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果子是五感的艺术”,是日本和果子协会第二代会长、虎屋第十六代传人黑川光朝提出的。 作为一种食品的和果子被称为“艺术”,听起来未免有些狂妄,但事实上的确如此。 所谓“五感”,无须多言,指的是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 视觉,对所有食物来说是共通的。当一枚和果子摆在眼前,我们首先感受到的就是色彩、形状、原料。“好像很好吃”“到樱花开放的季节了”“很清凉”之类的印象都是经由视觉获得的。这里并不单指外形漂亮的和果子,也包括平淡无奇的团子、大福,让人产生想吃的欲望就完成了第一步。 和果子的软硬可以通过手的触碰,或者用“果子杨枝”感受,这便是“触觉”。把和果子含在口中,齿舌间的感受也是触觉的一部分。 和果子界有一个专业用语叫“口溶”,意思是看似黏黏的果馅入口即化。这种独特的口感就叫“口溶”,也是触觉的一种。 味觉,毋庸置疑是品尝食物最重要的感受了。 嗅觉对和果子来说倒不是那么明显。和果子,基本上只有米、小豆等原料的微微香气,材料中有香橙、肉桂、山椒的话香味会更浓一些不过,也正是因为日本人有这种觉察微弱香气的感性,才蕴育出了和果子。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对气味非常敏感。平安时代,有人可以凭借衣服上的熏香在暗夜里分辨出来者何人;对气味细腻的感性渐渐成了教养的一部分,并由此发展出了“香道”“闻香”等文化。 这和茶道也有着很深的渊源。茶会上,香气不及茶香的和果子既能衬托出茶的魅力,同时也能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最后是听觉。听觉之于食物,会加强味觉的体验。例如煎饼,张口咬下去会发出“咔嚓”的声响。 但咀嚼和果子时,并不会发出这样清脆的声响。 黑川先生认为,从听觉上感受和果子,不在于食用时发出的声音,而在于每种和果子的名字。 通过名字,可以了解这种果子的由来,这样品尝时就更添一分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