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梳髻的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有敏锐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敏锐的一面是,没有被现实遮住眼睛,抓住了"理念"。错误的一面是,没有看到"理念"背后隐藏的"现实"。 明治开国后,中国的"现实"也对日本开放了。 在明治以后的日本人眼里,这种残酷的"现实"只映照出一个"理念"被污染殆尽的中国。实在可悲。 过去中国人了解日本,主要是从旅行者、九州古代政权的使者等那里听来的。不论是关于理论,还是关于现实,都很遥远,是朴素的传闻。 众所周知的《魏志·倭人传》,是中国最早记录日本的史书。 魏是《三国演义》的反面角色曹操的儿子曹丕于220年建立的王朝,存在了四十多年,为西晋所篡朝。《日本书纪》、《古事记》在五百年后才成书,当时的日本还没有历史记录,还处于被称为"古坟文化"的时代。 魏景初二年(238),倭女王卑弥呼派遣大夫难升米赴魏请求朝贡。关于卑弥呼统治的邪马台国,一说在九州,一说在近畿。众所周知,战后对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没工夫感受相互的体温…… 中国人的日本人观,以《魏志·倭人传》为原本,此后的史书,多以此为根据。日本人的性格被普遍描述为: --聚会时无父子男女之别。 --性嗜酒。 --妇人贞节,不善嫉妒。 --少纷争。 --少盗贼。 史书上记载的都是突出的特征,太普通的特征都被舍弃了。特别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又是以文章简练著名。因此,《三国志》中的日本人观,是选取了日本人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与中国相比,显得怪异,或是作为蛮夷之国来说不可思议。作者把自己感到吃惊的东西写了下来。 例如,写"少盗贼"时,惊叹: 中国盗贼都这么多! 或是另一种惊异: 这不是与中国一样吗(蛮夷之国本应该盗贼更多才是)? 这种惊奇感,是记录的原动力。 不论如何,明治以前,两国只通过文书和传闻来交流。皮肤与皮肤相互接触,感受对方的体温,这样近距离的接触还很少。 "元寇"时,双方刚一打照面就兵刃相见,擦肩而过,杀气倒是传达到了,却没工夫互相感受对方的体温。 明治以前,仅有的一次,日中两国各派数万人,长期血肉相搏--那是丰臣秀吉对朝鲜出兵,即所谓的文禄、庆长之役。 日本将士第一次遭遇中国人--不是书上的,而是活生生喘着粗气的中国人。从辽东的军营被派到这个战场的明军将士,大部分也是第一次听到"日本"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