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业绩不是将来业绩的保障”。在每一份共同基金的招募书中都能看到这句警示。那么投资者如何评价众多的基金呢?怎样选择那些最可能达到你预期投资收益的共同基金呢? 虽然有许多表格、数据和图表可以用来分析基金,但是并没有一种标准的方法用来评价基金。共同基金评级公司、网站和经纪商提供的研究数不胜数。 我们要牢记:投资者既贪婪又恐惧。换言之,他们既想获得最佳收益,又想在风险来临时能躲在“安乐窝”里。那么要想选择共同基金,他们需要回答如下两个关键问题: 业绩:哪些数字是评价一只共同基金过去业绩和预测将来业绩的关键指标? 风险:基金的哪些特征有助于判断其风险? 使用这些工具,你能缩小选择范围并确定那些最可能符合你的特定需要的基金。理解基金评级公司在评级和基金分类时所使用的方法有助于你制定正确的决策。 收益评估 通常来说,投资者首先想知道基金的如下情况:它过去实现的收益如何?如果过去收益较高,那么基金的历史收益通常被用做市场推介,以此来吸引新的投资者。尽管基金的过去收益并不是预测未来收益的好指标,但是它的确能说明一只基金是否值得购买。在购买那些以前业绩很好的基金之前,了解这些高收益是如何获得的是很重要的。 单纯地看共同基金的价格变化是不够的。共同基金能通过三种方式赚钱: 股利 资本利得分配 基金份额价格或者净值提升 这三项要素之和构成了共同基金的总收益。 股利 股利是投资于股票或债券获得的定期收入。许多债券以利息的方式来支付股利。许多公司会每季度或每半年支付股利。这些股利会打入共同基金的投资组合。 共同基金根据自身的规划将这些股利分配给股东。分配可能是每月、每季度、每半年或每年进行一次。共同基金持有人通常可以决定是以现金的形式获得股利还是将之转换为基金单位。 在共同基金支付股利的日子,其每单位净值下跌额应等于股利额。这一天被称做除息日。 资本利得分配 资本利得是指基金持有的证券价格上涨时获得的利润。当基金经理卖出证券时才能实现资本利得。实现的资本利得等于证券的卖出价格与买入价格的差额。一般而言,如果基金将资本利得分配给基金持有人,那么通常是每年一次。与股利一样,实现的资本利得既可以现金的形式分给基金持有人也可以再投资于基金。此时,基金价值下降额等于资本利得分配额。 基金份额价格(净值)的提高 当证券价格上涨,而基金经理又没有卖出的时候,基金获得的是未实现的收益。这会使基金的价格或净值提高。当然,如果证券的价格下跌,那么未实现的损失也反映在基金净值中。如果投资者持有基金,那么这些收益都只是“账面利润”。投资者可以通过以高于购买价的价格卖出基金单位的方式锁定由于未实现收益带来的基金净值上涨的利润。 计算总收益 总收益是用来评价一只基金过去几年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 公式包括:来自红利和利息的投资收入、实现的资本利得分配以及反映在净值中的未实现资本利得或资本损失。 总收益=NAV2-NAV1+CGD+DIVNAV1×100% NAV2=在度量期期末的基金净值 NAV1=在度量期期初的基金净值 CGD=分配的资本利得总额 DIV=红利支付总额 对于不同类型的共同基金而言,上述总收益构成要素所占的比重也不尽相同。例如,货币市场基金的所有收益都来自股利,因为没有资本利得或股价变动。长期债券和权益收入基金会支付高额的股利,且通常只有较低的资本利得和中低水平的股价波动。与之相反,成长型股票基金与高收益垃圾债券基金的净值由于未实现资本利得和大额资本利得分配的原因而经常出现大幅变化。股利分配对这些基金的总收益影响不大。 年均收益 为了反映基金在过去几年的总收益,基金公司还要提供年均收益数据。这个指标度量了在过去一段时期每年的平均收益。计算中纳入了股利再投资与资本利得再投资的复利收益。年均收益数据通常被用于与类似的基金在相同的时期进行比较。 费用调整后的总收益 管理费和董事费等支出每日都被记入基金的净值,且不必从总收益中扣除。然而,总收益数据中没有包括基金的销售费或赎回费。当这些费用被剔除之后,计算结果被称为费用调整后的总收益。