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听说过一种新的症候,叫作无手机焦虑症(Nomophobia)? 我不知道这个词的出处,不过在英语里,它是“No Mobile Phone Phobia”(没 有手机焦虑症)这个短语的缩写,表示离开手机就会感到焦虑。我很愿意 把它当作一个笑话,但统计数据会告诉你令人悲伤的现实。
在美国,29% 的智能手机用户表示“无法想象没有手机的生活”,67% 的用户会经常查看手机上有无信息、提醒或电话,哪怕手机并没有响铃或 振动,67% 的人出现过“铃声幻听”,检查之下发现手机其实没响。
习惯了随时在线的人很难离线。比如说,你需要感觉到被重视,或者 需要显示存在感,你希望有人需要你,希望得到参与感 ;你也可能缺乏自 信,想要取悦别人,或是自尊心不足,害怕承担责任,缺乏意志力,如此种种。
我们天生热爱眼下的满足
心理学家沃尔特 • 米歇尔(Walter Michel)曾做过一个富有创意又非 常切题的心理学实验。实验的受试者是 600 名 4 ~ 6 岁的儿童,沃尔特给 了他们每人一块棉花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能坚持 15 分钟不吃掉这块 糖的话,你就能得到第二块糖。然后他离开了房间,透过单面玻璃观察孩 子们的表现。只有 1/3 的孩子得到了第二块棉花糖。
你或许会想 :“那又 怎样?” 接下来他们又对这些孩子进行了几次跟踪调查,最近的一次调查是在 2011 年,甚至有一部分受试者接受了脑部扫描。
长期的跟踪结果显示,那些有能力忍住欲望、推迟满足的孩子明显能 力更强,也更成功:
• 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更好,在 SAT 之类的考试中得分也更高。
• 他们变得肥胖的概率较小。 • 他们对药物上瘾的概率较小。
• 他们离婚的比例较低。
• 他们的情商更高。
听起来其他孩子的情况不太妙,不过好消息是,有很多孩子在 20 ~ 25 岁的时候学会了推迟满足,尤其是在他们学会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以后。
大脑似乎天生喜欢眼下的满足,对亿万年前生活在荒原上的人类祖先 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他们必须及时抓住每一个进食的机会,否则很可 能等不到第二次。 2009 年,福里斯特调研公司的一项研究发现,网上购物者希望网站的 页面能在2秒内加载完毕——一旦拖到了3秒钟,很多人就会放弃这个网站。 时至今日,甚至有很多人觉得 2 秒都太慢了。“立刻”到底要多快?对我来说, 这些人要么屈从于眼下的满足,要么已经上瘾,又或者两者皆有。他们就 像是那些立刻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哪怕明明知道推迟满足会带来更多的奖励。或许你也应该学习推迟满足,或者教会你内心那位荒野居民推迟满足。
不过仍有希望,因为追求即时满足的天性并非不能改变。基因创造了 倾向,但绝不是注定。正如实验中一部分孩子长大后学会了克制,我们也 可以通过学习做到这一点。
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1 我们天生热爱眼下的满足
书名: 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
作者: [美] 特奥·康普诺利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阳光博客
原作名: Brainchains discover your brain and unleash its full potential in a hyperconnected multitasking world
副标题: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最受欢迎的思维课
译者: 阳曦
出版年: 2016-9
页数: 248
定价: 38.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084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