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尴尬跨越数字鸿沟 这一期的《罗辑思维》我们聊一聊80后的处境问题,先从我多年之前的一个切身体验入手。那时我还在当记者,有一次采访结束,大队人马收拾完行李,从一个小城市的机场返回北京。那个机场估计平时旅客也不多,所以只开了一个安检口,导致当时的队伍排得老长。机场方面一看这状况,赶紧安排工作人员又开了一个安检口,然后一个地勤出来招呼大家,说来来来,到这边排队。 这个时候你就发现原来的队伍当中,人的心态就变得特别有意思了。排在队尾的人二话不说,一个箭步冲上去,递了行李排在第一位。队伍里就快排到的那些人,他们是不会动的,为什么?既得利益者,快排到了嘛。最倒霉的就是排在队伍中间的这一批人,他们不是行为不敏捷,而是心态上发生了一刹那的犹豫,等他们犹豫结束的时候,发现两支队伍他们都只能排在队尾了。 这就是过去30多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的预言结构。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得非常快,但是并不是所有人的境况都得到平均改善。那么改善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是随着社会机会窗口的渐次打开,抓住那些机会窗口的人的境况会发生超乎寻常的改善。比如上世纪80年代早期,第一拨人像返城知青、劳改释放犯,他们找不着工作,被逼无奈当了个体户,没想到抓住了第一个机会,没过几年成了万元户。 回到我们今天的话题,讲讲80后。80后多多少少有点刚才描述的队伍“中间人”的状态。他们掉进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代人——70后和90后的夹缝当中。当然这也是一个对比,主要对比就是70后,就是我这一代人。 当然我说这个话题的时候没有任何优越感。相反,我认为一个优秀的70后具备的一个最重要的思维特征,就是一定要抓住80后和90后这些年轻人,和他们混在一起,向他们学习。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必须揪住青春的小尾巴,才能向前飞奔啊,对吧? 我们这一代人,小的时候日子过得比80后苦。我印象中非常小的时候,吃的、穿的和现在的80后是没法比的。但是70后有70后的优势,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数字鸿沟。70后正好赶上了互联网爆发的第一个时代。这是这一代人巨大的优势。 我还记得当年我去央视工作的时候,栏目组墙根那儿排了一排电脑,坐着一排打字员小姑娘。为什么?栏目组上百号记者,几乎没有会用电脑的,所以领导不得不雇一群打字员,把大家的手写稿输进计算机里,变成电子稿件。而我进单位之后自己就会用电脑,直接在电脑上写稿子,还会发电邮,从新浪、搜狐网上直接获取信息。仅此一个小小的区别,基本上在信息结构上,我就把比我年长的那些前辈比了下去。虽然在业务技巧方面他们比我熟练,但是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方面我比他们先进,所以过不了几年我们这一代人的优势就显现了出来。 我再说一个普遍现象,70后这一代人到工作单位后,很快就会被重用。但是80后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既不是第一拨跃过数字鸿沟到达岸边的人,也不像90后那样生下来就是数字时代的原著民。80后是什么呢?他们是数字时代的移民。我问过身边很多80后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在初中或者高中才拥有自己的第一台电脑,他们阅读、学习、写作业都是在纸面上完成的,后来才逐渐开始用iPad或者电脑学习知识,所以他们是数字时代的移民,正好处于夹缝当中。 80后:悲催面对财富鸿沟 另外,70后还赶上了中国近十年来的财富大爆发。我当年是很穷的一个人,当时非常渴望拥有一个BP机。现在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BP机,其实就是寻呼机。我当时凑了一千块钱买了第一个寻呼机,别在腰上很神气。 我还记得那是一个大冬天,北京城漫天飘雪,我出门摔了一跤。因为太胖,我摔晕了过去,醒来之后第一个反应不是看腿折没折,而是检查寻呼机有没有坏。因为渴望那个东西渴望太久了,非常害怕这一下就给摔没了。 后来我就想,什么时候能拥有自己的第一台手机呢?结果第二年就买了。有了手机之后我又想,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车呢?没过几年,车也有了。等有了车之后我又在想,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房呢?我记得大学毕业的时候,跟一个同学跑到北京的一个叫回龙观的郊区去看房。 那时价格是3000多,气得我俩在售楼处门口跳脚大骂:“这个房地产商太黑心了,北京房价太不像话!”跟现在的90后骂北京3万和5万房价的心态是一模一样。 但是我们这一代人,毕竟赶上了财富大爆发的时机,只要自己省吃俭用一点,眼光稍微超前一点,然后家里再支援一点,我们还是能够够得着房价的边儿。可是对于现在1985年和1987年出生的这一批年轻人,他们才刚刚开始工作没赚多少钱,父母也没有攒下很多财产。你让他们面对现在北上广深的房价,他们掏出草稿本一算,无论如何都不相信自己现在的收入可以买得起一套房。 所以这又是一个财富爆发的鸿沟。 80后这一代人,从总体上来看,他们就是中国机会的夹缝一代,夹缝一代迎来的就是一场很悲催的人生。所以面对悲催的人生,你一定要有非常的方法。否则就很难摆脱这种命运。 罗胖荐书:《冬吴相对论》 作者:梁冬 吴伯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