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性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价值观以及信条,但是作为性学的学生、教师或者研究人员,我们都必须以科学研究的态度要求自己。对于任何科学研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尽己所能做到客观(objectivity),即按照事物真实存在的面貌作出观察,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感情或想法去判断。它要求我们在理解某个事物的过程中,能撇开自己的想法、偏见或成见。 在性学研究中,时时做到客观并不容易,因为性是人们的强烈情感与道德矛盾的聚焦点。我们对关性的体验是很主观的。但是无论难易,客观性始终都是性学研究的基石。 我们大都思考过性的相关问题,但是想要批判地进行思考,我们就必须做到符合逻辑、注重客观。这也要求我们必须避免作出价值评判;把自己的印象,偏见和成见搁置一边;不混淆态度和行为;也不陷入像自我中心思维和本族中心思维这样的常见思维谬误中。 价值评判和客观性 对许多人来说,客观地看待性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的文化传统让我们用道德规范看待性,并且习惯给性贴上道德或不道德、对或错、好或坏、正常或异常的标签。因此在面对性的相关问题时,我们很容易作出价值评判(value judgment),即依据道德或伦理标准而非客观标准作出评价。不幸的是,价值评判往往是妨碍理解的障眼物。它不会告诉我们激发人某种行为的动机;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以及行为者有何感受。价值评判不会告诉我们关于性象的任何事实,它只反映我们自己的观感。所以在研究性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摒弃价值评判,视之为求取知识的一种阻碍。 我们如何区别价值评判和客观陈述呢?考查下面两种说法,哪个是价值评判?哪个是客观陈述? • 大学生应该在确定恋爱关系后才发生性行为。 • 多数大学生在就读期间发生过性交。 第一种说法是价值评判;第二种则是客观陈述。区别两者有一个简单的办法:价值评判示意人们应该怎么做,客观陈述则是描述人们实际上怎么做的。第一种说法是价值评判,因为它对性活动作了评判。第二个说法是客观陈述,因为它仅仅描述人们的行为。 价值评判和客观陈述的第二点不同在于:价值评判不能通过实验来证明,客观陈述则可以。也就是说,一个客观陈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可以被衡量和检验的。虽然有人认为客观性的标准是通用的,但社会学家认为,其标准通常具有文化相对性。(文化相对性[Cultural relativity]是人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其主要内容是:一种习俗或者活动是否合理,需要根据它在整个文化中的合适程度来判断。) 见解、偏见、成见 价值评判妨碍我们对理解的寻求,见解、偏见与成见也是我们追求知识的绊脚石。 见解(opinions)是一种基于自己想法而没有事实支持的信念或结论。见解不是来源于准确的知识或是实在的证据,它通常只是个人价值观或个人偏见的反映。 偏见(biases)是一种个人的偏颇或倾向。偏见促使我们筛选支持自己观点或信念的信息,忽略其他的信息。然而我们不一定非得受偏见之害,我们可以合众人之力来发现偏见、克服偏见。为了避免个人的偏见,学者们运用客观的方法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 成见(stereotypes,又译刻板印象)是个人对于某个人、某个人群、某种观念等事物持有的一套简单化的、顽固的、过度概括的思想。成见通常难以改变,并且往往是负面的,关于性的成见尤其如此。 以下是一些在美国普遍存在的性成见: • 男人满脑子想的都是做爱。 • “良家淑女”对性不感兴趣。 • 女人做爱需要理由;男人做爱只需地方。 • 处男处女都是极端保守的性冷淡者。 • 男同性恋者的感情关系不会长久。 • 女同性恋者讨厌男人。 • 非洲裔美国男性对白种女人垂涎三尺。 • 拉美裔男性都是大男子主义者。 心理学家认为,成见构建知识。成见影响着我们处理信息的各种方式:看见什么,留意到什么,记住什么,以及如何描述事物。或是像幽默作家阿什莉•布里连特(Ashleigh Brilliant)所说:“眼见为实。如果我不相信某个事物,我就不会看见它。”成见是一种观念架构(schema),即我们在思维中组织知识的方法。观念架构导入或是过滤我们接收到的海量信息,以便我们能够理解它们。观念架构决定我们把哪些信息视为重要。尽管这种心理规划是有用的,它们也可能制造盲点。由于成见,我们只会看到我们期望看到的东西,同时忽略我们不想或不期望看到的信息。 