销售费用随着分销渠道的不同而不同。这些费用是一次性费用,这使得评价几年期的基金业绩很难将它们包括在内。 业绩评估 计算完基金总收益后,接下来就要综合评价这个业绩。这可以通过与基准指数、其他基金以及市场整体业绩相比较来实现。通过比较,你可以确认一只基金的收益是否令人满意,否则单纯的业绩数据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比较基准 评价基金业绩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其与一个恰当的基准指数进行比较。例如,当基准指数仅仅上涨5%时,期望基金收益达到15%是不现实的。 一只基金获得较高的绝对收益未必意味着要坚持持有它。将它的业绩与市场业绩相对比就清楚所以然了。如果基金在一年中增值30%,但是同年市场指数上涨52%,那么该基金的业绩就属于不佳业绩。评价基金业绩时,相对比较就显得十分必要。 选择恰当的基准业绩进行比较是很关键的。你不能选择美国指数作为小盘欧洲基金的基准业绩。也不能将美国指数当做债券型基金的基准业绩,因为前者包含的都是股票。 投资者希望他们的基金要能达到或超过基准业绩。不过,稍微偏离指数也不必过于担心。指数不会发生基金运营中必需的成本。然而,在研究基金在将来是否具有优良业绩的潜力时,必须将基金经理的研究和经验纳入考虑因素中。 评价基金业绩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至少3年)评判其业绩,并注意它在牛市和熊市的表现。将这些期间内基金的业绩与包含范围很广的基准业绩(例如标准普尔500指数)相比较是很有用的。当市场整体上涨时,基金超出或不敌市场业绩的程度有多大?当市场整体下跌时,基金的价值是否下跌的幅度更大? 表41不同基金类型所适用的主要基准指数 指数基金类型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蓝筹股公司 标准普尔500指数美国大盘股 Russell 2000指数美国小盘股 Wilshire 5000指数泛美国市场 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泛美国市场和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非美国公司 雷曼兄弟整体指数美国政府、企业和抵押债券 MSCI世界指数23个国家的国际股票 MSCI EAFE除美国和加拿大之外的国际股票 MSCI(欧洲)欧洲15国的股票 MSCI 拉美自由市场指数拉美地区7国的股票MSCI 新兴市场指数新兴市场的股票 MSCI 亚太综合指数亚太13国的股票 虽然过去的业绩未必能说明基金将来的收益,但是业绩差异还是能说明与市场整体趋势相比基金的波动以及相关的风险。那些无论是在牛市还是熊市中都能获得稳定收益的基金要比那些一年获得60%的收益而次年又损失30%的基金风险小。尽管所有的投资者都希望获得高收益,但是每个人的风险承受度是不同的。 观点:如何在熊市中挑选基金 投资者的情绪在熊市中可能会受到影响,并会在恐慌性的不断下跌中卖出投资产品。以下是投资管理人推荐的一些常用技巧,可以在时局不佳的时候帮助投资者渡过难关: 不要试图择时:做好长期投资规划,且不要试图预测市场何时上涨何时下跌。投资组合中的股票、债券和其他投资工具的构成要均衡。 投资分散化:根据证券的类型做好投资组合的分散化是很重要的。当大盘股下跌的时候,小盘股或房地产基金则可能上涨。将资金分散投资到几个不相关的市场,投资者在熊市中也可以少受损失。 不要把基金盯得太紧:当看到你的基金每日都下跌的时候很容易让你焦躁且容易让你做出仓促的决定。退后一步看看大局,将基金的业绩与市场整体业绩以及你自己的投资做比较。共同基金是一项长期投资,一周或一个月的收益变动无所谓。如果你的投资是分散化的,其中一些表现突出的时候另一些则不可避免地要下降。 有规律地投入资本:由于很难预测市场的波峰和波谷,因此有规律地投入资本可以降低波动。这被称做成本平均法(DCA)。