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战斗力 军事体制 清国的战争机构以皇帝为最高统帅,由朝廷的军机处、兵部、总理衙门组成。国家发生动乱或遭到外来侵略时,皇帝命令各省总督率将帅前往征讨作战。1894年清日战争爆发数月后的11月2日,朝廷新设“督办军务处”全权指挥对日作战,职能相当于日本的“战时大本营”。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受制于朝廷督办军务处的指挥,负责满洲及胶州湾地域的防卫,指挥北洋陆军、北洋水师对日作战。 清国军队的编制没有番号,部队的识别通常依据旌旗上将军姓氏判断其所属。陆军分步兵、骑兵两兵种,建制中没有独立的炮兵、工兵、通信兵、辎重运输兵等专业性兵种。炮兵混编在步兵营内,炮手在步兵营内调用。战时,步兵营临时募集应民夫,担任野战部队的架桥、炮具、行李搬运等任务。 清军建制是以营为基础单位的编制,正规步兵营定员505人,下设四个哨队和一个营部,每哨定员108人。营官包括参将、游击;哨官包括都司、守备、千总。正规骑兵营内设五哨,兵员263人、马276匹;一哨52人、马54匹;指挥部3人、马6匹。数个步兵营和骑兵营组成一个军,军分前军、后军、左军、右军、中军,由总兵和副将担任指挥。若干个总兵的战斗体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集团战力,归陆路提督指挥。各营内配置文官,担任账房、弹药补充、军粮给养等后勤职能。 清军编制中没有固定的卫生兵编制,军中合格军医严重不足,和士兵比例相差悬殊。士兵治疗伤病费和营养费实施个人负担制,伤病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救助治疗。骑兵部队缺少足够的兽医,作战马匹出现疾病时难以做到及时救治。清军卫生编制贫弱,成为清军整体战力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清军各营单位的编制,不满505人整编的情况比较普遍。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驻军,分称“军”、“勇”、“旌”、“队”等杂牌编制,散在的杂牌营中冒充正规营私领军饷者不乏其数。若按满员统计,全国陆军合计862营,其中骑兵192营,总兵员40余万人。清日战争开战前,日本参照获取的清军编制情报,制定了本国参战人员的动员计划。但是在实战中统计发现,清军步兵营实际编制多数是350人,骑兵营250人。按此类推,清军战争总兵员数约35万。 战争期间,清国朝廷临时新征兵60余万人,全国各总督防区的清国陆军兵员数合计962,463人,与日军总兵员数240,616人比较,总量超过日军3倍。但是清军大部分散在全国各地,战时从内地调遣出关作战的部队,兵员搬运及后勤支援上存在诸多困难。因此,清日战争时,清军实际参战部队只有十余万人,作战兵员的实际数量劣于日军。 武器装备 直隶总督李鸿章自倡导洋务运动以来,主张军队西洋化,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武器装备清军。北洋大臣麾下练军、勇军的营队大多配备洋式枪炮,聘用外国将校教练部队熟悉近代战法。 清国陆军的武器主要有四种类型:一、原装西洋进口枪炮;二、国产仿造西洋枪炮;三、国产清式枪炮;四、传统刀剑矛类冷兵器。清日战争开战时,清军装备了大量毛瑟枪、来福枪、速射机关枪、克鲁伯炮等先进武器,其中还有西方先进的连发式步枪。