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80年代的大牛市期间,流入共同基金的资金以及投资于共同基金的投资者的数目都出现泡沫式的增长。 《1981年税收法案》推出的个人退休账户(IRA)使人们意识到共同基金的好处,可以将其当做为退休而准备的投资工具。20世纪80年代,利率也开始稳定下降。这导致债券价格提高,同时降低了货币市场基金的吸引力。共同基金行业通过发行更多的股票型共同基金产品以及设立其他长期收入型基金的方式满足这种新的需求。 在20世纪90年代,欣欣向荣的股票市场与401(k)退休计划的流行加速了共同基金行业的发展。共同基金持有的资产也从90年代初的1万亿美元飙升至90年代末的7万亿美元。根据投资公司协会的统计,401(k)和个人退休账户等退休计划所持有的资产在1990年占所有基金资产的1/5,到了1999年这个数字提高到1/3。 经济繁荣、公司利润增长迅速、低通货膨胀以及相对低的利率都为共同基金行业的成长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强劲的美国经济在90年代末创造了2 000多万个新工作岗位,把失业率降到30年的新低。通货膨胀率降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 为了满足对共同基金的需求,基金公司在原有的通过经纪商销售和直销给投资者的方式之外开发出新的销售渠道。第三方销售已经出现,雇主设立的养老金计划、共同基金超市、免费咨询师、共同基金“包裹”账户项目以及银行信托部都是第三方销售的体现。 大型基金联合企业为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以及货币市场基金提供了“一站式销售”模式。例如,1992年,一家股票经纪商设立了一个“共同基金超市”,在这儿投资者可以买到很多投资公司发行的基金,并能获得一份统一的报表。根据投资公司协会的统计,截至1999年,这类共同基金超市的资产达到5 000亿美元。 由于规模经济效应与竞争的出现,购买共同基金的成本也显著下降。根据投资公司协会的统计,在1998年购买股票型基金的成本与1990年相比下降了25%。 1990年之后,共同基金增长中的2/3是来自股票型基金。股票型基金的种类也扩展到新兴市场基金、特定行业或特定地区基金。共同基金成为投资者购买外国股票最为便捷的途径之一,而直接购买这些在美国以外交易所上市股票的成本与复杂性都很高。高科技基金包括那些投资于与互联网相关的公司的基金,这类基金在90年代末所谓的网络泡沫时期得到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