当然,没有一种投资策略,包括成本平均法能够保证一定获得利润或在市场下跌时免受损失。但是在熊市中将钱投入共同基金,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新股且降低平均购买价。(有关成本平均法更详细的内容见第6章)。 选择低成本的基金:在牛市中,投资者很容易忽视费用支出,因为它们只占年收益的很小比例。然而,成本通常不会随着收益的下降而下降,在熊市中高额的费用支出能够很快侵蚀收益。 加上债券:当股票价格下跌的时候,债券通常可以给投资者安全感。高质量债券有助于平衡投资组合。 放眼国际市场:国际化投资有助于分散化单一国内市场投资组合。例如,在2005年,标准普尔指数用美元来计量上涨了3%,而同期日本的日经指数用日元来计量则上涨了40%。 来源:克里斯丁·本茨等著,《晨星的共同基金指南》,第186页约翰·威利出版公司,新泽西州霍博肯,2003年。 基金管理公司的变化 基金经理聘请的投资专家通常都享有显赫的地位,也是竞争公司心仪的目标。当评估一家基金能否延续优良业绩的时候,投资者应该检查一下基金管理团队是否最近有过变动。当前的理财顾问可能不是以前取得业绩的那些人。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基金的长期收益指标也不能说明它将来的业绩走势。 与同行做比较 评价基金业绩的另一种方法是与同行公司进行比较。像晨星、标准普尔、利普和价值线等基金评级公司都会提供一个排名,用以比较具有类似投资目标的基金。 许多投资者关注晨星的评级,以此来决定在几只基金中如何选择。基金评级评估了一只基金与风格相似的基金相比的风险或回报。不要低估这些评级的作用。一项研究发现,1995年股票型基金的新资金中有90%投向那些4星或者5星评级的基金。 晨星公司在2002年修订了评级系统,使得基金间相互比较更为容易。最初的晨星评级是在很大的范围内比较基金。新的评级系统将基金分为64类,而不是之前的四大类(国内、国际、应税债券、市政债券)。例如,小盘成长型基金要与其他小盘成长型基金相比较。这样的改变使得基金可以与更恰当的同行公司进行比较,比较结果也更公平。新的评级系统也更好地反映了风险水平。它开始使用经过风险调整的收益。 与以前的评级系统一样,晨星的新评级系统也用1~5颗星来对基金进行评定,并且每个月进行更新。这个评价系统将基金的销售费用考虑进去,而且不对那些历史记录少于3年的基金做评级。晨星公司继续把基金按照曲线百分比来分类:10%的基金获得5颗星,225%获得4颗星,30%获得3颗星,225%获得2颗星,10%获得1颗星。晨星公司按照3年、5年和10年的期限分别对基金进行评级,而后为每只基金做综合评价。 晨星公司于2005年的研究比较了2002年6月的评级和2003年6月的评级。结果发现,新的评级系统在识别优良基金方面要比先前的评级系统好。根据晨星的统计,平均而言,5星级基金要比低等级的基金业绩好,而且倾向于收费低、波动小且由有经验的管理者运营。 然而,这个系统还是有缺陷的。低等级的基金中也有一些好基金。那些5星级基金中也有一些将来业绩表现不佳。基金评级只能分析过去的业绩,这是它们受限的地方。它们不能识别出现在表现不好但即将变好的基金。 “投资是如此复杂,以至于单一的指标不能归纳一只证券所有的优点,”晨星的共同基金研究主任拉塞尔·肯尼尔说,“晨星评级是一个有用的工具,但它不能代替你自己的判断”。 业绩的一致性 评价一只基金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是其业绩一致性。投资者要选择那些业绩一直都高于平均水平的基金。这可能要比长期整体收益还要重要。基金应当与具有相似目标的基金相比较。 观点战略:基金的排名是如何引起股票波动的 一项新研究认为,共同基金是个股或行业发生盛衰周期变动的主因。 这篇文章名为《股票市场中的资产火速买卖》,是由哈佛商学院两位金融学副教授写成的。他们分别是乔舒亚·D·考维尔和埃里克·斯塔福德。可以在如下网址看到这篇文章:http://papersrrs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id=718201。 