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就是一场信息交互运动。人与人之间通过发送信息进行沟通与了解,也通过接收信息来调整自己的形象和立场。而所有涉及信息的事物,必然被互联网所改变。 最近两三年,社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上的四大服务——信息获取、社交、娱乐游戏、购买与支付,都在产品形态与用户体验上发生变化。比如,在信息获取上,用户由原来的主动搜索与分频道浏览,变成了在手机上刷新信息流,以及社交网络上朋友的分享。现在,信息更多时候是自动出现在用户眼前的,根本不用费心寻找。社交则通过新的服务,让彼此在虚拟空间中时刻保持联系。 这些变化的核心是介质变了,承载这些服务的介质由原来的个人计算机变成了手机。 随身携带的手机、可穿戴设备就像人体向外延生出的“触角”,连接着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通过“触角”进行各种交互,这些交互行为在数字世界生成了很多新数据,在新数据的基础上会衍生各类新应用与新工具;新应用和新工具一旦被用户掌握,又会催生更多的新数据…… 新数据带来新服务,新服务催生更多新数据,两者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彼此促进,形成一个双螺旋,产生一股创新驱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用户带来更多新奇有趣的服务。无论这些应用或服务是否会快速衰落,从用户的角度来说,用户都是受益的。用户获益,移动互联网才会愈加繁荣,才能让更多的开发者享受到“红利”。 在本书中可以看到脸萌、魔漫相机等引爆社交网络享受红利的例子,实际上,这些都是刺激用户创造内容、产生新数据的应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创造的内容同样发生了变化,甚至可以说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图片、视频领域。手机使得图片创作的门槛大幅降低,摄像技术的进步则赋予用户愈发强大的能力,越 来越多的用户通过手机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内容在数字世界源源不断地流淌着。 不仅是在中国,新应用催生新数据、新数据带来新服务的双螺旋也在国外主流社交网站上发生着。 • 社交网站Facebook (脸谱网)推出新视频应用Riff 。用户可以先用 Riff 拍摄一段长达 20 秒的视频,为它拟一个标题,发给朋友后,其他的朋友也能够将视频片段叠加在这个视频中,使其成为集体创作的视频。 • 社交网站Twitter(推特)推出视频直播应用 Periscope ,其前身是 Meerkat 。有了这款软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视频新闻的播报员。另外,Twitter 还针对媒体机构、内容发行商和广播电台推出了Curator功能,用户可在观看或收听节目的过程中实时参与 Twitter 讨论,帮助媒体人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创造更好的内容。 • 社交网站Instagram(照片墙)推出拼图应用 Layout。用户可以选择已经拍好的照片或马上自拍4张照片制作成一张,可以随意排列图片和调整大小。 实际上,这些平台都在探索能够驱使用户产生新内容、产生新数据的工具,以此来反哺平台自身,让用户对平台产生更大的依赖。 作为信息分发平台的《今日头条》,当然也与社交网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书中提及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曾对微博分享的资讯做过一个统计,结果是,《今日头条》是微博上社交分享评论量第一的资讯应用,分享量比第二名到第十名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大。实际上,这正好也说明了社交就是一场信息交互运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与社交更是不可分割的两个主体,基于信息的社交是社交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引爆社交网络的一个切入点。 《今日头条》是用推荐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信息,除了推荐用户自身感兴趣的信息之外,信息新颖性和多样性也是需要达到的目标,这里就会通过社交关系来创造信息的偶然性,因为社交关系是重要的协同特征。比如,一则资讯可能并不是用户过往的阅读喜好,但却是他的好朋友喜欢的,这样的资讯也会推荐给用户。这样就解决了很多人认为的个性化会让信息获取面变窄的问题。这个例子实际上说明了社交网络提供了数据“红利”,又由此为用户创造了更好的服务,用户也分享到了“红利”。 当社交遇到移动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信息被转化成内容,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透明;越来越多的数据产生了新的服务,信息也越来越高效地到达需要的人手中,分发更加高效。透明与高效,这应该算是真正的“红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