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一直是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及产业开拓的最前沿。进入新世纪以来,硅谷的集成电路产业趋势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互联网等一批新产业取代传统的集成电路产业成为硅谷初创公司活跃的领域,硅谷集成电路产业的重心转向设计,工厂和流水线正在离开硅谷,而专攻设计领域的“无工厂”半导体公司已经成为硅谷集成电路产业的主流模式。这种产业趋势是全球分工的结果,也随着一批留学生回国创业,影响到了中关村的集成电路产业结构,形成了一批立足国际技术趋势,针对国内市场和需要,具有中关村特色的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硅谷新的产业趋势带来了新的产业结构。从最新的硅谷指数(2011)可以看到,近年来投向集成电路产业的风险投资比重不断下降,集成电路产业从业人员占硅谷总就业人口的比例也下降了接近一成。但另一方面,集成电路产业相关的专利授予量并没有萎缩,在通信、计算、数据处理及储存等领域反而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这反映出硅谷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能力仍在。在新产业结构形成过程中,一个又一个专注于设计而又规模不大的新公司在细分的产业领域获得了成功。这让那些头脑聪明、擅长设计但原来只能为大公司打工的留学生们看到了希望和创业机遇。邓中翰、陈大同等创业者都曾是某个新产生的细分应用领域的成功者。随着这些留学生创业者回国创业,他们在硅谷的创业经历和公司发展路径进一步在国内得到了延续。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关村的集成电路企业或者是国际大公司的中国分公司、研发中心,或者是国内研究院所的衍生企业。前者立足于服务母公司整体的研发和销售,技术溢出效应有限;而后者则大多以跟踪国外先进技术和系统为目标,缺乏独立面对市场竞争的产业化能力和市场空间。这一局面随着一批硅谷留学生创业者的回归而发生了变化。无论是中星微的邓中翰还是展讯的陈大同,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并不以独立创建某个产业为目标,而是站在全球产业发展的高度,基于国际国内市场的具体需求,利用从硅谷带回来的先进技术和团队,在一两个细分的应用和产品领域上聚集力量,形成突破。由于这些创业公司专注于芯片设计,能够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提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和方案,因此往往能切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高端领域,甚至成为国内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等具有战略性的新兴领域内的核心技术供应商。 注:《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已于2012年4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更多有关中关村硅谷集成电路产业联系的内容,请见《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第六章第二节第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