体研究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决策方式,吸收有关人员共同讨论、协商,集思广益,最后由领导者作出决策并承担责任。 (6)树立牢固的整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对待,每个人对事物均可作出判断,并能独立工作,以自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 大内认为美国企业必须通过学习日本的经验而实行革新,建立民主组织。这种像日本的组织就叫Z组织,这种组织是日本战后经济起飞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