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所作的假设中,6个亚洲人共同支持一个美国人;而在现实世界中,则是几十亿亚洲人共同支持数百万美国人。即便是他们的劳动所得可以换取那些毫无价值的欠条,但这在根本上并不能改变问题的本质。xml version='1.0' encoding='%SOUP-ENCODING%' 从短期来看,美元的崩溃(实质上是通过投票将数百万美国人赶下海岛),将会对亚洲的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当然,在此期间也会产生一些最初的失败者,尤其是那些从目前的经济结构中获益的亚洲人。然而,即便是这些利润,也是以牺牲整个亚洲人的利益为代价的。 对亚洲人来说,美国的过度消费并非他们的福祉,相反地,这是一种难以承受的负担。而这种消费的终止,将是对亚洲最为有利的事情。这就好比是农奴从农奴主那里得到了解放一样,他们有限的资源将全部用于满足其自身的需求。这样一来,他们的生活水平就会得到更快的提升。 中国的“战时”经济 时下主流的经济学观点认为,中国将会无限期地支持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因为美国的消费对于以出口为驱动的中国经济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事实却刚好相反,中国自身的消费能力远超过美国的消费能力,而且中国也已经做了相应的调整。 在很多方面,现代的亚洲经济很容易让人想起二战期间美国的战时经济,那时整个国家的工业力量都投入到了战备之中。我们在世界各地部署了超过1000万人的武装力量,我们的商船和战舰游弋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我们的轰炸机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xml version='1.0' encoding='%SOUP-ENCODING%'那些原先生产客车、缝纫机和农业装备的工厂纷纷转向生产战斗机、吉普车、枪支、弹药、火炮、驱逐舰、航空母舰、潜艇、军服、钢盔、战靴、野战餐具、以及军用电台等等。 那时我们的国家处于高度运转之中。我们的工厂一周7天,一天24小时运营,而且就业人数超过先前任何一个时期,即便是那些原本失业在家的妇女也都有了自己的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那时的经济学家或许就会说我们根本不应该发起诺曼底或硫磺岛登陆战役。毕竟,如果战争结束了,那么我们的战时经济也就垮了。数百万的军人和工厂工人将由此而失去他们的工作,企业的利润将急剧下滑,因为再也没有人需要他们生产的武器和军用装备了。因为在国外战场上所取得的胜利最终会导致国内经济的衰退,那么这场战争最好还是无限期地进行下去。 虽然这种观点听起来荒谬可笑,但很多人说起来却一点也不惭愧。他们认为,中国必须依赖于美国的消费才不至于出现经济崩溃,他们把目前中国的出口经济比作1944年美国的战时经济。 在二战期间,美国消费者并没有从他们艰辛的劳动和经济活动中获得任何经济利益。事实上,他们还牺牲了很多。因为当时的工厂都投入到了军用物资生产之中,从而导致消费品严重短缺。此外,由于战时需要,数十种生活必需品,如黄油、尼龙袜、以及汽油等等都实行了配额制度。同样道理,中国人也无法从他们目前所生产的出口商品中获益。相反地,为了满足出口美国的需要,中国境内的消费也受到了限制。 然而,在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工厂没有倒闭,只不过它们转向了消费品的生产;军人没有失业,只不过他们进入了生产领域。二战结束之后,美国的战时资源被运用于民用领域,并导致了战后的经济繁荣。 这同样适用于时下的中国。美国先前的牺牲是为了打败纳粹德国和日本,而中国现在的牺牲只是为了支持美国的购买力。如果中国允许美元对人民币贬值,那么美国的购买力就转化成了中国的购买力。这样,中国就会像战后的美国一样重新调整它的生产布局。工厂将转换生产方向,更多的工人将投入到生产领域。中国将不再以宝贵的资源为代价生产出口商品,而是全面生产国内消费品。 对于中国来说,这个时代已经到来了。而亚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会重新定位,并利用丰富的资源来提高本国或本地区内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先前他们提高的则是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一旦中国停止为美国生产商品,那么他们便可以为自己生产更多的商品。 对中国来说,现在该是宣布和平的时候了。不幸的是,在中国“战争”中作为主要受益国的美国,在战争结束之时却几乎一无所有。所以,和平意味着中国的牺牲、配额和消费不足时代将很快结束;而对美国来说,这一切却刚刚开始。 不幸的是,在被亚洲人推下经济列车之后,美国人需要重返工作。正如发生在那个海岛上的故事一样,这意味着那个美国人将参与到狩猎和捕鱼之中(从商业角度来看),虽然他付出了更多的劳动,但却得到了更少的食物。
美元大崩溃——没有美国,亚洲将会更富裕
书名: 美元大崩溃
作者: [美] 彼得·D·希夫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译者: 陈召强
出版年: 2008年4月
页数: 230
定价: 38.00元
装帧: 平
丛书: 中信金融前沿
ISBN: 978750861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