据悉,北洋陆军早期参战的精锐部队,武器装备优于日军。战斗中,日军从清军将校俘虏口中获知,五分之一的清兵使用西洋新式连发步枪,每营配备的枪支一般在300支左右。 1881年清国的兵器制造局成功仿制美式加特林轮转机关枪,又称连珠格林炮。1884年,仿制德国克鲁森式后膛炮、美式诺登菲手摇式多管连珠炮。炮队配备各种原产和国产山炮、野炮。炮弹种类有锐钢弹、尖锐弹、坚铁弹、圆筒弹、榴弹、霰弹、榴霰弹等多种类型。 清国海军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个水师,保有舰船82艘,水雷艇25艘,总吨数85,000吨。北洋水师属北洋大臣管辖,基地设在威海卫,负责旅顺口、大连湾、胶州湾海域的防卫。南洋水师所属南洋大臣,基地设在吴淞口,负责江苏沿海和长江水域的防卫。福建水师属闽浙总督管辖,基地设在福州马尾,负责浙江、福建、台湾沿海的防卫。广东水师属两广总督管辖,基地设在广州黄埔,负责广东沿海的警备和防卫。 清国海军的近代化装备远超过陆军,主战舰船都是购置于德国、英国的著名舰船兵工厂。“定远”、“镇远”两主力舰,舰体装甲坚厚,装备4座30.5厘米口径6,000米射程的大炮,曾经让日本人为之落胆。海军拥有操作近代化军舰的人才,舰队管带(舰长)绝大多数出身欧洲军事院校,具有优秀的海军院校学历,被朝廷视为大清国的军事栋梁,享有清国军队最高的待遇。海军拥有优良的海防要塞体系,配备完善的舰队后勤支援。炮台炮群的火力,能覆盖十余里之外的海上目标,令敌舰不敢贸然接近港湾。 大清皇帝与日本国宣战并非不自量力之举。清国陆军有近百万军队的动员力量,几十万支枪械,上千门炮械;规模庞大的近代海军——北洋水师,拥有大小舰船60余艘;海防要塞旅顺、威海卫坚如磐石。而且战争在清国境内以防御战为主,占有地理的优势。大清国面对倭邦小国的挑衅,无论从保卫国土的主权还是为维护东方大国的面子,都有必须与日本一战的理由。清国人的战争思维符合国家利益的基本原则,也符合对本国战力的评估,清国皇帝相信凭大清国的实力可以战胜日本。 日军战斗力 军事体制 明治天皇(睦仁)是日本国家战争机构的最高统帅,战争的决策由内阁、外务省、军部大本营负责,最后呈天皇裁可。日清战争的始发,就是先由文人内阁挑起争端,继而军部强硬派积极主战,文武势力联合以逼宫的方式,迫使天皇恩准开战。从日本战争指挥机构及军事编制表可知,日军战争大本营直辖海军省、陆军省、军令部、参谋本部、宪兵,拥有军事上至高的权力。强力的指挥体制和严谨的军事编制,形成了能适应近代战争需求的军事系统。 1873年,明治国家对新军编制实施了重大改革,陆军编成六个师团和一个近卫师团,屯驻国内各地。和平时期,部分师团以屯田兵的形式,在偏远地方担任警备、训练、开拓未开垦的土地资源,部队自给自足、休养生息、积极备战。第一师团驻东京周边、第二师团驻仙台、第三师团驻名古屋、第四师团驻大阪、第五师团驻广岛、第六师团驻熊本,近卫师团驻守近畿东京,保卫天皇和政府机构的安全。全军整合编成七个师团,总计123,047人,马38,009匹。上等兵以下战斗员总数63,360匹,骑兵2,121人。野炮168门、山炮72门。每个野战师团的编制为,步兵12个大队、骑兵3个中队、炮兵6个中队、工兵2个中队、辎重队以及独立作战配置的诸机关,总员18,492人,马5,633匹。各野战师团上等兵以下战斗员9,600人,骑兵303人,野炮24门,山炮12门,以及占总数三分之一强的非战斗人员和军夫。相同规模的两个或三个野战师团,根据作战需要组合在一起编成一个集团军。军编制下的独立作战体制,在战时临时配备野战电信队和军兵站部(后勤部队)。