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世纪和前6世纪,希腊人似乎完善了“polis”这一观念,即城邦。城市过去只是一座堡垒,一个危机时刻的避难所,此后却逐渐成为社会群体和身份标志。我们所了解的城邦有几种不同的统治方式,包括君主政治(源自“monarches”,意为“唯一的统治者”)、贵族政治(源自“aristoi”和“kratia”,意为最好的统治)、僭主政治(源自“tyrannos”,意为“独裁者”)、寡头政治(源自“oligoi”,意为“少数人”,指少数处于统治地位的精英)以及雅典实行的民主政治(源自“demos”,意为“人民”)。通往民主的道路进展缓慢,起点是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的梭伦(Solon)改制。但即使到了公元前462年伯里克利(Perikles)推行激进改革的时期,女性依旧不能直接参与公共生活,而且雅典依然承认奴隶制,与其他希腊城邦无异。随着城邦理念的演变,它的外在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纪念性神庙建筑兴起 公元前7世纪某个时刻,希腊建筑师开始考虑使用石料而不是木材来建造神庙。最早的一座很可能在科林斯,采用多立克风格(Doric style),因源于多立克地区而得名。石造神庙的观念由科林斯传播到连接伯罗奔尼撒半岛与希腊大陆的地峡,沿海岸线向北传到德尔斐(Delphi)和科孚岛(Corfu),然后迅速传遍了整个希腊世界。爱琴海群岛和小亚细亚海岸地区迅速形成了爱奥尼亚(Ionic)风格。科林斯风格直到公元前4世纪才形成(见第142页)。希腊人当时就认识到了这场建筑革命的重要性:建筑师开始撰写关于建筑的论文,这是已知最早的建筑论著,他们的建筑作品也为他们赢得了声誉,并且一直流传至今。 罗马时代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在著作中描述了多立克和爱奥尼亚风格(Ionic style),他的论述是我们了解希腊建筑的基础。然而我们并不是直接解读他的文本,而是通过早期近代的注释和插图来理解原文本,注释和插图中使用的名称是多立克和爱奥尼亚“柱式”而不是“类型”,但“类型”更加贴近维特鲁威原文中的“genera”。两种名称的区别是非常重要的:“柱式”代表一成不变的性质,僵化固定的建筑准则,而实际上现存的希腊建筑有着微妙而丰富的变化。 虽然多立克和爱奥尼亚神庙在建筑规模和地区偏好上有所差异,但基本功能构件非常相似(图5.8)。这种建筑的核心是它的主室,称为内殿(cella,或内厅[naos]),实际上也是其建造目的所在。内殿中放着一尊神像,就是整座神庙所敬奉的神祇。通常有立柱沿内壁排列,在视觉上衬托出神像,同时支撑屋顶。靠近内殿的是门廊,又称前殿(pronaos),在某些神庙中,内殿后还有第二个门廊,使设计更加对称,也可以放置宗教用品。在较大的神庙中,位于中央的内殿和门廊外围还有柱廊,称作围柱廊(peristyle),这种建筑便被称作围柱式神庙(peripteral temple)。围柱式设计一般是前后各有6至8根立柱,在侧面通常有12至17根,四角上的立柱计算两次。最大的爱奥尼亚神庙有双层柱廊。 柱廊不仅为神庙增添庄严,还为祭拜者挡风遮雨。它既不算外部结构,也不属于内部空间,因此起到了过渡区域的作用,横亘于凡俗世界与神圣内殿之间。有些神庙建在神圣的树丛中,耸立的坚固廊柱使神庙融入自然。柱廊又与内殿中的立柱遥相呼应,使建筑内外合为一体。大多数希腊神庙入口朝东,面向朝阳。神庙东面通常是祭坛,是祭祀活动必不可缺的。祭坛面朝神像和希腊城邦中前来祭拜的民众,希腊人正是在祭坛上举行祭神活动。 多立克和爱奥尼亚风格的区别在建筑的正面表现得最为明显。