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渔村儿童。香港贫民阶层的孩子,一般十岁左右,就要做担水、劈柴、洗衫、煮饭、喂猪和带弟妹等家务。 1969年2月,香港大澳,坐在简陋板屋前的老人。门口的春联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横批是“向阳花开”。 孩子和老人,这是人生的两端。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他们的表情、衣饰、言行,可能更接近于自然天真。从他们的脸上,或许更能接近真实地观察一个社会的状态。
1960年代,渔村儿童。香港贫民阶层的孩子,一般十岁左右,就要做担水、劈柴、洗衫、煮饭、喂猪和带弟妹等家务。 1969年2月,香港大澳,坐在简陋板屋前的老人。门口的春联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横批是“向阳花开”。 孩子和老人,这是人生的两端。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他们的表情、衣饰、言行,可能更接近于自然天真。从他们的脸上,或许更能接近真实地观察一个社会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