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美学教育杂志》(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撰写的一篇社论中,拉尔夫•史密斯(Ralph Smith)将不同作用的艺术批评分为两种:试探性审美批评和论证式审美批评。批评家在进行试探性审美批评的时候,往往会迟迟不作价值评判,他们尽可能全面地探知对象的审美层面,确保读者能够体会艺术作品展现的一切内涵。这种批评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描述性和阐释性的思索。其目的是维系审美体验。进行论证式审美批评的时候,在足够的阐释性分析之后,批评家对作品的正面层面或这些层面的缺位作出评价,并对他们阐述的准则和评判的标准做出充分的交代。批评家会提出利于他们评判的论点,尝试说服别人按他们已阐释和评判的方式去思考对象,他们随时准备为各自的结论进行辩护。 编辑兼作家英格里德•希斯奇(Ingrid Sischy),曾写过堪称试探性和论证式典范的批评文章。在一篇附于李•弗里兰德(Lee Friedlander)人体影像展品画册的论文中,希斯奇徘徊在影像本身和摄影家的思想之间,细致地探寻两者的奥秘,发掘自己对此的回应。我们在阅读中知悉她赞同弗里兰德和他的人体影像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我们通过一位细心执著的观察者作出的描述和阐释进行思索,从而获得了对影像的类似体验。然而,在为《纽约客》(New Yorker)撰写的批评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Sebastião Salgado)颇为流行的新闻影像的文章中,希斯奇却运用细致缜密的逻辑和力量渐增的语气亮出了对其作品价值不无微词的论据,尽管那些作品在艺术界享有很高的人气。显然,她为侧重于评价的论证式批评提供了范例,文中随处可见负面评价的理由和准则。 一度任《纽约时报》摄影评论员的安迪•格伦伯格发现,摄影批评有两条基本途径:应用性和理论性。应用性批评注重实用,直截了当,直指作品;理论性批评则更具哲理色彩,尝试界定摄影,而且是将影像当做阐明论点的范例使用。应用性批评常用于新闻摄影,理论性批评则常用于美学探究。 应用性批评的范例,就是像爱德华•莱芬韦尔(Edward Leffingwell)为《美国艺术》撰写的那种评论展览的文章。批评家还撰写以特写随笔的形式刊登在杂志和学术期刊上的理论性文章。举例来说,路易斯•卡普兰(Louis Kaplan)曾把法国当代哲学家让-吕克•南希(Jean-LucNancy)在共同体(Community)问题上的理论见解,应用到评价美国摄影家南•戈尔丁为情侣们所摄的影像中:“摄影家和哲学家都告诉我们:是‘分享’塑造了我们,我们在世界上的存在永远是一种共在。” 摄影理论有时也会结集成图书出版: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的《明室:摄影纵横谈》(Camera Lucida:Reflections on Photography)一书便是对摄影的理论综述,其目的在于将摄影同其他类型的图像制作方式区别开来。杰弗瑞•巴特钦(Geoffrey Batchen)在《燃烧的欲望》(Burning with Desire)中运用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的方法论,探讨了摄影形态及概念的起源以及早期影像所呈现的风貌的缘由。 阿比盖尔•所罗门-戈杜在有关摄影的写作中以文化理论、女权主义以及艺术和摄影史为依据来探究影像制作、展览和写作中的意识形态。她的论著常常是对于批评论述的批评。本书的第七章就艺术和摄影的理论、理论性批评以及理论如何影响批评和摄影展开详细讨论。 格伦伯格还识别出另一种批评,那就是因严格的限制而被他摒弃的所谓“鉴赏”。无论品酒专家还是影像行家都会问“:这是好是坏?”然后作出基于自己喜好的评价。这种批评常被用于即兴交谈,有时候也见之于专业性论著,但其范围极其有限,因为这种评判通常缺乏论证也没有明确准则,它们既不会让人增长见识,也没有什么实际用处。正如格伦伯格补充说的那样,“批评的任务是进行论证而不是作出评判”。在这些观点上,本书和格伦伯格不谋而合。
看照片看什么(插图第5版)——1.3 批评的种类
书名: 看照片看什么(插图第5版)
作者: [美] 特里·巴雷特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原作名: Criticizing photographs
副标题: 摄影批评方法
译者: 何积惠
出版年: 2013-5
页数: 288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后浪摄影学院
ISBN: 9787510056222