和平时期由参谋总长担任全军的统帅,战争时期编成的集团军和各师团,直属全军临时最高机构大本营指挥。 日清战争开战时,日军诸部队总动员220,580人。开战后,一些师团兵员得到补充,加上朝鲜半岛山岳地带不宜使用野炮,炮兵连队全部改配山炮,清国北部马粮筹集困难,马匹用量减少等因素,作战实际用兵超过总动员数,合计240,616人,马47,221匹。除军事人员外,还派遣高等判任文官、雇员、佣员等6,497人。全国雇用的战争临时军夫为 154,000 人,主要担任作战部队物资搬运输送的职能。 1894年清日宣战,全军编制根据作战需要进行了调整,增设两个粮食兵站纵列、临时攻城厂纵列、第一第二电线架设支队、临时南部兵站电信部、临时东京湾守备司令部、临时东京湾守备炮兵队、临时下关守备队司令部等编制。9月以降,再增设第一军预备炮厂、第一第二军临时攻城厂、第二军兵站电信部,以及各师管辖内的临时预备马厂、大本营所属临时测量部等编制。根据战地患者送还收容的需要,在广岛、松山、丸龟、熊本、小仓、福冈、名古屋、金泽、丰桥、高崎、佐仓、东京、仙台、新发田、青森、大阪、姬路、大津、对马、横须贺、下关等地开设军队医院,接收战地回归的伤病兵。 1895年日军为准备直隶决战,在旅顺设立统辖作战的大总督府。旅顺口、大连湾新设临时旅顺口要塞炮兵联队、临时旅顺口炮台监视队、临时大连湾要塞炮兵联队、临时大连湾炮台监视队。各军新编大桥、小桥架设纵列、第一军桥梁纵列、第二军桥梁纵列、临时海城守备炮兵队、屯田兵团的临时第七师团。台湾作战方面,编成独立野战电信队、联合舰队附属混成支队。 全军后方兵站组织,由兵站总监部长全权统辖兵站事务、运输通信事务、野战总监事务、野战卫生事务。兵站总监部的运输通信长官,统管铁道、船舶、车马、电信、邮递事务。野战监督长官统管野战军会计事务。野战卫生长官统管野战军卫生事务。各野战军有独自的后方兵站部,统筹管理兵站监部、兵站辎重部、兵站司令部的战时后勤支援。兵站监部包括:宪兵、法官部、金柜部、粮饷部、军医部、兵站电信部。兵站辎重部包括:第一军野战炮厂、野战兵工厂、炮厂监视队、辎重监视队、卫生预备员、卫生预备厂、患者输送部、兵站粮食纵列。第二军野战兵器厂、野战兵工厂、炮厂监视队、辎重监视队、卫生预备员、卫生预备厂、患者输送部、兵站粮食纵列、兵站电信员、电信预备厂。 日清战争期间,日本前往海外的雇用军夫达十余万人。军方重金雇用大量军夫,是根据日本马匹体质偏于贫弱,马匹产地偏远,征集困难;而朝鲜和清国本地马匹和粮草入手不易等现状,作出的由人力补充动力的决定。 武器装备 日本步兵的枪支品种比较单一,主战部队的步兵和工兵配备明治十三年式和十八年式村田式步枪,骑兵和辎重队配备十三年、十八年式村田骑式步枪。部分后备部队配备美国造比堡迪步枪、英国造士乃徳M1866步枪,骑兵配斯本瑟仿美式骑步枪。军官配备英国造转轮手枪和国产二十六年制式转轮手枪。装备村田枪的步兵,每枪携带子弹70发,大队小行李中备份30发,弹药大队备份100发,步兵平均每人配备弹药200发。村田骑式枪比较短,每枪携带子弹30发。下士以上军官配备手枪,每人配备子弹36发。 日军野炮和山炮是大阪炮兵工厂铸造的国产青铜炮,炮口径7.5厘米、野炮弹初速428.6米、最远射距5,000米;山炮弹初速256米、最远射距3,000米。野炮搬运用六匹马牵引,山炮炮身和炮架可以分解,用三匹马驮运。炮兵随行携带炮弹数,野炮142发,山炮144发。后续纵队预备炮弹,野炮144发,山炮144发。战时野炮每门平均286发,山炮每门平均288发。炮兵携带多量炮弹是为了在补给不足的状况下,维持连续打击的能力。 1872年,日本改革海军体制,扩充新舰。日清开战前,日本海军的军舰数量已经可以与清国舰队匹敌。