简而言之,这两位教授认为共同基金经常进行能引发盛衰周期波动的交易。其中一种交易是“火速卖出”(fire sale),两位研究者将之解释为基金不管价格高低必须快速卖出股票的行为。另一种行为与之相反,被称为“强迫买入”(forced purchase),是指基金必须快速买入股票。 两个因素促使基金做出这样的高频交易。其一是资金流的显著流入或流出引起的。例如,在季度或年度排名临近公布的时候,一只基金排名靠后,那么几乎肯定会有大额的赎回要求。与之相反,一直排名靠前的基金一般会有更多的资金流入。 大笔的资金流入或流出未必会引起火速卖出或买入。但是当基金经理试图始终保持低水平的现金平衡时,这种情况就会出现,而大多股票型基金都会遇到这种情况。 获得大量赎回要求的基金将不得不卖出仓位,即便此时股票的价格并不理想。而收到大量新资金的基金又会感到压力而要立马将钱投资出去。这两位教授说,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基金经理要多买一些已经持有的股票。 根据研究者的说法,火速卖出和强迫买进都会使股价大幅波动。火速卖出通常会打压股价而强迫买进则会抬升股价…… 投资者可以利用这些机会,即使披露基金的持股数据已经过期几个月。例如,一个投资者希望从趋势反转中获利,那么他就在出现大笔买单或卖单时操作。那时有关基金持股情况以及资金流入和流出的数据都已经公布。 来源:马克·赫尔伯特,《纽约时报》,2005年10月9日 投资风格 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有助于投资者在购买基金时决定承受多大的风险。投资风格决定着基金经理如何选择证券、如何分析证券、何时买卖证券以及买卖证券的频率。在投资风格中,最重要的两种被称做成长型投资和价值型投资。 成长型投资 关注成长型投资的投资顾问会选择那些收益预期能获得快速增长的公司股票。基金经理认为,如果公司的收益能够达到或者超过分析师的预期,股价就会上涨。在公司收益公布前,当分析师公布他们的收益预期时,以成长为导向的基金所持有的股票价格会发生波动。如果公司的收益超过预期且预计成长能够延续,那么股价就可能上涨。如果收益下降或者预计将达不到预期水平,股价就可能下跌。 更为保守的一种成长型投资被称为基于合理价格的成长(GARP)。遵循这种投资理念的基金经理会寻找那些股价合理且收益增长预计能超过一般水平的公司。这些公司的股价也可能由于令人失望的收益而下降。和价值投资者一样,GARP型投资者选择那些他们认为只是暂时下跌的股票。 一些成长型投资者受到高收入或高销售预期的驱动。新公司的股票可能有几年没有收益。除了关注利润,一些成长型基金的经理人可能购买那些收入会大幅增长的公司的股票。许多基金经理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都使用这种方法选择网络和其他科技股,并取得了斐然的业绩。网络泡沫破灭后,基金改变策略以降低风险。 在成长型投资中,动量策略的管理者通常承受最高的风险。这种类型的基金经理忽略价值指标而选择那些他们认为股价会快速增长的公司的股票。这类投资会考虑大多数分析师推荐的可“强力买进”的股票,或者那些收益增长显著超过市场预期的股票。 动量策略的管理者选择他们认为能震惊市场的优质收益的公司。他们不在意股票的估值,并且可能持有他人认为昂贵的股票。当公司的季度收益出现下降时,这些基金经理一般会卖出股票,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未来股价将要下降的前兆。基金经理试图在股价大幅上涨前购入股票而在股价下跌前卖出股票。这类投资策略被称为“市场择时”。 价值型投资 追求价值投资的基金经理努力寻找便宜货,即那些市值看起来很便宜的公司。他们使用的两个指标是: 市盈率(P/E) 市净率(P/B) 那些在历史上市盈率和市净率都比较低或者都比同行业低的公司通常会吸引到价值型投资者。价值型基金经理认为这些公司股价的突然下跌是市场对某些坏消息的过度反应。