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在总结自身创新经验时,就把链接世界的能力看作最重要的一环。硅谷是全美外国移民比例最高的地区,移民企业家不仅推动了硅谷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且辐射带动了世界其他新兴区域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地理版图。中国台湾新竹园区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外包产业、以色列特拉维夫的IT和风险投资产业,以及中国大陆中关村的互联网产业等,无一不得益于硅谷的跨区域创业者。硅谷的留学生和移民企业家通过将硅谷的产业经验同本国结合,利用本国知识密集地区的比较优势和与硅谷的产业互补性,找到了获得价值链上竞争优势的途径。在这些企业家的推动下,母国的高技术产业在硅谷已有的资金、技术、商业模式或组织方式等基础上迅速发展,而这些留学生和移民企业家也在这个过程中成为穿梭于两地、连接两地的跨区域创业者。硅谷通过跨区域创业者产生的区域辐射,反过来为本地区提供了丰富的产业合作、技术转移和全球化布局的对象,进一步推动了硅谷本地区原创型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硅谷产业辐射带动的新兴区域,其最大的特点是,从一开始该区域产业就同全球产业紧密联系,参与全球产业竞争。 硅谷创新网络的特点是其创新要素的高度流动性。人员、资本和技术在创新网络中的高速流动及良性循环是硅谷优势的根本所在。《硅谷指数2010》在评价硅谷全球链接能力时,采用了三个衡量创新要素流动性的重要指标:与外国的投资流动、合作专利和跨区域的人才流动。随着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的形成,中关村成为硅谷最重要的合作对象之一。这一现象可以通过《硅谷指数2010》中三个指标表现:中国已经成为硅谷对外风险投资的首要目的地,而硅谷向中国输出的风投资金大多数都流向了中关村;中国成为硅谷合作专利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是硅谷理工科人才第二大供应国,而这些理工科人才多数由中关村周围的高校培养。这些特点不仅为硅谷形成以中国大陆留学生为主体的跨区域社群奠定了天然基础,而且也为硅谷跨区域社群链接中关村提供了天然的纽带。硅谷的跨区域社群以其高超的信息分享能力和效率,推动了硅谷高端创业人才与中关村优良创业环境的对接,加强了跨区域创业人才在两地之间的穿梭,促进了两地间创新要素的流动。 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对人才的跨国流动和专利国际合作的推动毋庸置疑,并且其对跨国资本流动的促进则更加令人瞩目。硅谷的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以往有一个“行规”,即“只投方圆一小时车程里的项目”。这一潜在“行规”的形成,主要源于其“投入重于投项目”的特点—— 近距离接触被投创业团队使得投资人更容易回避风险。近年来,硅谷中关村的人脉网络链接则将“方圆一小时车程”的规则平移到了中关村。虽然投资跨越了大洋,但硅谷的“方圆一小时”同中关村“方圆一小时”几乎成为等价。跨区域社群将硅谷的天使投资所赖以生存的信任文化也带到了中关村,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方圆一小时”的金科玉律并没有被打破,只是其内涵从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距离扩展到了人脉网络关系中的距离。 注:《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已于2012年4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更多有关跨区创业支持全球链接的内容,请见《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第八章第二节第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