炮舰数28艘,吨位57,631吨;水雷艇24艘,吨位1,475吨,合计舰艇数52艘,总吨位59,106吨。海军装备新锐主力战舰,松岛、桥立、严岛、吉野、扶桑、浪速、高千穗、秋津洲、千代田、高雄、八重山、赤城、比叡组成常备舰队,战争初期捕获的清军降舰“操江号”也编入联合舰队。老朽舰船用于沿岸防卫的警备,后改称西海舰队。战前日本从英国购买的“龙田号”新锐鱼雷炮舰,在交货归国途中日清战事爆发,英国政府宣布局外中立,将回航中的“龙田号”扣留在也门国首都亚丁,于1895年1月20日被释放回国,3月19日“龙田号”回到横须贺军港,编入西海舰队。此外,海军风帆舰3艘,日本邮船会社所属大型汽船4艘西京丸、山城丸、近江丸、相模丸,改装成炮舰征做战时军用船。海军还有诸如警备舰、练习舰、测量舰、非役舰等非作战舰只。 日清战争开战前,日本海军为了与清国海军作战,对舰队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常备舰队和西海舰队合并,组成临时“联合舰队”,舰船分驻在横须贺港、吴港、佐世保港的三大军港基地实行统一指挥。联合舰队中的常备舰队负责对清国海军作战,西海舰队担负国土防卫。常备舰队拥有最强的战舰,舰队吨位、速度、火力、机动性都保持最强的作战状态。战舰除担任海上作战外,也协助陆军运兵船进行护卫任务。 清日两国军力比较 清日两国军力,单纯从武器装备上比较,不能准确评估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军队战斗力。近代战争力量,通常表现为国家的综合实力。包括兵役制度、武器装备、交通运输、兵站支援、野战通信、军队医疗、情报收集、媒体宣传等诸多环节。 (1)兵役制度 清国军队属于皇帝的皇家军队,佣兵体制。日本军队属于效忠天皇的国家军队,义务兵体制。日本的国家军事体制特性优于清国。 (2)武器装备 陆军 清军大炮和机关炮总和1,733门,日军大炮294门,炮械比5.9 : 1。清军洋枪装备23万支,旧式枪械4万支,12万参战部队枪械装备率85%。日军包括辎重运输兵在内的战斗人员全部配备国产及进口洋枪,枪械装备率100%。从炮械机动性、枪械简易性、弹药配套性评价,日军优于清军。 海军 清日两国海军都是倾两国财力武装的高科技兵种,清国进口的外国战舰在吨位上名列亚洲海军第一。1887年,日本加速引进新锐战舰,至清日战争开战,性能优异的战舰吨位已经超越清国。综合比较清日两国舰队各项指标,日本联合舰队,优于清国北洋水师。 舰船吨位 清国水师的战舰数量、吨位、舰种超过日本海军。清国居优势。 船体材质 钢铁材质的装甲舰,清国18艘,日本12艘。清国居优势。 舰船动力 开战前日本进口的战舰数量超过清国,蒸汽动力5,000马力以上的战舰,日本9艘,清国6艘。日本居优势。 巡航速度 航速16节以上的战舰,日本10艘,清国2艘。日本居优势。其中,令各国瞩目的日本新购舰“吉野”号堪称世界上最快的战舰,巡航速度达到22.5节。此舰原系清国订购舰,因资金不足而放弃。 战舰炮力 前10位主战舰主炮平均口径:清国舰20厘米,日本舰22.9厘米,平均口径日本居优。大口径舰炮的发射速度,平均1弹需1分钟以上。速射炮:清国舰无标准装备,日本有3艘战舰装备12—15厘米中口径速射主炮;8艘舰装备有12厘米中口径速射副炮。日舰火力占优。速射炮最大特点,是炮弹发射时产生的后坐力推动炮身沿滑轨向后移动,吸收炮身震动引起的负面影响,保持整个炮体的稳定性,短时间内可以连续发射。中口径速射炮发射速度,平均1分钟6弹以上。 装甲防御 “定远”、“镇远”舰舷侧装甲厚35.6厘米,炮塔30.5厘米。