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得在三十岁之前结婚生子” “一定得有份正式工作” “年收入一定得在多少万以上” …… 给自己设立了这种“不怎样就不幸福”的标准,万一没能达标,就容易觉得难过。如果设立标准的时候将“社会” 或“他人”也考虑进去,无疑会更加难过。当你的目标中包含了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的要素,或许你一辈子都无法将它完成。 为这种“标准”束手束脚的人,他们的父母大都是认真努力的上进者,或者有能力的人。 “应有的幸福标准”看似是“人生的目标”,但从某个角度来说,标准如果定得太高,可谓是对自己的诅咒。 一个诅咒并责备自己的人,是感觉不到幸福的。 为何不试着改变标准的高度呢?让我们举一个具象的例子。就拿种类并不多的田径比赛来说吧,让我们想一想跳高时用的横杆。 把横杆放在低一些的位置,也许你跳一次就过去了。即使第一次不行,稍加练习也许就能跳过去。 但如果把横木放得过高,高到一看就知道自己跳不过去,那么就算再怎么使劲,也蓄积不到足以完成这次弹跳的力量。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从越过一些低的障碍起步,逐渐培养自己肌肉的力量和弹跳力呢? 但轻松越过低横杆的日子也不会一直持续。低横杆不会实现你自身的目标,也不会让你越过向往的高度。所以,当你已经能越过低横杆以后,就可以渐渐抬高它。听说在田径比赛中,横杆每次可以抬高两厘米哦。 “只提高两厘米?那岂不是永远也够不上理想的高度了吗?” 也许有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其实,虽然只提高两厘米,但和之前相比还是有显著的提高。尽管只是短短的两厘米,但和在原地停留的人相比,绝对没有人会嘲笑那些向着高水平努力的人。 我在写瘦身类书的时候,曾经在资料中看到过这样一则成功的例子。一位女人在一年中将原本超过七十公斤的体重减下将近二十公斤。 她在决定开始减肥的时候,好像并没想过“一定要在第一年里减掉二十公斤”,她之前曾减肥失败多次,知道那样的计划不会有很好的效果。 起初,她给自己的目标是“从现在开始减轻体重,减一公斤也是进步。总之这个月先减下一公斤再说,并且不让这一公斤反弹”。 这个目标很容易实现,她用了一个月,成功减下一公斤多一点。由于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困难,也很容易坚持,所以并没出现反弹。 一个月减重一到两公斤是十分温和的,如此坚持两三个月,便清楚地在体形上有所表现。看着自己的衣服一点点变得宽松,她受到很大鼓励,一路将最初的目标坚持了下来。最终,在一年后成功减下了近二十公斤。 想要一下子多跳出十厘米,或者一下子减掉二十公斤,都是不可能的。但是调高两厘米,或是减掉一公斤,都完全可能。 我们在降低标准的过程中,也会逐步提高自已的水准。 不为自己的心情所苦,同时不断进步。你们不觉得,这种方法很合情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