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的繁荣,主要来自于同硅谷建立的产业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建立,主要仰仗往来于硅谷和新竹园区之间的“空中飞人”,这些空中飞人给新竹园区带来了硅谷的市场、技术和创新资本,也同时成为两地的跨区域创业者和投资人。 1976年,回台探亲的英特尔工程师苗丰强买下了刚刚创立的神通电脑,他不仅仅把在英特尔练就的一身技术带到了神通,更带来了来自硅谷的理念、创业投资、奖励乃至期权制度,这些在当时的台湾地区无一不是震撼性的引入。此后,苗丰强长期扮演着推动台湾地区高科技产业以及建立台湾地区资讯基础建设的双重角色。在1980年新竹科学园区成立后,李国鼎延揽了曾宪章等第一批海归到园创业。曾宪章所创立的全友主要从事扫描仪等设备的研发和生产。….该公司1988年成为台湾地区新竹科技工业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施振荣的宏碁公司几乎完全得益于硅谷刮来的电脑时代风潮。1976年,看到微处理器的广大前景,施振荣募集100万新台币(2. 5万美元)在台北创建了宏碁公司。….1982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电脑大展上,施振荣看到了康柏公司推出的第一代兼容电脑,给了他极大的震撼,从此,宏碁公司将业务转移到了个人电脑兼容机领域。….今日,宏碁成为世界第三大个人电脑生产商,总资产190亿美元。 1984年,硅谷华人明星创业者、ITT副总裁李信麟凭着对于中国人做事业的信任和对台湾地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了解和把握,将价值3000万美元的外包订单分别交给施振荣的明基电脑(宏碁专门为承接ITT订单而成立的代工公司),和苗丰强的神达(神通承接外包订单的代工公司)。ITT的大订单让宏碁、神通掌握了量产的技术,也获得了包括建立生产线、提高品质以及物料管理系统在内的一系列国际最先进的经验。帮助台湾地区产业崛起的另一拨重要群体,是来自硅谷的风险投资人。在新竹科学工业园建园早期,台湾地区政界人士发现风险投资是台湾地区产业发展过程中欠缺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新竹园区腾飞最关键的一块拼图,从1980年代初开始,李国鼎从硅谷获得风险投资资助的华人创业者那里直接获取经验和建议,以及直接派人到硅谷接受风险投资公司的培训,逐步尝试将硅谷的风险投资模式移植到新竹园区。 1986年7月,在IBM工作的徐大麟回到台湾地区成立汉鼎公司。….首次就募资了5000万美元,并在汉鼎之下,设立了汉通创业投资,对台湾地区的高技术企业进行投资。 汉通成立之后,投资的第一家公司就是宏碁。1987年,汉通联合美国保德信投资公司(PA)、香港科技投资基金(HKVIT)等投资基金,以每股21元新台币为代价注资宏碁,并帮助宏碁大力拓展国际业务。1988年,宏碁以每股47元的价格首次公开募股上市,1989年甚至冲高到166元。汉通的第一笔投资就将美国刚刚崭露头角的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PE)模式引入了省内。 徐大麟通过汉通在台湾地区累计投资2亿6千万元,累计投资154家公司,包括岛内106家公司、岛外48家高科技企业,协助台湾地区引进了光纤通信、数据交换等技术,加强了中国台湾企业同美国的产业联系。….紧接着徐大麟之后,同样是在李国鼎的感召下,刘宇环和陈立武于1987年成立了华登国际….华登综合了硅谷、中国台湾和东南亚三地的产业优势和人脉,很快就找到了一连串的投资机会。例如对于新加坡“创新”公司(Creative Ltd. )的投入堪称是华登经典的投资案例。 在投资台湾地区高科技产业的过程中,刘宇环发现了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合作和联系的重要意义,开始从国际化的高度来通盘考虑跨区域投资策略:美国研发销售,中国台湾、大陆地区以及新加坡等地制造。在这种理念驱使下,1996年,刘宇环与华登正式分道扬镳,自立门户,以旧金山、台北、香港、北京为基础组建了跨越太平洋的中经合集团(WI Harpers)。刘宇环对于“中经合”的寓意就是“中国人经济合作”,即在整个大中华地区开展跨区域的产业合作….10多年的时间里,中经合投资了硅谷、中关村、新竹园区等地的一百多家高科技公司。刘宇环本人也因一年当中穿梭太平洋上空64次成为“空中飞人”的代表。 注:《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已于2012年4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更多有关来自硅谷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案例,请见《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第三章第二节第三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