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思想能够在不同的层面上运作以努力理解实在,这一观点与哲学这门学科本身一样古老。24世纪以前,柏拉图对他所谓的意见和知识做出了区分。他说,意见是这样一种意识,它是不确定的、局限于个别的、不准确的并且主观易变的;而知识是确实的、普遍的、准确的并且永远为真的。每一个人都是从意见层面的操作开始人生之旅的,并且只有通过极大的挣扎和努力,他(她)才能逃脱意见的层面而升入知识的层面。这种挣扎称为教育,它开启了关于实在的思想的视角,而这一点从意见的立场上是无法想象的。 当今对科学与迷信的区分是柏拉图对知识与意见的区分的当代等价物。每个人都承认科学已经揭示了关于世界性质的奇妙真相。它已经把人送上月球,消除威胁生命的疾病,并且引领了计算机时代。此外,几乎每个人也都承认迷信仅次于愚蠢。它使人们害怕在梯子下面行走,害怕打破镜子,害怕洒落盐。事实上,每个人都同意这样的观点,即如果有人宣称以科学为基础,那么它可能是值得相信的;然而若以迷信为基础,那么它可能就不值得相信了。可是,就科学和迷信的构成,人们还未达成共识。一个人称为科学的东西,另一个人却称其为迷信的废话。 科学和迷信都包含假说,所以在第13章中为评价假说提出的四个标准,与科学和迷信的区分是相关的。这些标准为充足性、内部融贯性、外部一致性以及富有成果性。但是科学与迷信之间的区分也包括心理和意志因素。它包括诸如观察者的主观状态如何影响他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他的需要和欲求在他信仰的形成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等因素。因此,为了研究科学与迷信之间的区别,我们必须引入包括这些心理和意志因素的标准。我们提出的这些标准是证据支持、客观性和完整性。下面即为包含充足性和富有成果性在内的证据支持的陈述,以及包含充足性、内部融贯性和外部一致性的完整性的陈述。 科学与迷信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截然相反的。科学活动承认证据支持、客观性、完整性的重要,而迷信则是完全忽视。因此,这些标准可以被用作一种衡量人们关于世界的各种信仰的尺度。只要信仰被证据支持、客观、产生于反映完整性的研究,它们就越是接近科学的理想,就越能被证明是正当的。但是当信仰不具有这些特征时,它们越是接近迷信的“理想”,就越不被证明是正当的。 尽管如此,我们注意到,说一种信仰是正当的并不是说它在任何绝对意义上都是正确的。正如我们在第13章看到的,产生于科学的全部信仰,至多也都是试验性的。但是这样的信仰是我们现在所能拥有的最好信仰。而且,说一种信仰不正当也不是说它绝对错误。很可能今天基于迷信的一种信仰,明天就会是基于科学的。但是这样一种信仰在今天不值得赞成。在掷骰子中可以找到一种类似的情形。没有一个明智的人会为一对骰子在下一轮中出现“两点”去打赌甚至是赌钱,即使他意识到明天可能会发现为了出现“两点”骰子被灌过铅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