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心理暗示的魔术 进行现场表演的时候,表演者有许多私密而快乐的瞬间。对我来说,其中的一个瞬间就是在巡回演出的第一幕结束时,告诉观众下半场演出会有占卜板的内容。表面上,我这个举动是暗示那些反对占卜板等事物的观众自行离开,但真实目的当然是提升那晚演出的戏剧感。 许多对超自然概念不屑一顾的人却拒绝与占卜板打交道,原因大约是我们听过不少有关占卜板的诡异故事,却无法解释其原因。与揭穿自称拥有超自然能力的人相比,破解占卜板之谜似乎要困难一些。那种我们本可嬉笑怒骂揭穿戏弄的诡异力量,好像至今仍悬浮在占卜板这个不明概念的上空。 关于超自然现象我们会在本书稍后的章节讨论,但如果我现在告诉大家,我曾在节目中一百多次当众表演占卜板却没有任何神秘现象发生,是否会让部分读者感到安慰呢?确实,玻璃板移动了。确实,玻璃板上出现了一些词汇。确实,那些自愿上台将手指放在玻璃板上(魔术师的手指不接触玻璃板)的观众发誓说自己根本没有移动玻璃板。而且,占卜板表演中没有使用任何魔术技巧。但是,在一个容纳两千名观众的剧场,在两千名信奉超自然能量的观众一起集中精力等待某种神秘力量进入剧场并在玻璃板上留下某种痕迹的氛围中,现场发生一些奇怪的事件完全属于意料之中。无论如何,绝不存在什么神秘力量,但每晚的演出看起来证明了它似乎是真的。 对于占卜板的运作原理,有一种简单却非常有趣的解释。相信某种神秘力量可以移动占卜板的观众,你们当然有自己的信仰自由。但这种游戏背后的原理并不是随口乱猜,也不是拒绝接受超自然现象“证据”的片面思维。其实这种现象在多种情境中都反复出现,且很容易就成了占卜板魔术中的主导力量。答案在于一种叫做“意念致动”的神奇现象。充分明白这个现象以后,我们就能触类旁通地表演许多其他“灵性”奇迹,而且不使用魔术技巧就能达到许多貌似无法解释的神秘效果。 真相是这样的:如果你的大脑专注于做出某个动作的想法,你很可能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真的做出相应的动作,尽管程度轻微。比如,如果你全神贯注地感受“我的手越来越轻”这个想法,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手向上移动了一点。虽然你的理智发现了这种变化的发生,但却不知道这种变化完全由你造成。反复发生的神经冲动在你身体上造成的后果,仿佛超出了你的控制。同理,意念致动(ideomotor movement,由“意念”加“运动”组成的复合词)的效果看起来也似乎超出了人们的控制。显而易见,一部分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接受暗示——这种特征与催眠易感性有类似之处,但其实几乎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发生这种现象。比如,观看足球比赛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脚在不知不觉地踢着一只看不见的球,或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忽然做出与剧中人物相同的动作。 这个原理第一次的运用,是用来解释十九世纪晚期在美洲和英国如火如荼的灵性运动中的一些神秘现象。那场以降神会、小手鼓、通灵外质等各种阴暗骗术为重要工具的灵性运动肇始于纽约州北部福克斯三姐妹的一些神秘活动。一八四八年,福克斯三姐妹在自家的房子里发出了一些奇怪的声音,将她们的母亲吓了个半死。很快三人成了本地的明星,当地迅速兴起一股与亡灵对话的风潮。等到她们承认自己所为全是骗术的时候,已经为时太晚:灵性运动发展得如火如荼,即便她们认罪也无法阻挡这股潮流。相反,这场运动变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灵性主义、电视或教堂里常见的灵媒沟通等现象,这些活动常常建立在某种“读人术”的基础上而不以黑夜漂浮物为道具,所以不那么容易被识破,但其原理与当年的骗术没什么区别。 占卜板技术的前身是“桌子倾斜术”。降神会活动的参与者(也叫“在座者”)会围着一张圆桌入座,等待神灵与他们沟通。鉴于大家都将手指放在桌面并渴望神灵降落,所以他们会在无意识中将那件没有生命的家具推动并旋转。那种现象戏剧感十足,但是除了私人降神会以外,现代人很难有机会见识传统降神会的模样。在“头脑控制”的某一集中我采用了降神会技术,很高兴地发现,这种骗术即使在摩登的观众中也非常有效。 人们竟会在不知不觉中转动桌子,这怎么可能呢?这种解释显然不如那些灵性说法神奇吧?并非如此。只要有几个参与者相信桌子会转动(这就是关键:让他们相信桌子会转动),他们很快就会在无意识中推动桌子。须知,让三五个人在光滑地板上转动一张并不沉重的桌子,与在占卜板上转动一块玻璃一样轻松省力。桌子也许比玻璃略重一点,但别忘了,我们并不是要抬起它。