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喂饱段子与小品的中国人,若说还有什么洋幽默能令我们“绝倒”,难!不过,这本图文并茂的《小屁孩日记》,我从头到尾再读一遍,我得说,这部书岂止有意思呢,读了它使我有一种冲动,假如时间可以倒流,我很想尝试重新做一回父亲!我不免窃想,我的孩子在读它的时候,不知会怎样腹诽我这个老爸呢! 我宁愿儿子是书里那个小屁孩! 你可能会说,你别是在做秀吧,小屁孩格雷将来能出息成个什么样子,实在还很难说……这个质疑,典型地出诸一个中国人之口,出之于为父母的中国人之口。望子成龙,一定要孩子出息成个什么样子,虽说初衷也是为了孩子,但最终却是苦了孩子。“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现在,由于这深重的忧患,我们已经把成功学启示的模式,都做到胎教了!而望子快乐,有谁想过?从小就快乐,快乐一生?惭愧,我也是看了《小屁孩日记》才想到这点,然而儿子已不再年少!我觉得很有些对不住儿子! 我从来没有对儿子的“少年老成”感到过有什么不妥,毕竟少年老成使人放心。而今读其译作而被触动,此心才为之不安起来。我在想,比起美国的小屁孩格雷和他的同学们,我们中国的小屁孩们是不是活得不很小屁孩?是不是普遍地过于负重、乏乐和少年老成?而当他们将来长大,娶妻(嫁夫)生子(女),为人父母,会不会还要循此逻辑再造下一代?想想安安少年时,起早贪黑地读书、写作业,小四眼,十足一个书呆子,类似格雷那样的调皮、贪玩,小有恶搞,缰绳牢笼不住地敢于尝试和行动主义……太缺少了。印象中,儿子最突出的一次,也就是读小学三年级时,做了一回带头大哥,拔了校园里所有单车的气门芯并四处派发,仅此而已吧(此处,在家长指导下阅读)。 说点别的吧。中国作家写的儿童文学作品,很少能引发成年读者的阅读兴趣。安徒生童话之所以风靡天下,在于它征服了成年读者。在我看来,《小屁孩日记》也属于成人、少年兼宜的读物,可以父子同修!谁没有年少轻狂?谁没有豆蔻年华?只不过呢,对于为父母者,阅读它,会使你由会心一笑而再笑,继以感慨系之,进而不免有所自省,对照和检讨一下自己和孩子的关系,以及在某些类似事情的处理上,自己是否欠妥?等等。它虽系成人所作,书中对孩子心性的把握,却准确传神;虽非心理学著作,对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也不无参悟和启示。品学兼优和顽劣不学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小屁孩格雷是“中间人物”的一个玲珑典型,着实招人怜爱——在格雷身上,有着我们彼此都难免有的各样小心思、小算计、小毛病,就好像阿Q,读来透着与我们有那么一种割不断的血缘关系,这,也许就是此书在美国特别畅销的原因吧! 最后我想申明的是,第一读者身份在我是弥足珍惜的,因为,宝贝儿子出生时,第一眼看见他的是医生,老爸都摊不上第一读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