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说过性学调查,我很怀疑它们的真实性。我的意思是,你不觉得那些志愿受访的人只会承认自己有过那些被社会接受的行为吗?我不相信那些在12岁或是30岁时失去童贞的人会如实作答。此外,没有任何一种性学研究可以告诉我该怎么做或是那么做是否正常。” ——21岁黑人男性 “我觉得性学研究对社会有好处。我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上过讲人类性象的课程,我学到很多东西。没有那些研究,许多课题都会因为缺少信息资料而不能展开全面的探讨。性学研究和人类性象课程使性学话题在社会上不再难以启齿。” ——20岁白人女性 “读本科的时候,我曾经参加过一次性调查。我觉得整个过程很简单,那些问题促使我更加深入地思考自身性方面的问题。调查的设问很详细,我也被鼓励如实作答。最后,我给出的答案都很真确,因为我知道这个调查将有益于科学研究,也因为它是匿名的。” ——22岁白人女性 “我觉得性研究很棒,因为它有助于抹去性话题的禁忌色彩。在美国,性充斥在电视节目中,人们却不愿认真地谈论它,特别是家长不愿对孩子谈。性学研究发表出来,特别是当研究揭示某种被视为不正常的行为其实是正常的,而且很多人都会那样做的时候,就可以缓和谈性的尴尬气氛。” ——24岁白人男性 “一项新的大学研究发现:多数大学生不会将自己以前的性经历如实告知新的性伴侣……但是让我们首先先来听一下广告客户的讯息……”某天晚间新闻的广告插播时段是这样开始的,这说明,性研究常常是新闻和娱乐的一部分。生活中,大多数人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杂志得知性研究的结果,而不是通过学术刊物或专业书籍。毕竟,大众媒体比学术著作更有趣。除非是为了研究人类性象,否则很少人会去阅读那些定期发布科学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 然而,大众媒体告诉我们的性与性研究的信息有多准确呢?这一章开头我们将分析各种媒体对于性信息的传播。然后我们将学习批判地思考性学的方法,这些方法将帮助我们评价自己关于性的谈论与思考:我们何时在作客观陈述?何时是在发表自己的偏见或见解?其后,我们会学习开展性研究的方法,它们对于人类性学的科学研究非常重要。然后,我们会介绍一些杰出的性学研究者,以了解他们如何改变了人们对性的认识。之后,我们还将把四项在不同领域开展的最新性学研究当作例子,逐一分析。最后,我们会学习关于女性主义、男女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群体以及族群的性象方面的研究,以了解它们如何丰富了我们对性象的认识。 ———————————————— 2.1 性、问答专栏作者和通俗心理学 正如我们在第1章提到的,大众媒体似乎每时每刻都在传播性图像信息。除了电视、电影、互联网、广告等各种媒体类型外,还有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性资讯/建议类(sex information/advice genre)的媒体。这种类型传播的不是图像,而是出于传播信息与娱乐大众的目的,用一种简单化的方式,向大众传播有关性象的资讯和规范。对于许多美国大学生和不少民众来说,性资讯/建议类的媒体是他们性知识的主要来源。从表面看,这类媒体关注于传播真实而准确的信息。在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校园里,校报中的性专栏非常受学生欢迎,但有时候也会引起争议。 作为娱乐的资讯和建议 报纸专栏,杂志文章,电视节目以及电台节目具有一些共性。第一,它们的首要目标是售出报纸和杂志或是提高节目的关注度。这与以提高知识水平为首要目标的学术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甚至于有些杂志设计问卷调查读者性态度与性方式,其实也只是为了提高销量而已。人们完成问卷只是因为好玩,就像做填字游戏或是猜字谜一样。随后人们会买来下一期杂志,拿自己的答案与别人的做比较。 第二,媒体的成功更多依赖于提供娱乐信息的能力而非专业水准。为了达到娱乐效果,此类媒体必须把性资讯和建议的内容简单化。复杂的解释与分析必须尽量避免,因为它们违反了娱乐的本质。此外,这种类型的媒体喜欢运用极具诱惑和另类怪异的材料以吸引受众的眼球。因此,我们更有可能阅读、收听或收看到那些描写不寻常性行为或如何提高自身性吸引力的内容,对于新的性学研究方法或者性成见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报道,却甚少听闻。 第三,此类媒体侧重于提供指导类信息或是道德说教。这些媒体常常将资讯与社会的惯有看法混为一谈。指导类信息专注于告诉人们如何改善性生活质量,而对于涉及性道德的问题,如:“应否在没有承诺的情况下发生性关系”,专栏作家们会回答,“只要你爱对方就没有问题”,或者“这样不好,随便发生性关系带给你的只有无限的精神空虚”。诸如此类的问答不胜枚举。