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成功的跨区域创业者转化为风险投资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经历、对产业发展趋势的把握和在不同地区与文化环境下的互动经验使他们往往能够较为准确地找到新的产业增长点,并继而成为他们进行风险投资的主要依据。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使得投资者在努力提高单个项目成功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一系列刻意安排的投资组合来提升整体的收益,努力形成雁群效应(得名于候鸟迁徙,雁群中后一只大雁的羽翼,能够借助于前一只大雁的羽翼所产生的空气动力,使飞行省力)。这些风险投资人不仅会帮助所投资的企业开拓业务、联系产业链上下游和制定企业战略,甚至会有意识地推动相互关联的企业进行横向兼并和纵向整合,从而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这些风险投资者实际上不同程度扮演了高科技产业领域中产业组织者的角色。许多跨区域创业者成为这种类型的产业组织者,这得益于以下两方面的优势。 跨区域横向组织优势。由于不同区域所处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生产成本等方面存在差异,区域之间的产业发展存在互补性。许多跨区域创业者都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有意识地在不同新兴区域进行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转移和建立产业联系。在从硅谷向中国台湾地区、东南亚进行技术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经合、华登国际等亚裔背景的风投就采取这样的策略。他们有意识地利用了硅谷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之间的成本、技术差异,帮助中国台湾地区及东南亚成为硅谷半导体、个人电脑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从事半导体代工、关键零部件生产等制造业。 新兴区域内的纵向组织优势。在新兴区域发展原创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跨区域创业者也往往通过在这些区域进行产业链纵向布局来推动产业发展。原创性新兴产业的诞生,往往是产业链细分、技术细分和市场细分的结果。跨区域创业者在硅谷等区域新兴产业崛起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能够帮助他们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抓住产业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借助其创业成功带来的财富积累,以及在跨区域社群当中的人脉资源优势,使得他们在整合纵向优势资源、推动新兴产业崛起过程中的起点更高、眼光更长远,而视野也更广。 在新兴区域投资新兴产业,跨区域创业者有着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选择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投资。不论产业链在哪个细分环节出现了机会,他们都更容易掌握先机,而且这一选择本身也有利于他们投资组合的优化、投资风险的规避,当这一细分环节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新兴业态或者新兴的细分产业领域时,他们投资组合的目标就进一步变为该领域的产业布局。这一现象在中关村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硅谷橡子园的合伙人朱伟人在以中关村为核心进行的生物制药产业的整体布局中,仅在合同研发外包(CRO)到合同生产外包(CMO)的各个环节上,就在中关村、上海、美国加州等地投资了6家以上的企业。 硅谷地区的产业组织主要是通过市场力量来实现的。新的市场孕育着新的产业和巨大的商业机会,逐利的资本力量会推动人才、技术和资金等各种创新要素向其倾斜,通过市场竞争进行企业试错和产业试错,最后留下来的是最有竞争力的企业以及最满足市场需求的技术和商业模式。这些跨区域创业者从硅谷到中关村,不仅促进硅谷创新要素向中关村的转移,而且给了中关村一次机会—— 和硅谷一起站在产业原创的起跑线上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和移植硅谷成功经验和模式的同时,这些跨区域创业者们也非常重视中关村本地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他们积极利用硅谷跨区域社群的网络优势,向政府提供咨询建议,给产业组织赋予了新的内涵。跨区域创业者群体,将会在中关村的原创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注:《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已于2012年4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更多有关跨区创业者成为新兴产业的组织者的内容,请见《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第八章第二节第三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