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生于1833 年,卒于1905 年,是德国知名的地质地理学家。曾担任波恩大学、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的教授,晚年多次荣任德国地理协会会长。李希霍芬在1868 年至1872 年间对中国进行了七次地质考察,足迹遍布当时18 个行省中的13 个,对中国的山脉、气候、人口、经济、交通、矿产等进行了深入的探查。回到德国后,李希霍芬总结考察成果完成了五卷本传世巨著《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China: 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unddarauf geründete Studien)。除了提出了著名的黄土成因说,李希霍芬还是第一个指出罗布泊位置的地理学家,而且首创了“丝绸之路”这一名称,至今在德语中中国的祁连山脉仍然被命名为“李希霍芬山脉”。 李希霍芬在其研究领域可谓硕果累累,一生共出版了将近200 部著作,是近代地质地理学界的先驱人物,生前即拥有极高的学术和社会地位。其对中国的研究更是前无古人,近代中国地质学创始人翁文灏曾称李希霍芬为“最先明了中国地文之伟大科学家”。尽管如此,除了地质学界李希霍芬的名字对读者来说却十分陌生,甚至远没有他的学生斯文•赫定(Seven Hedin)知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李希霍芬的作品多为学术著作,且几乎都没有被翻译成中文。李希霍芬逝世之后,他的学生蒂森(E.Tiessen)从其遗留的笔记和手稿中发现,李希霍芬其实早就希望能够出版一本通俗的在中国的游记,但未能如愿。最终在学生们的努力之下,这本主要由蒂森整理编辑的《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Tagebücher aus China)终于在其逝世两周年之后的1907 年得以问世。 这本日记的主要部分来自李希霍芬所遗留的手稿,其中包含一些从未面世的内容,为读者能进一步了解彼时的中国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该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凡是标有日期地点的段落均出自李希霍芬生前的日记;出自信件的内容段落前单独标示;还有一部分内容是蒂森根据遗留手稿并添加了相应内容编辑而成。此外书中还附上数十幅李希霍芬亲手绘制的风景人物草图,更直观地展示了他旅行中所见的中国的各种景象。 将这本旅行日记翻译成中文必将首先有助于学界深入对李希霍芬的研究,其次也将帮助读者从一位外国地理学家的崭新角度了解清末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历史情况。此外李希霍芬在中国的考察不单单出于学术目的,还有一个主要目的是为德国殖民侵略搜集情报,为此李希霍芬甚至拥有直接给当时的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写信汇报研究成果的自由。在考察完舟山群岛后,李希霍芬就在日记中毫不讳言地写道:“如果普鲁士政权想在中国占领一座自由港的话,舟山是个不错的选择。”天津教案发生后,李希霍芬在给父母的信中,更是直接表示出,对中国“或许最后将不得不使用武力,那时我之前在中国的考察将会派上用场了”。可见李希霍芬身上的殖民色彩不容忽视,翻译这本旅行日记也将有助于更加清晰地揭示清末欧美列强的殖民侵略历史。 蒂森在编辑这本旅行日记时,省略了专业的地质地理学方面的内容,更多地将李希霍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展现给读者。作为一本通俗游记,译者在翻译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书中出现的近500 个清代地名。这些地名大到行省,小至村落,为此译者查阅了《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郭沫若主编)等大量文献,力求能准确还原这些地名。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地名未能考证出来,对此译者作了音译处理,并逐一标明。这主要是由于译者在地理历史方面能力有限,所掌握的资料有限。另外书中李希霍芬曾写道:“在记录地名的时候我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虽然我多次请求中国人说得慢一点儿,发音清楚一点儿,但他们总是说得特别快,我只能连蒙带猜地记下近似的发音。”可见由此造成的错误遗漏可能也是存在的。再次,蒂森在编辑这本日记的时候,学术界并没有一套公认的汉字拼写方式,蒂森对日记原稿中的一些地名作了更改,比如用s代替hs等,整理过程中是否存在错乱之处也未可知。 此外,从书中的一些段落可以看出李希霍芬对中国的了解也有不少错误之处,比如在芜湖县,李希霍芬这样写道:“芜湖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来自浙江那边的两条河流在此处汇入长江,这里土地肥沃,通过运河和东部下游的水系连接起来。可以证明的是,以前长江除了现在的支流以外还有第二部分支流并且与之构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三角洲地带。在芜湖,长江的一条支流向东汇入太湖(Tai hu),由此又有一条分支流向杭州,还有两到三条继续向东汇入大海。”这里李希霍芬显然是受了郦道元《水经注》的误导。李希霍芬因其肩负着为普鲁士殖民侵略搜集情报的任务,在记录日记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站在侵略者的立场说话,比如将天津的大沽口说成是中国人狡诈的杰作等。为了保证译文的真实性,译者对上述两种情况都是按照原文翻译。因水平所限,如有错误遗漏之处,还望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的上下册分别由李岩和王彦会独立翻译完成,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华林甫教授的悉心指导,作为本书的专业译审,华林甫老师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逐字审阅了书稿,并帮助译者考证出数十处地名的翻译。对外经贸大学德语系的于景涛博士作为本书的德文译审,也为本书的翻译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和指导。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徐浩教授尽心尽力促成了本书的最终出版。商务印书馆的李建军、王希编辑也为本书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在此对上述师长表示衷心的感谢。 将此书献给一诺和暖洋。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译者前言
书名: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
作者: [德] 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李岩 | 王彦会
出版年: 2016-6
页数: 755
定价: 9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
ISBN: 978710012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