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社会变动不已,审视艺术的语境也在不断变化,所以我们对艺术以及整个时代的解读和领悟也会演变。例如1962年本书第一版印行时,内容中并没有包括女性艺术家,这是当时教科书的通例。美国与世界上多数地方一样是男性主导的社会,历史也只关注男性。那个时代人们期待的是女性承担贤妻良母的角色,她们工作也不过是为了补贴家用。人们不认为她们会成为艺术家,仅有的几个知名特例也没有获得以男性居多的历史学家的认真对待。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女性主义运动颠覆了对女性角色的狭隘认识。结果,在过去的四十年间,艺术史家(其中出现了很多女性)“重新发现”了为数众多的女性艺术家。她们当中有很多杰出艺术家,有生之年就已经赢得了人们的高度尊敬,尽管女性要成为职业艺术家,她们必须努力克服来自社会乃至家庭的巨大阻力。 17世纪的荷兰画家朱迪思•莱斯特就是其中一位重获发现的女性艺术家,她若不是弗兰斯•哈尔斯的学生,至少也是他的追随者。几个世纪以来,莱斯特的所有画作都归于其他艺术家名下,其中包括哈尔斯和赫里特•凡•洪特霍斯特(Gerrit van Honthorst),或者标为“作者不详”。但在19世纪末,通过分析她的签名、文献和风格,人们重新发现了莱斯特,她的作品也逐一回归她的名下。惟有女性主义运动,才能将她从籍籍无名中提升为当时成就卓著的画家之一,其地位之重要足以载入艺术史册。女性主义运动启发了评价艺术的新语境,倾向于赞扬而不是否认女性的成就,关注研究与性别有关的问题,以及艺术中表现女性的方式。 从这一角度出发,莱斯特作于1633年前后的《自画像》(图I.9)就尤为引人注目。从尺寸和年代上看,这可能是莱斯特为申请加入当地画家行会(哈勒姆的圣路加行会)而提交的作品。当时不鼓励女性加入行会,那是男性巩固其职业地位的专属领地。女性艺术家一般也不招收学生。当莱斯特在男性世界里开辟出自己的事业时,她同时打破了这两种传统的束缚。在这幅自画像中,她将自己表现为一位备有大量画笔的艺术家,以此表明她对该媒介的娴熟掌握,这正是用于自荐的画作所要展示的内容。画架上的作品是一幅未完成的风俗画(日常生活一瞥),她以之成名的绘画类型。我们必须注意,当时的艺术家极少把自己画成在画架旁辛勤创作的样子。他们想让自己有别于低微的工匠,把自己表现为属于更高阶层的人物。然而,作为拒绝服从男性期待的女性,莱斯特需要清楚地表明她确实是一个艺术家。所以她很聪明地改变了作画时的装束,从而提升了自己的地位。画里的她着装得体,生活富足,就像其肖像中的顾客那样。这幅所谓“惟妙惟肖”的画作中,她微张的嘴唇赋予自身一种随意而自信的动感,好像她正与某位客人或观画者平等地交谈着。除莱斯特之外,本书也介绍了阿尔泰米西亚•真蒂莱斯基和伊丽莎白•维热-勒布伦,她们的作品曾在1976年题为“女性艺术家:1550—1950年”的大型展览上展出,此次画展先后在洛杉矶和纽约布鲁克林区举办,为确立女艺术家的重要地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詹森艺术史(插图第7版)——社会语境与女性艺术家
书名: 詹森艺术史(插图第7版)
作者: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原作名: Janson's History of Art : The Western Tradition, 7E
译者: 艺术史组合翻 | 实验小组 | J·E·戴维斯
出版年: 2013-7
页数: 1232
定价: 698.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10048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