希腊人描述建筑构件的许多术语,如图5.9所示,到今天仍然通用。建筑主体在一个高于地面的平台上,平台一般有三级台阶,称为台基(stereobate)和柱基(stylobate)。多立克式立柱(Doric column)由柱身(shaft)和柱头(capital)构成,柱身上通常有竖直的浅槽,即柱槽(fluting)。柱头包括一个外扩的钟形饰(echinus)和一块称作柱顶板(abacus)的方石板。檐部(entablature)包括立柱支撑的所有水平构件,又分为额枋(architrave,直接由立柱支撑的一排石板)、檐壁(frieze,由三垄板[triglyphs]和嵌板[metopes]交替组成,三垄板带有三个沟槽,嵌板光滑或带有雕饰)以及一个突出的水平檐口(cornice),或称檐楣(geison),檐口上有时有檐沟(sima)。檐部又支撑着呈三角形的三角楣(pediment)和屋顶的构件(倾斜的檐楣和檐沟)。 爱奥尼亚神庙通常多一层水平基座,或称地基(euthynteria),同样有三级台阶。爱奥尼亚式立柱(Ionic column)与多立克立柱的不同之处在于每根立柱都有一个装饰性柱础(base),也许一开始是用来防止柱子底部被雨水侵蚀的。柱身较细,向上收窄也较不明显,柱顶板下方有一个双重的涡卷形结构,或称涡卷饰(volute),宽度远远超过柱身。与希腊大陆的风格相比,爱奥尼亚式立柱缺少那种结实强健的特质。相反,它使人联想起一株正在生长的植物,一株棕榈树,这一点与早先的埃及立柱相同,尽管它可能并非直接源于埃及。额枋上方的檐壁是连续的,而不是直观地分为三垄板和嵌板。 多立克式和爱奥尼亚式神庙都是用石板拼成,不用灰浆,因而要求石板的形状十分精确,以保证结合部位平整。必要时用金属暗销和扣钉将石块连在一起。除极少数特例以外,立柱一般由一段段鼓石(drum)构成。整个立柱组装到位以后才开凿柱身的柱槽。木椽上覆以陶瓦形成屋顶,天花板采用木制横梁。因此火灾一直威胁着神庙的安全。 这两种风格是如何在希腊出现的,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地形成简洁凝练的体系,这些问题依旧令人疑惑。现存最古老的神庙遗迹表明,公元前600年之后不久,多立克风格的主要特征便已初具雏形。早期运用石料的希腊建筑家看来有三个不同的灵感来源:迈锡尼和埃及的石质建筑,以木头与泥砖为原料的希腊前古风建筑。希腊神庙的中央部分,即内殿和前殿,可能源自迈锡尼王宫谒见大厅的布局(见图4.19),这种借鉴也许是传统的延续,或是传统的复兴。若果真如此,这层关系或许就反映了迈锡尼文化在晚期希腊神话中的崇高地位。多立克式立柱的柱身由下而上逐渐变细,而米诺斯-迈锡尼式柱身是上粗下细。在此之前两千多年,在萨卡拉的佐塞金字塔墓葬区就有柱身带柱槽的半柱(见图3.6)。此外,神庙应该用石料建造并有大量立柱,这一观念也是来自埃及的,尽管埃及神庙规模更加宏大,内部空间更加开阔。学者猜测,希腊人自埃及汲取了许多切割和砌筑石料的技艺,以及一些建筑装饰与几何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希腊的围柱式神庙可以视为埃及圣殿的柱式庭院,只不过内外结构恰好相反。 一些学者将多立克式建筑的发展看作木制形式的石材化(即向石材的转化),因而以石制结构实现木材的功能。由此推论,三垄板一度用于遮挡木梁顶端,木梁原本由下方的木楔固定,后来演变成水珠状装饰物,名为珠状饰(guttae)(见图5.9)。嵌板则是从填补三垄板之间空隙以抵御天气变化的木板演变而来。飞檐托块(mutules,扁平的突出石块)则对应了木质屋顶中椽的末端。然而有些推论较有说服力。部分学者提出,三垄板的垂直分隔代表着三根半圆木,这种说法看来几乎不可能,柱身凹槽也未必是表现了树干上的锛痕,因为埃及的建筑师也在立柱上凿出柱槽,但他们很少使用木材来做支撑构件。