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年初着手撰写此书时,我原本是不打算为之作序的。我的目的就是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一下,为什么美国持续的、日益扩大的贸易不平衡问题,即贸易赤字问题,最终会引发美元崩溃,进而导致美国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美国经济陷入长久衰退。在本书中,前七章将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美国是如何在短短的20余年间,从世界上最大债权国转变为世界上最大债务国的。而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这一转变却没有受到社会和公众的普遍关注。现在,我觉得我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要在社会上树立一种公众意识,一种先前并不存在的公众意识,即让公众清楚地知道我们正面临着一场即将到来的经济危机,正如多年来我一直都对我的客户所强调的那样。在本书后三章,我将与读者一起分享那些早已为众多经纪公司所证明的成功的投资策略。这样,在未来,他们便可以有效地避免美元崩溃所带来的冲击;而在随后的经济重建过程中,他们也可以更大限度地从中获益。xml version='1.0' encoding='%SOUP-ENCODING%' 这就是本书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但我为什么要作这样一个序呢? 此序始作于2006年底,时距离该书出版大概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开始谈论有关贸易赤字的问题。在被忽略了多年之后,它在突然之间成了人们街头巷议的话题。然而,就在人们对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逐步达成共识的同时,另一种共识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出现,那就是以华尔街为主要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团所提出的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即贸易赤字是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标志,换句话说,美国的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和驱动力。所以,在该序中我首先谈到就是这一既得利益集团。从本质上来讲,他们的观点是完全自私自利的无稽之谈。如果在这一点上你能够认同我的看法,那么我想你一定会从本书中获益。 关于这一点,稍后我会用更多的例子来予以证明。但首先,我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就是劳伦斯·库德罗,CNBC电视台日播栏目《库德罗与公司》的主持人。在上周的一档节目中,他一开始就大言不惭地对电视观众说:“我喜欢贸易赤字。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创造了资本账户盈余。” 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介绍一下相关知识。国际收支是指记录国家之间交易的一个簿记系统,这其中就包含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贸易项目是经常项目的一部分,指的是进出口的净额,而资本项目则是投资流的净额。由于我们为购买商品和服务而向国外所支出的美元,反过来又投到了美国的政府债券和其他资产中。因此,贸易项目可以看作是资本项目的另一面。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就比如说美国,它作为净出口国就表现得非常明显,一方面贸易项目出现赤字,而另一方面资本项目则出现盈余。 但我们这里所说的“盈余”只是一个簿记项目,它只是表明了有更多的现金流入美国而已。这些现金之所以流入美国,是因为外国中央银行购买了美国的资产,比如说美国财政部发行的债券。但是,出售债券并不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富有;相反地,这让我们背上了更重的债务。当然,我们最初是拿到了出售这些债券的现金,但这些钱我们最终是要偿还的,而且还要附加利息。 因此,单从“盈余”一词来看,虽然它是一个正值,但资本盈余所表示的却是一个截然相反的概念。盈余本身可以说是一件好事,也可以说是一件坏事,就拿水来说,在干旱季节,水库中的水“盈余”自然是好事,但在下雨天,地下室中的水“盈余”显然就是坏事了。 劳伦斯·库德罗是一个很精明的家伙,我想他应该不会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但在他看来,资本盈余却成了证明我国信用的证据。按照他的说法,我们完全可以据此以确保经济的正常运转。但我认为,这正是他的所错之处。众所周知,时下我们的贸易伙伴可以自由地选择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投资,而当他们意识到美国8.5万亿美元的固定负债(如果加上流动负债,那这一数字将高达50万亿美元),以及逐年累加的庞大的预算赤字时,他们就会转移投资。如此一来,美国的信用或许就不复存在了。这是因为,投资美国并不会给他们带来更高的收益。而且,在最近六七年来,相比于世界其他主要市场,美国市场的表现并不容乐观。 