黄海海战实战中“定远”舰被弹大小炮弹159发、镇远舰被弹200发,均未破穿装甲。炮塔、弹药库、动力等要害部在重装甲保护下,舰体战斗力没有丧失。日舰包括旗舰“松岛”号在内的战舰被弹134发,虽然装甲没有清舰坚厚却没有被破甲击沉。 舰队指挥官 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三年私塾学历,陆军军官出身,历经对太平军和捻军陆战经验,无海战经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祐亨,东京大学前身幕府“开成所”公派英国留学,历经炮术学、航海术学专修,参加过萨英战争(按:指1863年日本萨摩藩与英军的武装冲突)和戊辰海战(按:指爆发于1868年的日本倒幕战争),1889年曾任海军大学校长。 (3)交通运输 开战前,清国全国保有铁路300公里,海上靠租赁洋船运兵。日本国内铁道线全长3,200公里,保有火车头417辆,客车1,550辆、货车5,583辆。陆军征用汽船112艘212,636吨,海军征用汽船24艘45,750吨。日军兵员及军需物资搬运机能和效能优于清国。 (4)兵站支援 日军设置有“兵站基地”、“积集基地”、“积集主地”、“兵站主地”、“兵站地”、“海运地”的兵站物流系统,成功实现了越海作战。清军后勤保障没有成熟的兵站体系,实战中后勤支援链不能保障。日军后勤保障能力优于清国。 (5)野战通信 清军本土作战,专属北洋防务的军事通信网络电报线达6,500里,通讯系统优势显著。日本国内通信业发达,军队内设通信兵编制,敌国境内作战,以新设线路和夺取清国原有线路通信为主要手段。野战通信保障清日两军近似。 (6)军队医疗 清国军队中没有明确的卫生医疗编制,军队内的医疗处于一种涣散的无组织状态。清日战争中,清军野战军战场医疗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正规的医疗主要来自西方红十字会的慈善援助。日军军队编制中有严谨的军事医疗体系,如在战争中,军、师团、兵站、占领地总督部均设军医部。部门设队属卫生员、卫生队、野战医院、卫生预备员、卫生预备厂、患者输送部、兵站部附属卫生部员等医疗部门,有效支援战场医疗。在军队医疗体系方面,日军优于清军。 (7)情报收集 清国不重视情报工作,国家及军事体系没有专门的情报机构。国内长期存在大量日本间谍和清国奸细,广泛搜集清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情报。日本重视情报战的价值,驻外公使馆有谍报课,由间谍武官、情报员、侦察员,以及旅居清国的居民,构建情报网络。战前、战中、战后,日军都能及时得到清国的军事动向。清日战争的失败,也被认为是情报战的失败。情报工作,日本优于清国。 (8)媒体宣传 十九世纪的清朝,延续祖上严厉的愚民政策,国人被禁止过问政治,报刊媒体更在严控之列,不能为清国在世界上扩展影响。明治维新以来,脱亚入欧使日本成为亚洲文明国家的象征,日本有效运用了媒体宣传的作用。即使在战争中,日本也成功利用了媒体的力量,使清国处于严重被动之中。媒体宣传,日本优于清国。 (9)军夫体制 “军夫”体制是日本近代战争后勤支援的重要力量,军夫编入正规军内,组成受制于军法的有组织集团。日清战争中15万军夫大军,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与之相比,清国军队缺少明确的后勤保障体制,战争中主要靠清兵本身或没有组织体制的临时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