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大澳渔村一角。海滩上是临水而建的棚屋,左上角处是盐田。大澳渔港被三涌分为两地,纵横的水道和水上棚屋构成这里的独有水乡情境,故有“香港威尼斯”之称。大澳曾是一个主要渔港和驻军乡镇,一百多年来为香港的产盐区,现今仍为宁静的渔村。 1970年代初,香港离岛上晒咸鱼的小姑娘。大澳、长州等离岛最为著名的水产是咸鱼和虾膏。 1971年9月,香港长洲岛,造渔船。长洲岛约三平方公里,以渔业经济为主,故造船业发达,全盛时期有船厂、修船厂、桨橹厂二十多家,还有渔丝厂、渔钩厂等渔具业。传统的食品加工则有凉果、咸鱼、虾榚、梅菜等。而今传统生计日渐式微,洲民亦大部分往港岛谋生计,旅游业成为长洲主要经济来源。 1960年代,香港大澳渔港棚屋区。 香港的地理风貌就是“山海之间”,香港的前世呢?香港人总是说,香港本是一个小小的渔村,就像我们说现在的深圳 “原来是一个小小的渔村”一样。所以,渔村、渔民就是香港的根,海洋则是香港的母亲。在蒙敏生的摄影中,渔村渔民占有较大的比重,其中又以大澳渔村着力最多。香港的渔村渔港分布在大大小小的离岛上,在香港海域被称作“离岛”的岛屿有两百多个。一个“离”字凸显了它们在地理和文化上的边缘性质,正因为“离”,像大澳渔村至今还居住着古代南海船民的后裔,部分保存着早期香港的渔村风貌,成为香港的历史标本和怀旧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