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从19 世纪末期到20 世纪初期,我们就已经知道原子是具有内部结构的。在原子的内部,带负电的电子围绕带正电的原子核旋转。在电磁力的作用下,电子与原子核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原子。 但是,原子核要远远重于电子。原子核的尺寸是电子的2000 倍到20 万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原子的质量基本就是原子核的质量。 1932 年,原子核的人工轰击实验告诉我们原子核也不是最基本的粒子,它是由叫作质子和中子的粒子组成的。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就是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了吧? 当对于微观世界的理解到达这一层次时,我们身边基本物质的组成就能得到解释了。我们的物质世界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这三种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间还存在各种力的作用。 然而,随着基本粒子实验使用的加速器技术的不断成熟,我们连续不断地发现了与质子或中子性质相似但质量不同的粒子。在使用加速器让粒子发生对撞时,通过观察发现,对撞时出现了新的粒子。虽然 它们都因不稳定而立刻崩塌消失,但是既然存在就无法忽视。研究者用Σ(西格玛)、Λ(拉姆达)、Ω(欧米伽)等希腊字母依次命名 这些新粒子,然而这个过程中发现的新粒子已经多得超过了希腊字母的数量。 与门捷列夫时代发现60 种原子的情况相同,这次粒子发现的规模也相当惊人。人们已经不会认为如此多的粒子会是物质的基本单位了。质子、中子和同类的Σ、Λ、Ω(这些粒子统称“重子”),以及汤川 秀树预言的π 介子和同类的η、ρ、ψ(艾塔、柔、普赛,这些粒子统称“介子”)都如同积木一样,它们都具有内部结构。我们把重子和介子这种具有内部结构的粒子称为“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