十九世纪末期,一位调查员做了一个实验,研究降神会中的桌子运动到底来自神力还是参与者的无意识动作。他在桌子上面摆了一张玻璃板,并让参与者将手指放在玻璃上。召唤者呼唤神灵移动桌子,每个人都密切关注事态进展。实验的原理很简单:如果桌子仍能转动,那么一定有神秘力量作用于桌子;如果桌子不动而桌上的玻璃转动,那么力量显然来自参与者的手指。毫不奇怪,召唤神灵程序之后,玻璃板转了起来,下面的桌子纹丝不动。 我对占卜板产生兴趣,是因为某晚几个朋友的一次家庭版占卜板表演。朋友刚说对我们说了一句“让桌子转起来吧”,我忽然觉得自己变成了恶俗美国恐怖片里的末日少年。一阵兴奋中,我仿佛得到神谕般明白了意念致动的原理,以及这种骗术的操作流程,所以我就饶有兴趣地观察事情究竟如何进展。一个叫道格的朋友相信这种骗术,正是他暗中代表大家推动了桌子,并让不明真相的伙伴们为此惊叹。我建议大家与我几年前去世的祖父对话,并要一些他的灵魂曾经来过的证据。我又说道,我自己不应该将手指放在占卜板上,因为我很可能会不小心做出一些小动作并拼写出大家想知道的细节信息。但是,道格坚持说知道死者信息的人也应该把手指放在玻璃上。我猜测这大概是传统习惯,于是我加入了进来,但决定不做任何可能影响玻璃移动的事。我们庄严地向神灵发出请求,要求它帮助我们和我已故的祖父建立联系。 玻璃板放在两个圆圈之间,一个里面写着“是”,一个写着“否”。在这些圆圈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圆圈,写着一圈英语字母。我们四人各自将两只手指放在玻璃上,在道格的带领下提问:“死者的灵魂降临了吗?”道格让我们将玻璃板在小圈内转动,然后看它停在“是”还是“否”。这个时候,我们都专注于玻璃会停在哪里的兴奋期待中,完全忽略了那个情境中机巧的心理把戏。显然,如果玻璃停在“否”将会是个荒谬的错误,它不仅会否定鬼神的灵力,还会给道格的欢乐暑假带来永无止境的羞辱。因此,我们将玻璃沿着小圈转了一下,渴望它向左略转然后停在“是”上。当然,它确实做到了。 兴奋不已的道格催促我向鬼魂提问。“告诉大家,你叫什么名字。”我问。在场的其他人都不知道我祖父的名字,因此我决定,如果玻璃板能将名字正确拼出,我就信奉它。大约十秒钟的沉默之后,玻璃板开始缓慢移动,似乎牵着我们的手指在简易的桌面上兀自动作。玻璃板在字母“R”上停了一会儿。接着继续移动,转到“U”处又一次暂停。现在,它的动作开始加速,很快到达“P”,接着是“E”、“R”和“T”。它拼出了名字“鲁珀特”(Rupert),停了下来。大家放了手,深深叹服。 “太神奇了!”道格欢呼道,“你刚让它写名字,我就想到了鲁珀特。在玻璃拼出那个名字之前,我就已知道!” “大概是吧。”我说,“我祖父的名字是弗莱德,不是鲁珀特。” 道格希望玻璃能移到“R”上,就提供了玻璃板需要的动力。一旦他发现他期待的事情如愿发生,就期待占卜板继续拼写他想要的那个名字。玻璃板每拼出一个字母,就让他的信念进一步加深(也让他更加卖力地推动玻璃)。暗示的效果越强烈,他的动力也越来越高。我们抛开道格做了一次类似的实验,玻璃板的动作迟钝了许多。 但道格仍想坚持,因此我建议大家与一位近期去世的本地妇女的灵魂取得联系。事实上,这位妇女完全是我虚构的,我还编造了一些与她有关的细节,让大家用占卜板进行验证。不出所料,尽管她根本不存在,但我们还是轻易与她取得了联系,且所有的细节都被占卜板一一证实。我告诉大家这位妇女住在克利夫顿,于是玻璃板准确拼出了这个地名。我对大家做了非常隐晦的暗示,说有少量传言说她死于某种阴险的谋杀,随后玻璃板也拼出了谋杀这个词。当玻璃板的运动开始有规可循的时候——比如,某些单词的前几个字母拼出以后,玻璃板拼写后几个字母的速度就会明显加快。我在占卜板的巡回舞台表演中,屡次发现我随机挑出来的参与观众暗示易感性极高,他们操纵下的占卜板转得飞快,有几次玻璃板甚至从桌面飞了出去。鉴于节目参与者人数很少,这样的封闭环境正适合重述节目时对各种细节进行一次次夸张。其中的一种版本说,在没人接触占卜板的情况下,玻璃板竟然自己转起来,并飞离桌面,在墙上撞成了碎片。 那些看过我占卜板表演的读者,也许会记得我曾用占卜板在字母表打乱且掩盖起来的情况下正确拼写出某位观众的名字和座号。如果你们觉得这种表演无法用上面的原理解释,请相信:我的表演中绝对没有任何神灵的力量,我只是用了更巧妙的魔术手法。 意念致动的效果是非常可靠的,略加修改就能变成好几种令人惊叹的“灵性”表演。这里我只给大家讲述我最喜欢的几种。
不是读心术不是心理学不是魔法——带有心理暗示的魔术
书名: 不是读心术不是心理学不是魔法
作者: [英] 达伦·布朗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译者: 毛燕鸿 | 朱朝晖
出版年: 2014-5
页数: 368页
定价: 3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3312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