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03.02节所述,早期的路由器支持ATM、帧中继、串行传输等各类数据链路层(L2)的通信功能,而且在网络层(L3)中同样支持IP网络之外的IPX、AppleTalk等网络层协议簇。这些协议均是通过基于CPU的软件处理来实现的,但是随着网络通信流量的增加,出现了更高速的网络处理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厂商开发了在使用ASIC完成高速数据帧处理的L2交换机基础上,同样支持IP路由选择等L3功能的L3交换机。 1990年,美国Kalpana公司发布了世界上第一台L2交换机EtherSwitch。随后,1992年,3Com公司为了缩减设备数量与投资成本,在LANplex5000交换机上实现了路由选择功能(这时的路由选择功能还是基于软件处理的)。不久之后,3Com公司又发布了使用ASIC实现路由选择的CoreBuilder系列交换机。 1996年,Extreme Networks公司和Foundry Networks公司A相继成立,并成为L3交换机供应商。不久之后,思科公司等传统交换机厂商也开始发布支持新功能、新特性的产品,逐步开始渗透到L3交换机市场。 表4-6 L3交换机的历史 A 该公司已被博科通讯系统公司(Brocade)收购。——译者注 L3 交换机的性能比较 L3 交换机和路由器一样,以pps 为单位描述转发性能(分组处理性能),而且和L2 交换机一样,帧处理能力以最大交换容量(背板容量)为指标。 表4-7 总结了各个厂商L3 交换机产品的最大交换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