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软件产业一直是硅谷地区的核心支柱产业。美国软件领域的巨头除了微软外,大多在硅谷创始和聚集,这使得硅谷聚集了大量软件从业人员,其中有相当比例是华人。21世纪以来,其中也涌现出一批回到中关村的创业者。 中关村最早是靠汉化软件起家,在新世纪留学生回国创业时,已经有一批实力较强的本土企业在应用软件领域形成优势,而同时基础软件和应用高端市场长期以来却一直是跨国公司的天下。归国创业的留学生难以对中关村软件产业的基本格局产生影响,却能够在新的市场空间中打出一片天下。 一些创业者能够凭借硅谷多年的技术浸淫开辟最前沿的高端市场,典型的是创办吉贝克的刘世平。他利用其多年在世界顶级金融服务领域内的技术和经验,不仅牢牢地占据了商业智能数据挖掘这一专业性极强的细分领域在金融、证券、通信等方面的高端市场,而且起步进军基于互联网的财务信息处理国际标准可扩展业务报告语言,使中国在全球大力提倡可扩展业务报告语言应用的背景下绝不滞后于人。 商业模式创新是硅谷企业的利器,也同时磨练出创业者的敏锐嗅觉和反应能力,一些创业者通过更快地跟踪硅谷软件产业发展的动向取得了飞速发展,也给中关村带来了新鲜血液。例如杨大川的APP梦工厂就是国内应对苹果和谷歌公司带来的移动端软件趋势快速反应的典型,同时他结合自身系列创业的优势,通过移动平台广告模式从“免费”软件中获得收益,并且在多个移动平台取得广阔发展空间。 由于国内的市场条件和硅谷等地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使一些硅谷海归创业者处处碰壁,但总有一些硅谷创业者能够及时地调整发展战略,从软件产业领域出发进行更加多样化的产业探索。例如黄劲就是另辟蹊径,在软件业务面临困境的同时及时掉头,变教育软件为“软件教育”,在硅谷人脉网络的支持下快速转向和扩展,反而在国内的教育领域开辟出了崭新的天空。 注:《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已于2012年4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更多有关中关村硅谷软件产业联系的内容,请见《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第六章第三节第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