此时会被价值型投资者视为购买良机,因为这些公司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市盈率是将公司的股价除以过去12个月的每股收益。市盈率高意味着投资者愿意为股票支付更高的价格,因为他们预计公司的收益将会增长。市盈率低意味着投资者不相信公司的收益会增长。市盈率也可能意味着这家公司的股票与同类公司相比被低估了从而可能在将来上涨。 市盈率最好放在同一行业公司中进行比较。例如,不同行业的两个公司,市盈率5的公司未必比市盈率10的公司好。此外,市盈率低并不一定意味着股价低。例如,2005年投资石油企业获得的收益达到50%,而这些企业的市盈率只有10,因为油价导致的收益增长的结果。 市净率等于公司的股价除以公司的每股账面价值。账面价值等于总资产减去总负债,还要剔除无形资产。它代表如果公司被清算时投资者能够获得的资产。 这个比率反映了相对于资产的公司价值。市净率高可能意味着股价超过了企业净资产价值,股价被高估了。市净率低可能意味着股价相对于资产而言被低估了,可能是很好的购买时机。 许多价值型基金经理为这些比率设定了具体目标区域,作为买入的信号。当股价上涨到基金经理认为的真实价值后,他们就会把股票卖出。股票的真实价值是在考虑了公司的收益、账面价值或其他一些指标后确定的。当公司前景暗淡、股价反弹无望的时候,他们也会将股票卖出。 为什么贾斯珀的基金涨了12%,而我的只涨了8%? 价值型的基金经理也会选择那些与竞争者相比看似便宜的股票,或者那些本应被看好的行业股。 相对价值基金经理将一只公司的股票价值与其同行公司进行比较。他们将公司的资产、收益或销售收入与同一行业的公司对比。绝对价值基金经理不将公司的股票价值与其同行公司或市场进行比较。事实上,他们用绝对数字来判定公司的价值,当股价比较低的时候才购买股份。为了决定一只公司股票的绝对价值,这些基金经理要研究公司的资产、资产负债表、成长机会,尤其是研究个人投资者购买基金份额的价格。价值投资者对市场趋势很是关注,且愿意寻求一个长期的购买并持有策略。 价值型投资与成长型投资的对比 与价值股相比,成长型投资遭受损失的风险更高。成长型股票的市盈率通常较高,当行业或公司有负面消息公布的时候,这类股票的价格会急速下降。如果公司没能达到收益预期,那么随着投资者调整对未来收益的预测,股价也会下跌。与之相反,价值型股票较少受到收益报告的影响,这些股票的价格波动一般也较低。 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成长型投资策略和价值型投资策略各有千秋。例如,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摆脱萧条,价值型投资的表现可圈可点。在1995~1999年由于强劲的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投资者开始关注科技股潜在的盈利能力,使得成长型基金获得了最高的收益。网络泡沫破灭后,在21世纪初成长型股票的价格大幅落后于价值型股票。 一般而言,在经济复苏期或者当投资者关注极高的市场估值时,价值型基金的表现比较好。而在经济增长的后期或者当投资者开始预计经济将出现不稳定的时候,成长型策略会的表现比较好。 有些基金经理会综合两者策略以避免其中一种不受欢迎时的困境。持有这些基金使你很难知道是否做到了有效分散化。因为成长型股票和价值型股票流行周期是几年一个轮回,因此个人投资者可以购买一些价值型的基金,同时购买一些成长型基金,这样有助于降低风险,提高长期收益。 投资风格矩阵 几个基金评级公司设计了矩阵,以判定一只基金的投资风格。 例如,晨星公司创造了一个包含9个方格的矩阵来评价一只基金。有两个因素决定基金被归放在矩阵的哪个方格中:持有的市值和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横排显示的是投资组合中按照市值排序的公司规模,纵列是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 图42晨星的投资风格矩阵 来源:晨星公司 一般来说,关注大型公司的基金被放在最上一排,购买中盘股的基金被放在中间一排,购买小盘股的基金被放在最底层。