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针灸麻醉,现在成为一大话题。 日本也掀起了一阵中药热。实际上,自明治开国以后,日本的中药就被弃之如敝履。 日本人采用新东西之迅速,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们抛弃旧东西之迅速。 关于日本的飞速近代化,有很多原因。不可否认,明治以前就有底子。 要早日实现近代化--敲响警钟的人起了很大的作用,而这些人都是对西洋有所了解的人。 在闭关锁国的日本,读着横排文字,虽然不很明白,却多少了解外国情况的,不用说是西医。 那么,在同时代的中国,就没有了解外国情况的人吗? 并非没有,还是有少数人读横排文字的。但是,他们并不是医生。 从明到清,德国耶稣会僧人汤若望在北京建立了天文观测机构,把西洋的天文学著作翻译成汉语,最后当了钦天监(天文台长)。因为这层关系,在研究天文学的学者中,有读横排文字的。 一年到头看着天计算。所谓"天文历算"的人,看起来像仙人,对世俗毫不关心。好不容易读了横排文字,对外国有了了解,他们也不会敲响警钟,启蒙世人。肯定是嫌这种事太俗了。 这么说有点失敬,在日本的政府部门中,最没有权力的,也是气象厅。 相对而言,医生与活人打交道,对社会、政治的兴趣也比较农。因此,医生中有政治权力的人很多。看看武见太郎1先生的例子就知道了。因为医师会的压力,国民也开了眼。 开国前夕的"外国通",在日本是医生,在中国则是天文学家,考虑到这一点,就能明白日中两国近代化起点的差异。 中国人在天文方面还好,对于有关人命的医术,不愿轻易相信"红毛外夷"的手段。 因此,在日本基本上已被弃用的中药,在中国与新的西洋医术并存,研究后继有人。 这种不干脆的放弃,才造就成了针灸麻醉这一杰出成果。 放弃得干脆不干脆,有好有坏。这样来说,长短相补的日中两国国民,在东亚比邻而居,真是上天的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