外国央行之所以持续投资美国资产,在我看来,这与它们非理性的、机械的官僚主义有关。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私人投资者已经谨慎地离开了美国市场。但对于华尔街及其媒体鼓吹者来说,“资本盈余”显然是他们最看重的护身符,因为贸易赤字一旦转化成市场悲观主义,那么他们将必死无疑。 而另一个例子则更具代表性。xml version='1.0' encoding='%SOUP-ENCODING%'2006年12月21日,《华尔街日报》言论版刊发了由贝尔斯登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戴维·马尔帕斯所撰写的一篇名为《拥抱赤字》的文章,认为贸易赤字为美国之所必需。 马尔帕斯先生的这篇文章虽然略显冗长,但他在开篇第一段便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美国政界和媒体一直预言美国的经济将因庞大的贸易赤字而最终走向崩溃。但事实却截然相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我们的进口在增长;随着外国经济,尤其是工业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出口也在增长。虽然这被普遍认为是一种不平衡,但贸易赤字和资本的流入却反映出了美国经济的增长,而非衰退。我们从中所看到的是一个年轻的、快速增长的美国经济,而与之相对应地,则是衰老的、缓慢增长的外国经济。” 出于对马尔帕斯先生的尊重,我无法不同意他的观点,虽然他在人口方面的论述或许还缺少一些可信性。他完全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在贸易赤字的背后,美国的制造业正在逐步萎缩;同时,他又完全基于这样一个熟悉的、但却是错误的观点,那就是美国家庭净值的高企导致了储蓄率的日趋下降。他混淆了消费与增长,以及高收益与吸引外资之间的关系。如果考虑汇率因素,美国市场的表现并不及世界其他主要市场。此外,他在通货膨胀方面的论述也忽略了过去的货币政策。不过,我不想用整本书来反驳他的观点。他的这篇文章充分展示了华尔街自私自利的本质。 总而言之,这一荒谬的观点,即美国消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经常为各大众媒体所吹捧。在福克斯新闻频道播出的一档名为《牛市和熊市》的节目中,现场嘉宾在提名“年度人物”时,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美国消费者”。 同样地,在电视媒体上,我也经常看到美国的经济被描述为售货员不停地在摆放货物,顾客不停地刷卡消费。相反地,日本或中国的经济则被描述为浓烟滚滚的烟囱、繁忙的生产线、机器人组装,但他们是在真正地干实事。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竟然没有人看出这些片子的荒谬所在。如果真的像朗费罗所说的那样“上帝要谁灭亡,必先让他疯狂”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必是处于美国经济崩溃的前夕,因为我们这个国家已经完全疯狂了。 幸运的是,我们的国家中还有一部分人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大批公允的意见领袖已经认识到了长期贸易不平衡所带来的危害,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严重后果。不幸的是,他们的呼吁却没有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2006年12月11日,彭博社援引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的讲话称,美元可能继续走低,除非美国经常账失衡的状况发生改变。他是以私人身份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一个商业会议上发表上述讲话的。“把所有的风险都放在一种货币上是不明智的。”他说道。而路透社援引格林斯潘在此次会议上的讲话称,“目前已有证据显示,欧佩克成员国正开始将其外汇储备由美元转换为欧元和日元等货币。在未来的几年中,美元将持续走低。” 据报道,美国前财长罗伯特·E·鲁宾和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也曾就美元问题发表了类似的看法。2006年11月1日,《纽约时报》刊发《赌注美元》的文章,文中援引沃尔克的话称,时下的经济环境“危险而又难以驾驭”。 而早在2006年1月20日,沃伦·巴菲特就曾抛出重弹。据美联社援引他的话称,“贸易赤字对国内经济所造成的危害远大于联邦预算赤字或消费信贷,而且还有可能导致政治动荡……现在,我们背负着高达3万亿美元的外债。” 据我所知,迄今好像还从没有人说过沃伦·巴菲特欠别人钱。如果他以及上述几位人士认为我们的经济出了问题,那么很显然,我们的经济的确是出了问题。所以,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你不仅会明白为什么美国的经济正处于困境之中,而且还会从中学到如何在即将到来的经济崩溃中趋利避害,从中获益。
美元大崩溃——序言
书名: 美元大崩溃
作者: [美] 彼得·D·希夫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译者: 陈召强
出版年: 2008年4月
页数: 230
定价: 38.00元
装帧: 平
丛书: 中信金融前沿
ISBN: 978750861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