这些专栏作家们在媒体中如同神父、牧师或是拉比一样,扮演着道德仲裁者的角色。 第四,此类媒体喜欢利用社会学与精神病学等学术背景来装饰自己,却往往不得要领。性建议专栏撰稿人通过采访社会学学者或是精神科医生来给自己的材料披上科学权威的外衣,他们尤其喜欢采访临床医师而非做学术研究的人。因为医师们接触的都是患病者,他们的视野往往会专注于性象中的各种“问题”。 媒体性学专家与性建议专栏作家的界线常常是模糊的。在谈性网站越来越多的互联网,这条界线尤其模糊。互联网上的此类网站多数旨在提供娱乐,并非宣传教育,而且人们很难确定它们的可信度。评估一个网站是否具有教育价值的一个可行方法是去核实它的支持机构。美国心理学会(http://www.apa.org)以及美国性信息与性教育联合会(http://www.siecus.org)这样的著名机构都在其网站上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以及其他可靠站点的链接。 数据的运用和滥用 为了增强自身的权威性,媒体还会结合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数据的引用。但是,正如苏珊•法吕迪(Susan Faludi)指出的那样: 通俗文化中最着重推广的数据正是我们最需要谨慎对待的数据。这些数据能被广泛接受或许不是因为它们真实可信,而是因为它们为人们从媒体那里获得的成见提供了支持。 此外还存在这种情况:在媒体报道某个研究成果后,后续的研究却发现了与该成果矛盾的地方。后续研究推翻先前得出的结论,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在医学研究中尤其如此(Tanner,2005)。一项针对1990年至2003年间发表在三种权威医学杂志中的重要研究成果的调查显示,其中的1/3现在已经站不住脚(Ionannidis,2005)。当然,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行为研究领域。举例而言,关于大脑结构、基因、性倾向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的研究曾经在媒体上频频刊载,多数报道夸大了这项发现的可靠性,从而导致人们把男性成为同性恋的原因单一地归结于生物学原因,而排除了社会环境影响的可能。性倾向是先天形成还是后天养成的,这个问题尚处于性学界研究与争论的阶段,结论怎样还很难说。另一个媒体会以确凿无疑的口气报道的话题,是饮酒会导致高风险性行为的发生。但是,研究发现在青年人群中,酒精的使用与发生高风险性行为的关系非常复杂,相关的研究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另一种解释认为,也许很大一部分年轻人比起其他年轻人来说,在多方面(如吸烟、吸毒、饮酒、驾驶以及性爱)都会更冒险。这就是说,人追求强烈刺激感的行为牵涉多种方式,单一的饮酒并不导致高风险性行为;饮酒和高风险性行为这两样,都只是整个冒险行为模式的一部分(Coleman,2001;Coleman & Cater,2005;Zuckman,1994)。此外,服用雌激素药品曾被认为可以帮助更年期妇女预防心脏病,许多流行的女性杂志都曾报道过这个消息。但后来由美国妇女健康计划(Women’s Health Initiative)开展的研究发现,服用只含雌激素的激素药品并没有预防心脏病的效果(Hsia et al.,2006;Rubin,2006)。有关于此,我们将在第13章再次提到。 媒体频繁地引用或描述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但往往会简单化或曲解原来的内容。学者倾向于把自己的研究发现限定为初探性的,或是属于特定组群的情况。他们很少作概括性的结论。相反,媒体的描述则喜欢把学者的研究成果推而广之。什么样的研究才是可信的?很多人认为学术研究没有优劣之差,只要开展研究的人是专家,那么研究结果就同样地值得信赖。但是,并不是所有研究都具有相互可比性,同时研究的质量也参差不齐。 显然,大众媒体并不是我们了解最新性学研究的最佳途径。作为性学研究的接受者,我们需要时时注意一个报道是否表明了该项研究的局限性,开展研究的学者是否来自著名的学术机构。如果一份报告作出了概括性的结论,一定要谨慎对待。
认识性学——2.1 性、问答专栏作者和通俗心理学
书名: 认识性学
作者: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原作名: Human Sexuality:Diversity in Contemporary America,6e
译者: 爱白文化教育中心 | [美] 芭芭拉·W·萨亚德 | [美] 布莱恩·斯特朗 | [美] 克莉丝汀·德沃尔特
出版年: 2012-9
页数: 502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后浪大学堂
ISBN: 9787510048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