基金的投资风格是由投资组合中股票风格的加权平均后而得。每只股票都有一个成长分和一个价值分。在图42中,红色方格表示基金经理使用的是成长型投资策略,并在投资组合中选择大盘股。 一只股票的成长分有一半来自对股票长期的收益预测,收益预测是与同等规模的公司比较后得出的。余下的分值来自过去的收益增长、销售增长、现金流增长和面值增长,要与过去的增长比较,也要与同等规模的公司进行比较。每只股票的成长分在0~100之间。 一只股票的价值分有一半来自预测市盈率,预测市盈率是与同等规模的公司比较后得出的。余下的分值来自过去的市净率、市销率、股价/现金流比率以及股息率,这些指标也要与同等规模的公司比较后得出。价值分也在0~100之间。 将成长分减去价值分后就是晨星公司为每只股票计算的投资风格分。得负分较高的被称做价值股,得正分较高的被称做成长股,位于两者之间的被称做混合股。 价值线是另外一家基金评级公司,它使用类似的矩阵,但不是9个方格,而是16个方格。它也用横排表示市场价值,纵列表示投资风格。晨星、价值线与其他基金评级公司都使用自己的归类体系对基金分类,而不是基金自己所宣称的风格。这种标准化的操作可以使投资者比较那些具有相同目标或投资风格的基金。 通常,位于矩阵左上角的基金(大盘价值)波动性小,而在右下角的基金(小盘成长)的收益波动比较大。 风险评估 你知道了如何抑制投资贪欲后,接下来就要知道如何解决对赔钱的恐惧。所有的基金都有风险,但每个人的风险承受力不同。投资分析师研究出一系列工具和归类,以衡量不同基金的风险。 在定义风险方面,投资者自己通常不如行业分析师那么精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于1997年发布了一项有关投资者如何看待风险的调查。 调查中的大多数参与者对风险都有一种以上的定义。投资者对共同基金风险的定义有如下几项: 损失部分原始投资(49%的参与者选择了这个定义) 投资价值的波动(46%) 没有足够的钱来达到投资目标(41%) 投资者收益跟不上通货膨胀率(40%) 基金收入下降(33%) 大多数被调查的投资者是从中长期角度来评价一只基金的风险。超过60%的投资者说,他们根据1~5年的期间来评价基金风险,另外28%的投资者则以5年以上作为判定时间。 投资者既想用文字描述风险,也想用图表来显示一定期间的风险。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基金在招募书中用这两种方式表述风险。 投资分析师研发出许多统计方法来评估风险。风险通常被定义为收益的波动水平。投资收益波动越高,投资者就越难在某个指定时间以合适的价格卖出投资。 投资收益的以往波动被视为未来风险的一个指标。价格的大幅波动通常意味着将来的高风险。标准差是衡量基金波动的一个最常用指标。它表示在一定的时期内基金收益偏离平均收益的程度。 低风险的基金通常能在较长的时间内提供稳定的收益,而收益无论在牛市还是熊市都可以较好地预测。假设有两只同类的基金,其中一只的标准差是30,另外一只的标准差是17,那么当行业时运不济时,前者下跌的幅度会更大。晨星等基金评级公司会提供这些统计。 然而,标准差并不能指出波动带来的是收益还是损失,而收益或损失对投资者是很重要的。晨星的风险评级系统在比较基金间损失的同时,还要比较收益的波动,如标准差。根据基金的不同分类要使用不同的风险指标,这样投资者才能对投资方式相同的基金进行比较。 基金分析公司还会使用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中的三个概念来分析共同基金的风险。它们分别是:阿尔法(α)、贝塔(β)和R2。 阿尔法:阿尔法用来衡量基金相对于市场指数的超额收益。阿尔法值为正数意味着基金的管理者获得比基准指数高的业绩,阿尔法值为负数则意味着基金获得的报酬不足以弥补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