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论调,如果你认为它真实可信的话,那么不妨先看看下面的例子。xml version='1.0' encoding='%SOUP-ENCODING%' 就目前来看,世界对美国消费的依赖程度并不及中世纪农奴对农奴主消费的依赖程度,因为农奴主拿走了农奴全部生产的25%。对农奴来说,如果农奴主不榨取他们的这部分劳动所得,那将是多么大的一场灾难啊。想象那些失业在家的人,这些农奴能不死心塌地地为农奴主卖命吗?难道除此之外,他们还能够做其他的事情吗? 这就是现代经济学家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如果农奴主将农奴上缴的比例从25%提高到35%,那么对农奴来说就是一个利好消息,因为他们又多了10%的工作。但不幸的是,当时并没有经济顾问或中央银行为农奴出谋划策。 通过这个类比,我们便可以清楚地看出,世界会从美国的过度消费中获益的观点是多么的荒谬(见图1-5)。 P15: 图1-5:2001年-2006年,世界各主要国家所持美国国债 (图中标注:www.prudentbear.com;来源:美国财政部;单位:十亿美元;日本、中国、英国、加勒比银行中心)。 亚洲国家,尤其是日本和中国所持美国国债的比例急剧增加,这也是自“马歇尔计划”实施以来美国最大规模的国际补贴。但不同的是,美国先前的援助是无偿的,而日本和中国的援助则是有偿的。 来源:大卫·L·泰斯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再版(www.prudentbear.com)。 假设有6个漂流者被困在一个荒岛上,5个亚洲人,1个美国人。他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饥饿。所以他们在一起商量之后,作了如下分工:5个亚洲人中,1人负责狩猎,1人负责捕鱼,1人负责采集野菜,1人负责做饭,1人负责收集木柴和照看火;而第6个人,也就是那个美国人,则负责吃。 所以,5个亚洲人一天都处于忙碌之中,以便为这个漫步沙滩的美国人提供食物。而这个美国人就好比是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他开办了一家日晒沙龙,但却只有一个顾客,那就是他自己。一天结束之时,5个亚洲人便将他们精心准备的食物交给了这个美国人。 现在,这个美国人是很现实的,他知道如果继续享用他们所提供的盛宴,那么他们也必须要吃饭。于是,他便给这些亚洲人留下了些许残羹冷炙,以便他们继续维持第二天的劳动。 在现代经济学家眼中,这个美国人便成了岛上经济发展的唯一推动力。如果没有这个美国人以及其永无休止的胃口,那么这个荒岛上的所有亚洲人都会失业。 而事实上,这个美国人并非岛上经济增长的引擎。对于这些亚洲人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投票将这个美国人驱逐出岛。没有了美国人,他们便可以分得更多的食物。这样的话,他们就不用再在食物上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腾出的时间则可以用于休闲和娱乐等其他活动。 或许,你会说这个类比存在缺陷,因为在现实世界中,美国人会为他们的“食物”支付现金,而亚洲人也会因他们的付出而获得报酬。 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再假设一下,荒岛上的那个美国人也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国人一样为自己的食物支付相关费用,只不过他打的是欠条。这样,在每一顿饭之后,这些亚洲人都会收到美国人的一张欠条。 但这些漂流者都知道,美国人的欠条最终是无法兑现的,因为他既不从事生产活动,也不具备从事生产活动的条件,更没有从事生产活动的意图。但亚洲人还是接受了,这些毫无价值的欠条也越攒越多。这些亚洲人会因此而变得更富裕吗?他们的生活有改善吗?当然没有。 假设亚洲的一位中央银行家也突然被冲到了这个海岛上,并由此开展金融服务。现在,这位中央银行家开始对岛上的亚洲人进行征税,也就是征收那个美国人留给他们的残羹冷炙,当然只是一部分。然后,这位中央银行家与那些亚洲人达成协议,即用征收的这些饭菜换取他们所持的美国人的欠条。当然,这也并不是全部交换,因为这位中央银行家也要吃饭。 这位中央银行家的出现改变了什么吗?这些亚洲人的食物有没有因中央银行家的介入而变得更多呢?美国人的那些欠条有没有因可以交换食物而变得有价值呢?显然,答案都是否定的。
美元大崩溃——有什么好担心的
书名: 美元大崩溃
作者: [美] 彼得·D·希夫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译者: 陈召强
出版年: 2008年4月
页数: 230
定价: 38.00元
装帧: 平
丛书: 中信金融前沿
ISBN: 978750861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