建筑史学家需要不断思考如何从功能上对风格特征加以解释。 佩斯图姆的多立克式神庙 早期多立克式神庙的范本是意大利南部城市佩斯图姆(Paestum)两座保存完好的神庙,古风时期,那里曾是一个繁荣兴盛的希腊殖民地。两座神庙供奉的都是宙斯之妻,也就是赫拉女神,只是赫拉神庙II(Temple of Hera II)的建造时间要晚将近一个世纪,赫拉神庙I的结构被称为“公堂”(Basilica),即长方形的公共建筑(图5.10)。两座神庙的比例截然不同。神庙I (图5.10左侧)显得低矮平展,而神庙II则显得高大紧凑。这并不仅仅是因为神庙I的檐部大部分已不复存在,还因为神庙I是九柱式(enneastyle)建筑,而神庙II则是六柱式(hexastyle)。立柱外形改变也是原因之一。在这两座神庙中,立柱的柱身都不是上下一般粗细,柱身三分之一处略为向外鼓出,到三分之二处又缩回。这种鼓起的效果称为凸肚(entasis),在建成较早的神庙I中更为明显。观者会觉得立柱在上层结构的压力下向外鼓出,而纤细的柱顶尽管有向外伸出的垫状柱头相助,也几乎难以承受沉重的压力。整个建筑由此获得了非凡的生命力,俨然有一种压力正蓄势待发。 赫拉神庙II是保存最好的多立克式神庙之一(图5.11),向我们展示了大型多立克式神庙中支撑天花板的方式。内殿内部有两排立柱,每排上方又各有一组较小的立柱,尽管中间隔着额枋,但仍然形成了柱身自下而上不断变细的效果。这种双层内部结构最早见于埃癸娜岛(Aegina)的阿维亚神庙(Temple of Aphaia),建于约公元前5世纪初。插图所示是那座神庙的复原图(图5.12),可见神庙结构的细节。 早期爱奥尼亚神庙 爱奥尼亚风格的出现比多立克风格约晚半个世纪。由其植物装饰来看,似乎深受近东风格的启发。与爱奥尼亚柱头最接近的是伊奥利亚(Aeolic)柱头,发现于老士麦拿(Old Smyrna)地区、希腊东部以及爱琴海东北部,而它本身明显是源自北叙利亚和腓尼基。最早的爱奥尼亚神庙建于希腊的爱奥尼亚区,主要城邦竞相在那里建起规模宏大、装饰富丽的神庙,彼此公开竞争。这些早期建筑很少留存至今。以弗所(Ephesos)的阿耳忒弥斯神庙(Temple of Artemis)在古代享有盛名,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约公元前560年,以弗所人(Ephesians)聘请西奥多罗斯(Theodoros)在神庙地基上动工。此前不久,西奥多罗斯刚和另一个建筑师罗伊科斯(Rhoikos)在萨摩斯岛(Samos)设计了一座巨大的赫拉神庙。克诺索斯建筑师契斯佛龙(Chersiphron)及其子梅塔杰那斯(Metagenes)撰写过一篇论著,专门论述西奥多罗斯和罗伊科斯的建筑。与萨摩斯岛的神庙相似,以弗所的神庙也是双层围柱(dipteral)结构,外周有两排立柱(图5.13)。加上柱头类似植物,这座建筑看起来就犹如一片森林。阿耳忒弥斯神庙比赫拉神庙更大,还是第一座几乎全部采用大理石建造的纪念性建筑。这些爱奥尼亚立柱象征意义明显:它们强调了各自城市对地区的领导权。
詹森艺术史(插图第7版)——古风艺术:城邦的艺术(部分)
书名: 詹森艺术史(插图第7版)
作者: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原作名: Janson's History of Art : The Western Tradition, 7E
译者: 艺术史组合翻 | 实验小组 | J·E·戴维斯
出版年: 2013-7
页数: 1232
定价: 698.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10048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