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16日,星期一,《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当天,全国各大媒体都在显要位置转载了此文。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股市为何暴涨;第二,有暴涨必有暴跌;第三,坚持"八字方针";第四,抑制过度投机。评论员文章给1996年股市定性道:"中国股市今年快速上涨,有其合理的经济依据,即全球股市普遍上扬和国内经济形式明显好转。但是,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则是不正常的和非理性的。"在分析了股市暴涨的原因后,文章还对市场中流行的传闻予以驳斥,一些老股民记忆犹新,尚能背诵:"他们众口一词,说明年香港要回归,十五大要召开,政府一定要把经济搞好,绝对不会让股市掉下来。这种对股市的估计是十分糊涂的看法。政府要把经济搞好是真,但绝对不会在股市暴跌时去托市,也托不起市。投资者对此不能抱有任何幻想。"在这段话之后,文章举例说,1929年美国纽约股市暴涨,连出租车司机和擦皮鞋的都加入股民大军,最后导致美国经济崩溃。 股民们窃想,我们的政府不是人民政府么?当时中国股民,大多是普通劳动者,在沪深开户数超过2 100万,每个人开户都会影响到亲朋好友,这样中国的股市人口应超过1亿。国家关照千万的下岗职工,怎么把普通劳动者入市当做非理性呢?我们可是社会主义国家呀。 文章的宗旨很明确,政府希望看到"漫漫牛市,其修远兮",而不愿看到上蹿下跳的震荡,也就是说,为了股民的长远利益,我们必须把股市的泡沫挤干净。"经济泡沫"一词被用于中国的经济,首次出现于1995年10月,总书记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论述到:"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要防止产生泡沫经济。"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认识到当时总书记的高瞻远瞩,正是由于中国在1995年关注、防止了经济的"泡沫",1996年底挤干股市的"泡沫",才使得中国在1997年避免了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然而在1996年12月,中国有不少股民并不能领悟挤去股市"泡沫"的深远意义。大家把《人民日报》评论员的文章视为巨大"利空",再加上国家计委和国务院证券委那天还公布了1996年新股额度为100亿元,沪深股市这一天开始实行10%的涨跌限幅交易制度,所以一纸雄文发表的当天,惊恐万状的股民们奋勇争先,夺路奔逃。 开盘后仅4分钟,沪市281只股票除去4只停牌外,有151只股票被无情地封杀在10%的跌停板上,其余126只在跌幅9.7~9.9%的几近跌停板处苦苦挣扎;而深市217只股票,除两只停牌外,有126只封杀跌停板,其余89只也在几近跌停板的跌幅9.94~9.99%处垂死挣扎。更让股民们喘不过气来的是两市的指标股,上海石化和深发展在跌停板处单挂着5亿股和3 000万股的巨大卖单。当日沪深两市指数跌停,成交金额分别为13.24亿和7.35亿,较上一交易日萎缩九成以上,成交量萎缩是因为只有跌停卖盘,抛不掉。 12月17日,各大报纸又发表了署名"郑言"的文章,对《人民日报》的雄文进行阐释和评论,同时那天新华社播发了证监会发言人的谈话,"谈话"认为《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发表后,在国内外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市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管理层稳步发展股市的政策是不会改变的。但证监会发言人的讲话并不能挽救兵败如山倒的恐慌局面,绝大多数股票依然封杀跌停,上证指数下跌9.44%,而深圳指数再次跌停,两市分别报收905.58点和3 398.91点。股市弥漫着"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的惨烈气氛。 12月18日,星期三,上交所总经理与深交所总经理为驱散恐惧气氛,联袂发表讲语,话重心长地告诫股民:"我们的股票市场在过去六年时间里,经历了多次的曲折。经验告诉我们,每次曲折之后,市场就会更成熟一些,就会更前进一步。我们要冷静认清当前的市场情况,慎重对待自己的投资行为。当市场热的时候,我们不能失去理智……同时,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也不能失去理智。""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继续向好,市场本身也蕴藏一定潜力……我们要提醒投资者,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保持冷静理性,切忌追涨杀跌,盲目跟风。" 两市掌门人的谆谆之言回荡在各交易大厅,在悲壮惨烈的气氛中注入了勇赴刑场、英勇就义的大无畏气概。一些被机构大户封杀跌停而无法逃生的散户,这时悲愤已极,反而鼓起"怕死不革命"的斗志,撤卖改买,奋勇下单买进,有人处之死地而返身拼命,股民们纷纷跟着冲锋。当日跌停被掀翻,两市股指强劲反弹,沪市收972点,升7.41%,成交放大至92亿,江苏春兰、远洋渔业、青岛海尔等70只股票封死涨停;深市收3 612点,升6.28%,成交放大至98亿,皖美菱、泸州老窖、深康佳等26只股票封住涨停。 12月19日,星期四,纪念朱镕基"法制、监管、自律、规范"八字方针发表一周年,各大证券传媒纷纷刊登署名"郑言"的统发稿《稳步发展,政策未变》,文章为股民们指点前进方向道:"证券市场必将踏着国民经济的大节拍,走上稳中求进、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然而此时市场却谣言四起,"国家股、法人股上市计划周五公布","要实行T+3交易制度","要征收股票交易税"等等,在谣言弥漫之下,恐惧心理再度崛起。当日两市再度暴跌,沪市收于902点,跌70点,130只股票被封跌停板;而深市收于3 338点,跌274点,被封杀跌停的股票多达190只。大盘一片绿肥红瘦的悲凉景象。 12月20日,星期五,大盘跳空低开,沪市有10只股票,而深市多达半数以上的股票以跌停板开盘。但这一天各方人士终于保持沉默,对市场不置一词,或许大家都已清楚,说得再多,都不如《人民日报》的一纸雄文。市场虽在无声中下跌,但恐慌情绪开始散去,沪市跌23点,收于885点,而涨势凶猛的深市,跌势也惨,跌224点,收于3 114点,半数以上股票仍死在跌停板上。 这就是1996年12月被股民们称为"黑色星期"的动荡一周。当我们打扫战场时,可以看到一周内,上证指数跌去20%,深圳指数跌去25.8%,被挤掉的泡沫为1 200多亿元。如果用12月24日与12月9日的收盘价进行对比,沪市在近两周的时间里,从1 258点直落至855点,跌幅高达32%,而深市从4 500点跌至2 800点,跌幅为38%。有些股票被腰斩,如沪市的飞乐音响、爱使股份、申华实业等,都有50%左右的跌幅,深市有不少个股跌出了7个跌停板。 12月25日,管理层又站出来对市场传闻的谣言进行驳斥,澄清了"实行T+3交易制度"和"征收股票交易税"等无稽之谈,市场信心开始渐渐恢复。12月底,当1996年即将结束时,市场出现了一轮较有力的反弹。 1996年12月,体验了刻骨铭心教训后的股民开始注重理性,开始崇尚上市公司的绩优,投机之风有所收敛,同时也确实有一批上市公司经过三年的宏观调控,业绩出现高速增长,股本也进入高速扩张时期,于是人们开始看重四川长虹、东大阿派、深科技、深发展、创元科技这样一些当时能高比例送股的绩优公司。 给1996年画上句号的并不是"黑色星期",而是这一年我国的上市公司增加了207个,总数达到532家,增幅超过61%,两市A、B股总股本超过1 100亿元,新上市的公司累计在股票市场上集资超过250亿元。不管"黑色"还是"白色",融资是市场的永恒中心,永远是"血色"的,那是股民的血汗钱被抽离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