社会学家指出,性成见常被用来合理化歧视行为。成见通常指向地位较低的社会群体成员(比如女性和有色人种)或是经济收入较少的人。人们对于非洲裔美国人、拉美裔、亚裔、同性恋男女、双性恋以及跨性别人士的性成见较为强烈,甚至到了污名化的程度,这些我们还会在本书谈到。 人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与偏见,多数人的思想或多或少也会走成见的套路。但是,科学研究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认清自己思维中的见解、偏见与成见,并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把它们摈弃一旁。 态度和行为的混淆 态度(attitudes)是一个人怎么做、怎么想、怎么感觉的事先倾向,行为(behavior)则是一个人做事的方式。我们很容易认为一个人的态度决定其行为,其行为也反映出他的态度,其实并不尽然。因此,我们不能根据某人表现出来的态度去推测他的行为,反之亦然。一个人不赞成随意的性(casual sex),并不代表他从没发生过一夜情,反对堕胎的女性也可能会进行人工流产。 常见的谬误:自我中心思维和本族中心思维 这里说的谬误(fallacy),是指我们在推理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它会妨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谬误扭曲我们的思路,引导我们走向错误的结论。在性学领域,自我中心思维与本族中心思维是常见的谬误。 自我中心谬误(egocentric fallacy) 自我中心谬误是认为一般人都跟自己持有相同价值观、拥有相似体验的错误想法。在误以为自己的想法就是社会共识的基础上,我们会用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去解读别人的态度、动机和行为。诚然,我们自己的体验和价值观很重要,是一个人自信与知识的源泉,有助于我们洞察别人的体验与价值观。但是我们不一定能用自身体验推而广之,认为别人和自己是一样的。我们的自身体验存在局限,也许不具备代表性;有时,自身体验仅仅是个人见解或是戴了面具的道德评判。 本族中心谬误(ethnocentric fallacy)本族中心谬误,也叫本族中心主义,是指认为自己的族群、国家或文化是最优越的思想。对其他群体和文化的见解、偏见以及成见会加深本族中心主义思想。同一族群的人往往拥有近似的价值观和态度,然而,族群成员共有的想法不一定就是真理。 近年来族群身份(ethnicity)意识的增强,加深了本族中心主义思想。对很多美国人来说,他们的自我意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来自对其族群的认同感。族群(ethnic group)是指因为具有代代相传的相同文化特征而区别于其他人的一个群体,这些文化特征包括语言、宗教、习俗等。当代美国族群包括:非洲裔美国人、(西班牙语系)拉美裔美国人、美国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原住民、夏威夷原住民、日裔美国人、意裔美国人、爱尔兰裔天主教美国人以及华裔美国人。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关于族群与性象的研究才逐渐增多,但是学者们已经发现不同族群的人之间性态度与性行为差异甚大。在能找到数据的情况下,本书尽量呈现族群间性象的差异。 当我们以成见给其他文化贴上“原始”、“天真未凿”、“次等”、“欠发达”等标签时,就犯了本族中心主义的毛病。我们也许觉得有些民族的行为很奇特、异域风情、不寻常,或是古怪,甚至不可理喻,但是对他们自己来说却是无比正常。他们的态度、行为、价值观以及思想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性体系,它在自身文化内是合情合理的。事实上,美国民众的许多习俗,在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眼中也可能很陌异。
认识性学——2.2 批判地思考性象
书名: 认识性学
作者: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原作名: Human Sexuality:Diversity in Contemporary America,6e
译者: 爱白文化教育中心 | [美] 芭芭拉·W·萨亚德 | [美] 布莱恩·斯特朗 | [美] 克莉丝汀·德沃尔特
出版年: 2012-9
页数: 502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后浪大学堂
ISBN: 9787510048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